2025-08-08(五)為何台灣課 20% 關稅?製造業步衰退,日韓成勁敵?
摘要整理
後關稅時代影響
- 台灣已從 2025 年 8 月 7 日開始被課徵 20% 關稅,主要影響傳產產業 2.3 萬家企業及 20-30 萬就業人口
- 傳產企業選擇停止出貨或議價犧牲獲利,毛利率低於 20% 的產業如電氣電纜及電子零組件衝擊最大
- 半導體產業佔台灣產值 70% 未受影響,但傳產順差貢獻小卻需承擔主要稅負
美國經濟政策與股市展望
- 川普提名斯蒂芬米蘭為聯準會理事,任期僅剩 1.5 年,支持弱美元低利率政策
- 2025 年股市類似 2020 年逢低買進氛圍,但缺乏海量貨幣寬鬆,實質利率仍為正值
- 利空盡出如半導體關稅豁免,推升股價漲幅勝過基本面利多,TMT 板塊主導標普 500 指數
TMT 板塊估值分析
- TMT 板塊預估本益比達 26.7 倍,超過 2009 年高點並高出 2015-2019 年均值 16.9 倍達 8.7 個標準差
- 板塊平均漲幅 11.8%,資金從中小企業壓縮流入大型企業,非量化寬鬆環境
- 類似網路泡沫影子,股價高位盤旋未讓獲利追上估值
美國資本支出暴增
- 二季度 AI 數據中心資本支出超過消費支出增長,為 1945 年以來單年最大規模資本投入
- 非政府信貸擴增或財政刺激,主要來自稅收豁免誘導企業投資
- 全球流動性未大幅增長,存量轉移使美國投資者增加,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投資減少
企業對美投資承諾
- 蘋果承諾 6,000 億美元投資,創造 2 萬個工作機會,位居榜首
- Stargate 投資近 5,000 億美元,預估創造 20 萬個就業崗位但進度落後
- 台積電投資 1,650-2,000 億美元,創造 6 萬個就業機會,其他如輝達微軟全面配合美國製造
美國經濟四大支柱
- 高科技領先各國,支撐美軍發展及美元石油體制
- 國際資本優勢勝過歐洲零散及中國資本管制,美元獨佔性未變
- 文化霸權調整市場競爭路線,日本氫能源專利佔全球 80% 卻因市場小無法主導趨勢
日韓關稅調整
- 日本原預期對等關稅 15%,但汽車零部件維持 27.5% 或從 10% 升至 25%
- 南韓及歐盟取得 15% 稅率,台灣尚未完成談判面臨壓力
- 日本首相急飛華府商談,無書面協議前稅率變數大
台灣關稅壓力
- 台灣對美順差增長 54%,僅次瑞士 56%,導致 20% 稅率無下滑機會
- 出口商抉擇停止發貨或犧牲利潤,行政院啟動產業輔導轉型
- 半導體零關稅但傳產承擔稅負,政府介入必要性高以避免懲罰非主要順差貢獻者
瑞士與印度關稅應對
- 瑞士課徵 39% 關稅,使用 FIFA 主席私交周旋,鷹派考慮取消 F35 戰機採購
- 印度課徵 50% 關稅,莫迪公開拒絕農民利益妥協,加劇貿易對峙
- 台灣可學習瑞士找親川普人士溝通,如黃仁勳,但印度強硬可能導致國內農民危機
台積電與英特爾挑戰
- 台積電全球晶圓市佔 62%、先進製程 90%,切入先進封裝降低壟斷疑慮
- 英特爾 CEO 陳立武被川普要求辭職,涉嫌中資背景及違反出口管制罰款 1.4 億美元
- 台積電 2025 年營收 940 億美元超英特爾 530 億,若英特爾衰退台積電易遭反壟斷調查
半導體關稅與對等關稅脫鉤
- 半導體關稅豁免針對美國設廠企業,如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大規模投資
- 台灣私人企業如台積電投資自主,政府無干預權,非國營體系
- 對等關稅談判區隔開來,企業如鴻海產能多在中國,台灣無法強制回流
美股表現
- 道瓊指數下跌 224 點或 0.51%,收在 43,968 點
- 標普下跌 5 點或 0.08%,收在 6,340 點
- 納指上漲 73 點或 0.35%,收在 21,242 點創歷史新高,費半上漲 83 點或 1.5% 收在 5,633 點
日本經濟失落三十年
- 1990 年代資產泡沫破滅,日本央行維持 0 利率但借款人消失導致蕭條
- 安倍三支箭財政刺激主動花錢,反轉央行單獨寬鬆無效趨勢
- 缺乏借款人而非貸款人,企業資不抵債不敢舉債,財政部需帶頭投資
總結與投資思維
- 台灣 70% 產值企業不受關稅影響,傳產需轉型接受 20% 稅率
- 股價週期有自然乖離壓力,非僅短期情緒,需選對賽道如經濟循環
- 台股上漲 120 點收在 24,124 點,投資選擇權在手中,每 3-5 年大賺景氣財
觀點整理
市場總覽與投資氛圍
- 台股表現:台北股市上漲 120 點,收在 24,124 點,顯示市場在關稅壓力下仍維持上漲動能,表現「驚驚漲漲」。
- 美股動態:美國四大指數表現分化,道瓊指數下跌 224 點(0.51%),收在 43,968 點;標普 500 下跌 5 點(0.08%),收在 6,340 點;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73 點(0.35%),創歷史新高,收在 21,24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83 點(1.5%),收在 5,633 點,顯示科技股主導市場。
- 投資氛圍:主持人認為當前市場呈現「逢低買進」與「錯失恐懼」(FOMO)氛圍,但與 2021 年的貨幣寬鬆環境不同,2025 年聯準會維持高利率,實質利率為正,市場上漲主要來自川普政策預期與利空消散,而非流動性增加。
- 科技媒體電信(TMT)板塊:TMT 板塊成為標普 500 指數主導力量,預估本益比高達 26.7 倍,遠超 2009 年高點及 2015-2019 年均值 16.9 倍,顯示網路泡沫影子,平均漲幅達 11.8%。主持人警告高估值風險,後續獲利需集中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資金被壓縮。
- 投資策略:主持人引用《原子習慣》,強調選擇正確環境與賽道比單純努力更重要,投資人應聚焦自身優勢,避開不利賽局,掌握選擇權,週期性投資每 3-5 年可獲景氣財。
關稅影響與台灣傳統產業
- 台灣關稅現況:自 8 月 7 日中午 12 點起,台灣對美出口被課徵 20% 關稅,但半導體產業(占台灣 70% 產值)因豁免不受影響。傳統產業(約 2.3 萬家企業,涉及 20-30 萬就業人口)面臨衝擊,毛利率低於 20% 的產業(如電氣電纜、油氣燃氣、電子零組件、電子通路商)受影響最大,幾乎侵蝕全部獲利。
- 傳統產業應對:企業面臨兩難選擇:停止出貨等待談判結果,或犧牲利潤與美國客戶議價以維持競爭力。主持人認為若談判未果,20% 關稅可能是最佳結果,政府已啟動輔導轉型計畫。
- 貿易順差影響:2023-2024 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增長 54%,僅次於瑞士(56%),導致高關稅壓力。主持人質疑此政策似懲罰傳統產業,因順差主要來自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而非傳統產業,呼籲政府介入支援中小企業。
美國經濟與政策
- 川普政策與投資熱潮:川普上任後推動關稅戰,吸引大量資本流入美國,特別是 AI 數據中心,二季度資本支出超越消費支出增長,創 1945 年以來單年最大規模。蘋果承諾 6,000 億美元投資(創造 2 萬個就業機會),Stargate 約 5,000 億美元(預估 20 萬個就業),台積電投資 1,650-2,000 億美元(創造 6 萬個就業),輝達、微軟等企業也積極配合美國製造政策。
- 聯準會動向:川普提名斯蒂芬米蘭(海湖莊園協議提出者)為聯準會理事,任期僅一年半,顯示鴿派傾向,推弱美元、低利率政策以降低美債壓力。但主持人認為當前流動性未改善,市場上漲靠信心而非量化寬鬆。
- 美國經濟四大支柱:主持人強調美國經濟依賴高科技、美軍、美元、文化霸權。高科技帶動軍事與美元輸出,形成市場霸權,確保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例如,日本氫能汽車專利雖占全球 80%,但因市場與國力不足,無法主導技術路線。
- 存量轉移假說:全球流動性增長有限(僅中國央行寬鬆),美國透過吸引日本、韓國、台灣、歐盟投資者資金,形成存量轉移,推升美股,但其他國家股市可能表現不佳。
台積電與英特爾
- 台積電優勢與風險:台積電全球晶圓市占率達 62%,先進製程占 90%,透過切入先進封裝市場降低反壟斷風險。美國對進口晶片課徵 100% 關稅,但台積電因在美設廠(投資 1,650-2,000 億美元)獲豁免,規避關稅風險。主持人認為台美談判已與半導體關稅脫鉤,台積電投資決策屬企業自主,政府難以干預。
- 英特爾挑戰:英特爾營收從 2005 年的 390 億美元降至 2025 年的 530 億美元,遠落後台積電的 940 億美元,股價 30 年未變(19 美元),顯示競爭力下滑。川普公開要求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辭職,理由是其過去在中興科技的背景及易華電腦違反出口管制(罰款 1.4 億美元)事件,引發利益衝突疑慮。
- 反壟斷壓力:若英特爾衰退過快,台積電市占率進一步擴大,可能引發美國反壟斷調查。主持人建議台積電需協助英特爾維持競爭力,以降低自身壟斷風險。
國際關稅與外交
- 日本關稅爭議:美國原承諾日本對美出口稅率統一為 15%,但汽車零部件仍被課徵 27.5%,部分商品稅率從 10% 升至 25%,引發日方不滿,日本官員緊急赴美協商,顯示無書面協議前稅率具不確定性。
- 瑞士與印度:瑞士因對美順差增長 56% 被課徵 39% 關稅,試圖透過國際足總主席等人脈與川普談判,甚至威脅取消 F35 戰機採購。印度面臨 50% 高關稅,總理莫迪強硬表態不妥協農民利益,升高與美在貿易及俄羅斯原油進口問題的對峙,但主持人質疑其強硬姿態難以持久。
- 台灣策略建議:主持人建議台灣可借鏡瑞士,尋找與川普關係密切的美籍人士(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進行非正式溝通,以爭取降低關稅。
總結
- 市場展望:主持人對市場保持謹慎樂觀,認為當前股價高位盤旋,缺乏正常回檔,投資者需關注週期性波動與政策利多。
- 台灣挑戰:半導體產業因關稅豁免受益,但傳統產業需政府輔導轉型,匯率波動對低毛利產業影響顯著。
- 美國主導:川普政策吸引全球資本流入,推升美股,但其他國家股市可能承壓,顯示美國文化與經濟霸權。
- 投資建議:選擇正確賽道,聚焦優勢領域,避免不利環境,掌握投資選擇權。
閱讀推薦書籍:《日圓王子》
書籍背景與作者:
- 作者:理察.韋納(Richard Werner),1967 年出生於德國,現為英國溫徹斯特大學銀行與經濟學教授,長期研究日本經濟。
- 出版時間:該書已出版十餘年,內容聚焦日本經濟「失落的 30 年」及其對國際金融的影響。
核心主題:
- 探討日本 1990 年代資產泡沫破滅後,經濟長期陷入蕭條的原因,特別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現象。
- 以匯率邏輯解釋日本經濟問題,分析貨幣寬鬆政策的局限性。
日本經濟「失落的 30 年」:
- 資產泡沫破滅:1990 年代初,日本資產價格崩潰,儘管日本央行採取顯著的貨幣寬鬆政策(如長期維持零利率),經濟仍無法復甦。
- 借款人消失:問題不在於貸款人或流動性不足,而是企業因資不抵債不敢借貸,導致市場缺乏借款人,經濟活動停滯。
- 對比美國經驗:2008 年金融危機中,美國聯準會意識到僅靠央行寬鬆不足,需財政刺激帶動經濟,日本則長期缺乏財政主動支出。
安倍三支箭的啟示:
- 安倍經濟學(安倍三支箭)強調財政刺激,政府主動承擔借款人角色,帶頭花錢,扭轉「共體時艱」的保守心態。
- 這一政策促使日本經濟在安倍執政後開始出現反轉跡象。
書籍特色:
- 內容深入淺出,類似故事書的敘述方式,易於閱讀。
- 提供財經思維的多重視角,幫助讀者理解國際金融危機與日本經濟的關聯。
閱讀建議:
- 鼓勵投資者閱讀不同財經書籍以拓展視野,《日圓王子》是理解日本經濟與貨幣政策的重要參考。
- 適合對國際金融、日本經濟史、貨幣政策及資產泡沫感興趣的讀者。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