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四)談判衝刺期,股市還能衝?特斯拉 Q2 遜預期,市場靠輝達?

2025-07-24(四)談判衝刺期,股市還能衝?特斯拉 Q2 遜預期,市場靠輝達?

摘要整理

觀點整理

全球關稅談判進展與市場反應

  1. 美日貿易協定與關稅趨勢

    • 美國與日本達成貿易協定,汽車與零組件關稅從 25% 降至 15%,且無進口配額限制,顯示日本在談判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主持人認為這可能成為台灣等其他市場的範本。
    • 日本承諾投資 5,500 億美元於美國重大項目,顯示關稅減免與投資承諾密切相關。川普在談判中將投資額從 4,000 億美元提高至 5,000 億美元,凸顯美國對資金回流的強硬態度。
    • 主持人指出,日本的低關稅與無配額優勢使其在汽車市場成為領頭羊,相較之下,英國需支付 10% 關稅且有進口配額限制,顯示談判條件差異。
  2. 美歐談判展望

    • 美國與歐盟的談判進展順利,預估關稅稅率約 15%。主持人認為,歐盟因 27 個成員國協調困難,談判需更多時間,但報復性關稅(如對 1,170 億美元美國商品徵收 30% 關稅)僅為談判策略。
    • 若美歐達成協議,預計 8 月 1 日前可能有初步結果,進一步鞏固 15% 關稅作為主要發達市場的基準。
  3. 美中談判與地緣政治

    • 美中將於下週在斯德哥爾摩展開新一輪談判,議題涵蓋中國購買俄羅斯與伊朗石油、駭客入侵微軟等安全問題。主持人認為,美中休戰協議延後 90 天,談判壓力相對較低。
    • 中國的關稅策略可能是新一輪圍堵或談判,具體走向取決於談判結果。
  4. 亞洲市場關稅差異

    • 亞洲市場關稅稅率逐漸明朗,日本關稅最低(15%),新加坡因貿易逆差小,關稅僅 10%。東南亞國家如越南(20%)、菲律賓(19%)、印尼(19%)等關稅較高,寮國與緬甸則更高。
    • 南韓面臨美國要求設立 4,000 億美元主權基金,協助美國重振製造業,顯示關稅減免與投資承諾掛鉤。
  5. 台灣的談判策略與挑戰

    • 台灣貿易代表團已抵達美國,目標在第四輪談判中達成協定,避免 32% 高關稅。主持人認為,台灣的談判壓力相對日韓小,因台灣市場開放程度高,農產品進口壁壘較低。
    • 台灣已於 3 月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投資意向書,承諾每年採購 600 萬噸天然氣(占阿拉斯加年產能三成),顯示以能源投資換取談判籌碼。
    • 主持人推測,台灣可能需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如豬肉、牛肉、馬鈴薯、稻米、基因改造玉米與大豆),並放寬萊克多巴胺殘留檢測標準,以爭取 15% 關稅。但最終關鍵在於是否需設立主權基金或增加投資額。
  6. 市場對關稅的適應與預期

    • 全球市場對 10-15% 關稅已逐漸適應,每次宣佈 15% 關稅,股市(如日股、歐股、台股)均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視關稅為利多,短期內刺激買盤。
    • 主持人質疑關稅戰的長期效應,認為當關稅議題結束,市場需尋找新題材(如 AI 或減稅計畫)延續牛市。

美國經濟與政策展望

  1. 關稅戰後的經濟刺激計畫

    • 主持人認為,關稅戰目的是打開他國市場、引導資金回流美國,填補財政空缺。當關稅目標達成,美國將轉向經濟刺激計畫,包括:
      • 降息:聯準會高利率政策因關稅談成而面臨降息壓力,以刺激需求性通膨。
      • 放鬆監管:放寬銀行槓桿比率,降低銀行持有國債的準備金要求,支撐股債買盤。
      • 穩定幣法案:通過加密貨幣法案,擴大穩定幣市場,增加美元資產需求。
    • 主持人提到「賓夕法尼亞計畫」,包含降息、放鬆監管、穩定幣法案三支柱,旨在維持資金買盤,確保經濟軟著陸,避免如 2008 年或 2000 年的深度衰退。
  2. 房地產市場與通膨挑戰

    • 美國房價 6 月創歷史新高(中位數 43.53 萬美元),但銷售量年化 393 萬戶,創去年 9 月以來最低,顯示高利率衝擊房市。
    • 川普批評聯準會主席鮑爾(Mr. Too Late)拒絕降息,導致房貸負擔加重,房市停滯,增加國債發行壓力。
    • 通膨預期因關稅談成而減弱,勞動市場退卻與供給性通膨(工資與供應鏈僵固性)成為新挑戰,川普希望透過降息刺激需求。

美股與財報季觀察

  1. 美股表現

    • 道瓊指數上漲 507 點(+1.14%),收 45,010 點,距歷史新高僅差 3 點;標普 500 上漲 49 點(+0.78%),收 6,358 點;納斯達克上漲 127 點(+0.61%),收 21,020 點,均創歷史新高。
    • 費城半導體指數微漲 0.92 點(+0.01%),收 5,637 點,因乖離過高而稍作休息。
    • 主持人指出,美股本益比推高至 20 倍,接近 2021 年 22 倍的高點,顯示市場處於右側交易,需謹慎觀察利空或均值回檔。
  2. 谷歌財報

    • 谷歌 2025 年第二季營收增長 14%,達 964 億美元,Google Cloud 利潤率翻倍,表現優於預期。
    • 搜尋引擎、YouTube 廣告、訂閱與設備業務均保持 20% 年增幅,顯示 AI 浪潮未衝擊傳統業務。
    • 資本支出增加 70%,達 224.5 億美元,自由現金流年減 61%,至 53 億美元,反映 AI 與雲端技術的長期投入。
    • 主持人提到,谷歌將 AI(如 Gemini)融入搜尋引擎,但版權與數據來源問題可能引發爭議。
  3. 特斯拉財報與挑戰

    • 特斯拉第二季汽車業務收入 167 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 199 億美元,盤後股價下跌 3-4%。EPS 與股價聯動,顯示基本面疲弱。
    • 主持人認為,特斯拉估值 95% 來自未來成長預期(自駕車與 Optimus 機器人),遠高於微軟(73%)、蘋果(66%)等科技巨頭。
    • 特斯拉 FSD 累積行駛里程達 5 億英里,V12 版本接受度高,AI 訓練用 GPU(H100)採購增加,但現金流不足可能限制資本支出。
    • 馬斯克的政治行為(如聲援德國極右派、參與政府效率部)引發民怨,影響股價表現。

投資哲學與尺度

  1. 投資尺度的選擇

    • 主持人強調,投資結果取決於測量尺度:
      • 3 個月:對賭短期政策變化,如關稅戰。
      • 3 年:反映庫存循環。
      • 30 年:反映生產力循環。
      • 300 年:學術論證,長期資本市場隨 M2 貨幣量增長而創高。
    • 投資人應根據尺度選擇策略,避免用短期政策(如關稅戰)判斷長期走勢。
  2. 美元與美股投資

    • 儘管美元近期貶值,主持人認為其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不變,貶值是正常週期。
    • 當市場看空美元、去美元化聲浪高漲時,反而是布局美股的機會,因美股長期呈現「三代牛市」。
  3. 馬斯克與黃仁勳的比較

    • 主持人認為,馬斯克的創意與想像力帶動生產力週期(如自駕車、機器人),類似達文西或牛頓,但政治表態影響形象。
    • 黃仁勳更擅長人際關係與政治平衡,獲得川普與習近平認可,成功放寬 H20 晶片管制,顯示其社交能力。

總結與展望

  1. 關稅戰的影響與終局

    • 關稅戰促使各國開放市場、資金回流美國,若達成 0 關稅目標,將提升全球消費者福祉,但短期內 15% 關稅已為市場接受。
    • 關稅戰結束後,市場需尋找新題材,如 AI 基礎建設、減稅或穩定幣法案。
  2. 台灣的角色與機會

    • 台灣應利用能源投資(如阿拉斯加天然氣)與市場開放爭取低關稅,但需平衡農產品進口與國內產業衝擊。
    • 主持人樂觀認為,台灣民眾對美製品價格下降(如特斯拉)持正面態度,開放市場不會引發太大反彈。
  3. 財報季與 AI 趨勢

    • 谷歌財報顯示 AI 投資未影響傳統業務,特斯拉則需解決現金流問題以支撐自駕車與機器人研發。
    • AI 政策(如川普的 AI 超級行動計畫)將推動資本支出,成為美股下一波動能。
  4. 投資建議

    • 投資人應關注關稅談判進展、財報季表現與 AI 題材,謹慎應對高本益比市場的回檔風險。
    • 長期投資應以 3 年或 30 年尺度,布局美元資產與美股,抓住生產力週期機遇。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