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二)景氣燈號再降,關稅戰停了,景氣卻鬆了?
摘要整理
全球股市與資產表現
- 美國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持續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緩步上揚,交易量清淡
- 2025 年比特幣漲幅達 26%,黃金漲幅 27%,歐亞股市漲幅 22%,顯示避險與風險資產同步上漲
- 今年所有資產類別均呈正報酬,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交疊,市場情緒呈現「錯失恐懼症」與政策不確定性並存
美中經貿談判進展
- 美中經貿會談於斯德哥爾摩展開,預計延長 8 月中旬到期的關稅協定,關稅戰進入尾聲
- 中國上半年出口總額達 2 兆美元,創歷史新高,即便高關稅下仍大量流入美國市場
- 美國對中國釋放善意,解凍技術出口限制,如 EDA 軟體與 H20 晶片,中國則放寬稀土管制
台灣景氣與內需挑戰
- 台灣 6 月景氣信號燈得分 29 分,維持綠燈,但持續下探,距離黃藍燈僅 6 分
- 內需收縮主因來自零售銷售惡化,車市買盤延後,批發零售與餐飲業衰退速度快
- 台積電支撐指數表現,外銷訂單動向指數跌至 50 以下,顯示庫存調整壓力,AI 題材暫時撐住景氣
台美貿易談判進展
- 台灣副閣揆鄭麗君第四度赴華府磋商,談判聚焦半導體關稅與汽車保健品關稅減讓
- 行政院備妥 930 億補助金轉型計畫,預備因應關稅開放對國內產業衝擊
- 農產品開放程度與美豬美牛議題為談判焦點,分年度降關稅可減輕國內產業壓力
聯準會政策壓力與市場預期
- 聯準會內部出現分歧,法勒與包曼暗示支持提前降息,可能為爭取主席提名
- 貨幣基金市場規模突破 7 兆美元,家庭存款與現金部位持續上升,顯示資金行情寬鬆
- 鮑爾信任度僅 37%,低於川普的 45% 與共和黨議員的 42%,通膨高漲侵蝕聯準會公信力
全球投資與通膨風險
- 日本投資美國 5,500 億美元,歐盟 6,000 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 1 兆美元,全球對美投資激增
- 美國 2026 年 4 月將推大規模減稅計畫,預估引發需求性通膨,衝擊全球投資收縮
- 台灣與日本內需可能因對美投資增加而萎縮,美國通膨壓力從關稅轉向需求型通膨
台灣觀光與內需消費
- 台灣 2025 年國際旅客目標從 1,000 萬人次下修至 900 萬人次,遠低於 2019 年高點
- 出國人次 596 萬,來台旅客僅 280 萬,國人消費外流導致內需疲弱
- 日韓旅客偏好「台灣感性」旅遊體驗,但國內旅宿品質與物價上漲影響國旅吸引力
美股與台股市場情緒
- 美股道瓊下跌 64 點至 44,837 點,標普上漲 1 點至 6,389 點,納指上漲 70 點至 21,178 點
- 台股受內需收縮影響,零售業衰退明顯,統一超商與全家勉強支撐,六大通路多數營收年減
- 投資人情緒矛盾,錯失恐懼症與追高風險並存,建議回歸投資策略,避免隨行情波動
觀點整理
全球股市與資產表現
美國股市表現:
- 美國股市交易清淡,但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持續創歷史新高,顯示緩步上漲趨勢。
- 美股繁榮集中於少數 AI 股與權值股,傳統產業與中小型企業則顯疲弱,市場繁榮帶來壓力,投資人面臨「錯過恐懼症」(FOMO)與追高風險。
- 道瓊下跌 64 點(0.14%),收在 44,837 點;標普 500 上漲 1 點(0.02%),收在 6,389 點;納斯達克上漲 70 點(0.33%),收在 21,178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91 點(1.62%),收在 5,737 點。
全球資產表現:
- 2025 年以來,所有資產類別均呈正報酬,黃金漲幅 27%,比特幣漲 26%,歐亞股市漲 22%,納斯達克 100 指數表現也不俗。
- 漲幅較大資產為黃金與大型權值股,中間為價值股與新興市場債券,長天期國債與小型股漲幅較小。
- 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同步上漲,反映市場樂觀情緒,但與去年 5、6 月的純粹貪婪情緒不同,當前投資人半信半疑,擔憂政策變數與美國債務問題。
投資心態與壓力:
- 投資人面臨「追高買在山頂」與「錯過機會」的矛盾心理,壓力來自與他人表現比較及預期落差。
- 建議投資人回歸自身策略(週期投資、價值投資或波段操作),而非追逐行情,避免情緒化決策。
關稅戰與貿易談判
全球關稅戰進展:
- 美國與多數主要進口國(如歐盟、越南、日本)已達成貿易協議,關稅戰進入尾聲,美國主要交易夥伴的進口量(歐盟 20%、墨西哥 14%、加拿大 11%)已基本談定。
- 川普預告對未達成協議的國家(如台灣、印度)設 15% 至 20% 關稅稅率,台灣與印度進口量合計不到 9%。
- 美中在斯德哥爾摩展開新一輪談判,預計延長 8 月中旬到期的關稅協定,中國出口上半年創歷史新高(6 月累計出口 2 兆美元),顯示關稅影響有限。
台灣在關稅談判中的角色:
- 台灣副閣揆鄭麗君第四度赴華府磋商,談判過程艱辛,預計 8 月 1 日公布最新稅率。
- 談判焦點包括汽車、保健品關稅減讓是否一次到位,農產品(美豬、美牛)開放程度,以及半導體關稅是否納入對等協定。
- 行政院備妥 930 億補助金轉型計畫,應對開放對內需產業的衝擊,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需全面轉嫁成本的能力。
美中談判與地緣政治:
- 美方釋放善意,解凍中國技術出口限制(EDA 軟體、H20 晶片),中國放寬稀土管制,雙方在斯德哥爾摩談判有望傳出好消息。
- 賴總統原訂 8 月中旬過境紐約計劃取消,反映美方為與中國達成協議而讓步,引發國際政治角力爭議。
歐美與日美談判影響:
- 歐盟與美國的貿易協定引發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不滿,認為對歐洲經濟造成傷害,推高通膨並衝擊跨大西洋貿易。
- 日本投資 5,500 億美元,歐盟投資 6,000 億美元,規模龐大但引發內部民意反彈,日本汽車與波音訂單缺乏細節,產品結構(例如美國皮卡不符日本市場需求)問題顯著。
聯準會政策與利率展望
聯準會壓力與分歧:
- 聯準會官員法勒與包曼暗示支持提前降息,可能因爭取主席提名而非純經濟考量,恐創 1993 年來首次兩位理事反對多數意見的紀錄。
- 川普對聯準會主席鮑爾施壓,民間信任度僅 37%,低於共和黨議員(42%)與川普(45%),反映通膨高漲與高利率侵蝕聯準會公信力。
降息可能性與挑戰:
- 關稅戰不確定性降低,通膨壓力鎖定在 15% 關稅稅率,聯準會降息聲浪上升,但鮑爾因經濟未顯衰退(美股創高、家庭資金充裕)而無急迫降息理由。
- 美國貨幣基金市場規模突破 7 兆美元,家庭存款與現金部位回升,顯示資金行情寬鬆,降息必要性降低。
長期挑戰:
- 川普推動鴿派聯準會主席提名,可能破壞聯準會獨立性,引發美債賣壓。
- MAGA 派提議廢除聯準會或納入財政部,增添政策不確定性。
- 放鬆監管(如 SLR、穩定幣法案)可提升市場流動性,短期國債受加密貨幣資金流入影響而穩定,長期國債發行則待利率下滑。
台灣景氣與內需挑戰
景氣信號:
- 台灣 6 月景氣對策信號燈 29 分(綠燈),但持續下探,距黃藍燈僅 6 分,衰退主要來自加班工時與批發零售、餐飲業收縮。
- 零售銷售惡化源於車市買盤延後(上半年無人購車)與內需疲弱,消費者預期關稅降低後再消費。
內需收縮:
- 六大通路(統一超商、全家、全國電、燦坤、網家、富邦媒)中僅統一超商與全家勉強支撐,其餘均衰退,顯示內需消費疲軟。
- 618 購物節未見顯著效益,防災包訂單有限,內需需靠關稅協議拉動。
觀光與消費:
- 台灣出國人次(1-4 月 596 萬)遠超來台人次(280 萬),國人消費外流導致內需急縮。
- 國際旅客來台人次(目標 900 萬)難回 2019 年高點,日本旅客從 216 萬降至 131 萬,韓國旅客則增加,反映「台灣感性」美學吸引力。
- 國內旅遊品質下降(物價上漲、旅宿體驗不佳)與台幣升值推高來台成本,促使國人出國消費。
台股與景氣展望:
- 台股靠台積電支撐,指數維持高位,但其他產業走疲,外銷訂單創高卻動向指數悲觀(50 以下),顯示庫存調整壓力。
- 景氣週期顯示底部逐漸墊高,長期樂觀但短期宜謹慎,綠燈階段建議「睡大覺」,靜待股價與景氣同向時機。
投資與通膨展望
全球投資趨勢:
- 美國吸引巨額投資(日本 5,500 億美元、歐盟 6,000 億美元、沙烏地阿拉伯 1 兆美元、卡達 5,000 億美元),總額達 2 兆美元,推高需求型通膨風險。
- 美國 2026 年 4 月大規模減稅計畫將刺激消費,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
台灣投資影響:
- 台灣內需疲弱,投資可能因關稅協議與全球保護主義收縮,需靠外銷訂單與內需平衡實現軟著陸。
- 台積電等單一企業支撐景氣,中小企業與零售業需政策支持(如補助金)應對轉型壓力。
通膨與政策:
- 關稅通膨不確定性降低,但投資與需求型通膨成為新挑戰,聯準會需平衡降息與獨立性。
- 台灣需關注半導體關稅談判結果與內需復甦,長期樂觀但短期需謹慎佈局。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