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五)為何台灣課 20% 關稅?製造業步衰退,日韓成勁敵?

2025-08-01(五)為何台灣課 20% 關稅?製造業步衰退,日韓成勁敵?

摘要整理

全球關稅政策變化

  • 美國於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公佈新關稅稅率,台灣被課徵 20% 暫時性關稅,較原先 32% 下降 12%,顯示談判降幅顯著
  • 其他國家稅率差異明顯,日本與南韓為 15%,越南 20%,印度 25%,中國 30% 外加 2018 年貿易戰 25%,總計 55%,台灣稅率相對中高
  • 美國對銅製品半成品徵收 50% 關稅,但原料銅礦免稅,顯示政策鼓勵美國本地生產,降低對進口半成品依賴

台灣經濟與出口表現

  • 台灣 2025 年第二季出口年增率達 34%,第一季為 17.5%,遠超南韓 2.1%、新加坡 16.1%、日本 6.3%,顯示半導體出口強勁
  • 台灣經濟成長率第二季達 7.96%,為近年高點,但因關稅戰結束與囤貨效應減弱,第三、四季成長預計下滑
  • 半導體產業因中間財特性,過去未受關稅影響,但 8 月底半導體關稅政策可能與基準關稅連動,影響出口表現

產業分化與庫存壓力

  • 台灣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兩月呈藍燈,傳產如食品、紡織、石化、金屬機械全數進入衰退,顯示庫存過剩壓力
  • 電子業內部出現 AI 與非 AI 產業分化,電腦與光學品仍維持綠燈或黃藍燈,汽車與運輸工具則全面緊縮
  • 台股獲利預計下半年進入年減,台積電等半導體龍頭支撐指數,但傳產中小企業因庫存調整面臨衝擊

薪資與就業市場分化

  • 台灣科技業薪資高漲,聯發科薪資中位數 343 萬,台積電 264 萬,年增幅 15-20%,遠超服務業
  • 無薪假人數連續 6 個月上升,從 3,200 人增至 3,400 人,受影響企業從 80 家增至 180 家,顯示傳產就業壓力
  • 半導體業缺工嚴重,機械裝配員年薪從 52 萬增至 62 萬,數位 IC 設計從 134 萬增至 156 萬,漲幅 15-19%

美國經濟與股市表現

  • 美國 2025 年關稅收入預估達 3,000 億美元,較前幾月 163 億、228 億、272 億翻倍成長,財政狀況改善
  •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分化,道瓊跌 330 點 (0.74%) 至 44,130 點,標普跌 23 點 (0.37%) 至 6,339 點,納指僅跌 0.03%
  • 美國投資額暴增,基礎建設與傳產有望延長景氣週期,但金融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脫鉤,AI 科技股拉抬指數

投資策略與景氣展望

  • 台灣景氣進入拐點,傳產庫存回檔與關稅壓力需政策刺激,行政院啟動 880 億出口供應鏈支持計畫,聚焦貿易融資與租稅優惠
  • 投資哲學分為價值投資、週期投資與指數投資,建議聚焦景氣高低位階,避免過度解讀政策新聞
  • 台灣需關注後續關稅談判,若稅率逼近 15%,搭配台幣貶值至 34,可提升競爭優勢,減輕傳產衝擊

觀點整理

市場總覽

  1. 全球關稅政策背景

    • 2025 年 8 月 1 日,美國正式公佈新關稅稅率,源於川普 4 月發佈的第 14257 號行政命令,將美國貿易逆差視為國安威脅。
    • 關稅以新聞稿形式發佈,而非透過 Truth Social,顯示美國採取差異化稅率策略,針對不同國家設定 20% 至 40% 不等的稅率。
    • 美國對盟友(如歐盟、日韓)稅率較低(15% 左右),對競爭對手(如中國 30%、印度 25%)稅率較高,顯示貿易結構調整與民主陣營劃分意圖。
  2. 台灣關稅現況

    • 台灣被課徵 20% 暫時性關稅,相較於日本、南韓的 15%,略高於東南亞國家的 19%(如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但低於中國(30%)、印度(25%)等國。
    • 台灣從原先 32% 稅率降至 20%,降幅 12%,幅度大於日韓,顯示談判成果,但仍需後續協商以爭取進一步下調至 15% 左右。
    • 賴總統表示,台美談判尚未完成,20% 為暫時性稅率,後續有下調空間,特別是與供應鏈合作及 232 條款(汽車關稅)相關磋商。
  3. 關稅戰尾聲與影響

    • 關稅戰接近尾聲,美國 2024 年與墨西哥、加拿大的貿易總額超 7000 億美元,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產品稅率維持 10%,非協定產品(如加拿大)加徵至 35%。
    • 美國關稅政策旨在改變貿易結構,壓縮競爭對手(如金磚四國:巴西 50% 後降至 10%、俄羅斯 100%、中國 55%、印度 25%)的優勢,台灣相較之下具競爭優勢。
    • 美國對銅半成品(如銅管、銅線)徵收 50% 關稅,但銅礦石等原料免稅,顯示鼓勵美國本地生產,降低進口半成品依賴。
  4. 美國財政影響

    • 2025 年美國關稅收入預計達 3000 億美元,較往年增近 5 倍(4 月 163 億、5 月 228 億、6 月 272 億美元),改善財政狀況,但未引發顯著經濟衝擊。
    • 全球平均關稅若升至 15% 至 20%,可能引發通膨,但不至於失控停滯性通膨。

台灣關稅與競爭壓力

  1. 稅率比較與影響

    • 台灣 20% 關稅高於日韓(15%),也略高於東南亞國家(19%),對傳統產業(傳產)競爭力形成壓力,特別是與菲律賓(東協製造基地)、泰國(汽車與電子零組件)、印尼(新興製造業)競爭。
    • 若貨物未及時於 8 月 1 日前出貨,將適用新稅率(20%),影響出口商交貨時間與成本。
  2. 談判與投資額

    • 台灣政府正與美方談判,爭取稅率下調,具體投資額待公佈。若稅率無法降至 15%,台幣貶值(可能至 34)或成為應對策略,抵銷競爭劣勢。
    • 主持人樂觀認為,台灣相較於巴西(50% 後降至 10%)、中國(55%)、印度(25%)仍有競爭優勢,但需關注日韓及東南亞市場動態。
  3. 美國市場需求疑慮

    • 美國農產品與能源產品供應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台灣開放市場需求,特別是飲食相關產品可能優先出口歐盟,台灣傳產與農產業衝擊相對可控。

台灣景氣分析

  1. 經濟成長與出口表現

    • 台灣 2025 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達 7.96%,為發達經濟體中最強,歸功於出口年增 34%(第一季 17.5%),遠超南韓(二季 2.1%)、新加坡(16.1%)、日本(6.3%)、中國(6.2%)、美國(8.3%)、德國(3.1%)。
    • 半導體產業(中間財)因未受關稅影響,出口表現強勁,但 8 月底半導體關稅與基準關稅聯動可能帶來衝擊。
  2. 景氣回檔與庫存壓力

    • 關稅戰結束導致美國囤貨效應淡化(自 6 月起),企業避免 2022 年庫存過剩問題,導致訂單減少,台灣出口成長預計於三四季度下滑。
    • 台經院 6 月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兩月藍燈,顯示傳產及中小型零組件進入全面庫存調整,食品、紡織、石化、金屬、機械、電力設備等產業全面衰退。
  3. 產業分化與挑戰

    • 台灣經濟分化加劇,台積電及半導體龍頭支撐台股與經濟成長,但傳產(未上市中小企業)因匯率、關稅、庫存壓力,連續兩年雙位數衰退。
    • 除 AI 相關電子業(綠燈或黃藍燈)外,汽車、運輸工具等產業進入緊縮,預計下半年台股獲利(排除台積電)將年減。
  4. 政策建議

    • 台灣面臨外部關稅與內部景氣回檔雙重挑戰,需立即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如台幣貶值)與財政刺激(如行政院 880 億出口供應鏈支持計畫,包含貿易融資利息減碼、租稅優惠)。
    • 中小型企業因訂單減少與匯率競爭壓力,難以受益於現行政策,需進一步貨幣寬鬆與轉型輔導。

產業與薪資分化

  1. 產業內部分化

    • 電子業內部出現 AI 與非 AI 產業分化,AI 相關(如半導體、電腦、光學品)維持成長,非 AI 電子零組件與傳產進入衰退。
    • 傳產(如食品、紡織、石化、金屬、機械)全面藍燈,顯示庫存過剩與需求疲弱,台塑四寶自年初深度衰退。
  2. 薪資分化

    • 根據瑞銀預估,台灣百萬美元富翁人數從 2023 年 78 萬增至 2028 年 120 萬,年增幅 47%,顯示科技新貴崛起。
    • 高薪產業(如 IC 設計)薪資中位數大幅成長:聯發科 343 萬、瑞昱 324 萬、達發 304 萬、聯詠 286 萬、台積電 264 萬,漲幅 15% 至 20%。
    • 低薪產業(如服務業、餐飲、住宿、保全、零售)月薪低於 3 萬,衝擊較大,顯示薪資脫鉤現象。

就業分化

  1. 就業市場兩極化

    • 服務業持續缺工,薪資上漲,但傳產缺工現象減緩,顯示需求疲弱。
    • 半導體產業職缺直線上升,薪資漲幅顯著:機械裝配員年薪從 52 萬增至 62 萬(19%)、半導體製程工程師從 90 萬增至 106 萬(18.3%)、數位 IC 設計從 134 萬增至 156 萬(16.6%)、電機工程技術員從 58 萬增至 68 萬(15%)。
    • 無薪假人數連續 6 個月上升,從 3200 人增至 3400 人,受影響企業從 80 家增至 180 家,顯示傳產就業壓力。
  2. 資產與非資產階級分化

    • 股市財富效應支撐資產階級,經濟衝擊感受較低;無資產者已感受到景氣回檔壓力,顯示景氣拐點來臨。

美股追蹤

  1. 美股表現

    • 8 月 1 日美股四大指數表現:道瓊指數跌 330 點(0.74%),收 44,130 點;標普 500 跌 23 點(0.37%),收 6,339 點;納斯達克跌 7 點(0.03%),收 21,12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 179.3 點(1%),收 5,607 點。
    • 美股未出現明顯 M 頭形態,標普呈多頭排列,顯示休息而非中期回檔。
  2. 金融與實體經濟脫鉤

    • 美股與台股均呈現金融資產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脫鉤,AI 科技股推升指數,掩蓋實體經濟疲弱。
    • 美國投資額暴增,基礎建設與傳產可能延長景氣循環,台灣則需依賴央行與財政政策實現軟著陸。

投資哲學與建議

  1. 景氣週期投資哲學

    • 主持人強調景氣週期投資,關注景氣高低位階而非短期價差,股價淨值比、本益比等指標為佈建依據。
    • 投資者應建立中心思想,避免因資訊過多而錯亂,根據價值投資、指數投資或短線投機選擇策略。
  2. 避免過度解讀

    • 川普政策與財經新聞不必全納入投資決策,應聚焦景氣領先指標與股價聯動,判斷是否已反映衰退或落後反應。
  3. 當前投資策略

    • 台股受台積電支撐,高檔震盪但未見顯著回檔,投資者應觀察景氣拐點與政策刺激效果。
    • 蘋果財報表現強勁(3 年來最佳,盤後漲 2%),但可能因囤貨效應(iPhone 16)而非實際需求,類似台灣出口暴增現象。

總結與展望

  1. 台灣經濟挑戰與機遇

    • 台灣面臨關稅戰尾聲與內部景氣回檔雙重挑戰,傳產庫存過剩、就業與薪資分化加劇,需政策刺激(貨幣寬鬆、財政支持)實現軟著陸。
    • 半導體與 AI 產業支撐經濟與台股,但非 AI 傳產衰退將拖累下半年表現,投資者需關注景氣領先指標與股價聯動。
  2. 全球貿易格局

    • 川普關稅政策重塑貿易結構,台灣相較金磚四國具優勢,但需與日韓、東南亞競爭,後續談判與匯率調整為關鍵。
    • 美國關稅收入激增改善財政,但通膨風險可控,台灣應把握談判機會降低稅率,減輕傳產壓力。
  3. 投資者建議

    • 景氣週期投資者應聚焦景氣高低位階,價值投資者關注股價低估機會,短線投資者追求報酬最大化,但需確立投資哲學,避免資訊過載。
    • 台股高檔震盪,需觀察中期回檔可能性,結合政策動向與企業基本面調整策略。

閱讀推薦書籍:《懷疑思考》

  1. 書籍背景與作者

    • 《懷疑思考》由日本知名講師岡佐紀子撰寫,是一本輕薄、易讀的書籍,適合快速閱讀。
    • 內容聚焦於企業培訓與人才培育中的思考方法,特別強調「懷疑思考」的技巧。
  2. 推薦章節

    • 第四章「駕馭資訊的訣竅」與財經訓練最相關,適合投資者閱讀。
  3. 核心內容

    • 關注利空消息:面對財經新聞時,應特別留意壞消息(利空),分析其內容與自身投資的關聯,並思考應對策略。壞消息通常不會被主動釋出,因此需要格外注意。
    • 區分投資與投機:閱讀新聞時,需判斷其是否有助於投資決策,還是僅為投機性判斷。若在高於合理價位的股票買入,則可能陷入「擊鼓傳花」的投機遊戲。
    • 回歸常識判斷:投資伴隨風險,無法保證收益。應避免對投資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結合常識與新聞資訊進行理性分析。
  4. 閱讀建議

    • 選擇字體大、圖解豐富的書籍,幫助快速理解與思考,避免閱讀疲勞。
    • 避免厚重書籍,輕薄型書籍更易於吸收,適合現代快節奏的閱讀習慣。
    • 閱讀應視為一種精神享受,而非沉重的知識負擔,類似雅典城邦時期「休閒讀書」的理念。
  5. 應用於投資

    • 閱讀財經新聞時,應將資訊與個人投資哲學結合,避免盲目套用。
    • 培養懷疑思考習慣,幫助投資者更理性地分析市場資訊,減少因資訊過載導致的決策混亂。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