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三)美日達協議!多頭還沒完?外銷續衝高,敵得過匯損?
摘要整理
美國市場與全球貿易概況
- 美國標普 500 指數持續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樂觀情緒,2025 年 7 月 23 日收盤 6,309 點,較前日上漲 0.06%
- 川普在 Truth Social 發文宣布與菲律賓、印尼及日本達成新貿易協議,影響全球貿易格局,特別是東南亞與日本市場
- 美國對全球出口商品多採零關稅策略,吸引各國開放市場,美國商品輸往菲律賓免關稅,顯示貿易優勢
東南亞貿易協議分析
- 菲律賓新貿易協定關稅為 17%,較先前公佈的 20% 下降,但較原 17% 上升至 19%,顯示談判結果不盡理想
- 印尼對美國商品採零關稅並取消 99% 貿易壁壘,輸美商品關稅為 19%,與菲律賓持平,顯示東南亞市場缺乏對美投資籌碼
- 越南關稅維持 20%,高於預期的 11%,顯示其在貿易談判中承壓,與台灣貿易體系重疊度低,競爭影響有限
日本貿易協議與影響
- 日本與美國達成協議,關稅降至 15%,低於東南亞國家的 19%,並承諾投資 5,500 億美元,約為台積電投資額的 3-4 倍
- 日本對美開放汽車、大米等市場,取消部分貿易壁壘,但未明確是否對美採零關稅,顯示談判仍有模糊空間
- 日本車廠在美市占率高,如 Subaru 達 71%,若汽車關稅從 25% 下調,將進一步鞏固日本車商在美競爭優勢
汽車關稅與市場競爭
- 全球非美國組裝汽車輸美需繳 25% 關稅,日本是否將汽車關稅納入對等關稅談判尚不明確,影響車廠策略
- 日本車商過去主動讓價 12-15%,維持美國市場市占率,若關稅下調,預計將進一步擴大低價車市場份額
- 美國低價車市場中,日本與南韓品牌占 9/10,2025 年最平價新車如三菱 Mirage 售價 18,015 美元,顯示日韓競爭優勢
非關稅貿易壁壘與日本市場
- 日本逐步開放大米市場,影響自民黨傳統農民票倉,稻米自給率高達 99%,70 萬農家經營體受衝擊
- 日本取消電動車補助差異並統一規格,開放美國牛內臟進口,顯示非關稅壁壘鬆動,影響本土產業
- 日本可能提高國防支出,分擔美軍基地費用,如橫田空軍基地等 15 個基地,顯示地緣政治與貿易談判連動
馬來西亞與泰國貿易策略
- 馬來西亞力爭關稅降至 20% 以下,目標 15-18%,並承諾打擊半導體走私,延長美國電動車稅收減免
- 泰國關稅預估降至 19-20%,承諾增加美國農產品、液化天然氣及波音飛機採購,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專案
- 馬來西亞放寬電力、金融等產業外資持股限制,顯示東南亞國家為降低關稅全面開放市場
中國與第三國出口挑戰
- 中國對美出口透過墨西哥、越南等第三國轉運,2017-2023 年墨西哥與越南出口比重上升,顯示供應鏈轉移
- 東南亞國家陸續表態降低對美關稅,中國間接出口難度增加,對其外貿造成更大壓力
- 美國鼓勵企業轉向越南、印尼採購,降低對中國依賴,顯示川普貿易策略有效分化各國
台灣貿易與匯率壓力
- 台灣對美出口占外銷訂單 35.1%,2025 年 6 月外銷訂單 568 億美元,年增 24.6%,顯示對美依賴加深
- 台幣升值導致台股盈餘下修 6%,IC 通路衰退 52%,ABF 衰退 18%,顯示匯率衝擊產業獲利
- 台灣可借鑒日本壓低關稅策略,台積電投資 1,650 億美元具籌碼,但缺乏汽車關稅議題,談判空間有限
避險策略與貨幣政策
- 台灣企業採借美元自救、改用美元付款及轉移資產至美國子公司等方式,應對台幣升值及關稅壓力
- 台幣自 2025 年 5 月升值顯著,近期回貶至 29.3,聯準會未來降息空間大,台幣升值壓力持續
- 台灣央行降息空間受限於打炒房政策,需觀察央行總裁態度,影響台幣匯率與貿易談判策略
全球貿易與合縱連橫
- 美國 GDP 占全球 26.3%,歐盟 17.3%,中國 16.9%,但各國難以聯手反制美國,因利益不一致
- 川普採逐個擊破策略,類似戰國策連橫,要求各國單獨談判,越南、印尼給予零關稅優惠
- 各國政府面臨國內壓力,強硬姿態有利選舉但損害產業利益,台灣需平衡貿易談判與國內民意
美台股市場展望
- 台北股市 2025 年 7 月 23 日小漲 75 點,收 23,082 點,顯示市場對貿易談判樂觀但波動加劇
- 美國道瓊上漲 179 點,標普 500 創 6,309 點新高,費半下跌 1.75%,顯示科技股波動較大
- 市場聚焦貿易協議對股市影響,若利多不漲,可能因乖離過高引發回檔,需觀察景氣週期與 VIX 指數變化
觀點整理
美國與全球貿易協定與關稅政策
美國主導的關稅策略:
- 川普在 Truth Social 平台發文,宣布與菲律賓、印尼及日本達成新貿易協定,顯示美國積極推動對等關稅政策。主持認為川普採取「逐個擊破」的策略,類似戰國策中的「連橫」,讓各國難以聯合反制美國。
- 美國對各國出口商品課徵關稅,但美國商品出口至他國多為零關稅,顯示美國在貿易談判中取得優勢,關稅負擔由進口商、出口商及消費者共同分擔,而非完全轉嫁給消費者。
- 美國經濟在全球 GDP 占比約 26.3%,雖高於歐盟(17.3%)、中國(16.9%)及日本(3.8%),但各國因專利技術依賴及利益分歧,難以形成統一戰線反制美國。
菲律賓與印尼的關稅現況:
- 菲律賓對美出口關稅從原先的 17% 升至 19%,雖低於先前公布的 20%,但仍高於預期,且菲律賓對美國商品採取零關稅,並全面開放市場,顯示其談判籌碼不足。
- 印尼對美出口關稅為 19%,取消 99% 的貿易壁壘,對美國工業、科技及農產品全面開放,美國商品則享零關稅。主持認為東南亞市場因缺乏對美投資能力,關稅稅率較高,競爭力不如日韓。
日本的貿易優勢:
- 日本與美國達成協議,對美出口關稅為 15%,低於菲律賓及印尼的 19%,且日本對美是否採取零關稅尚未明確,可能為 15% 的對等關稅,顯示日本談判成果較佳。
- 日本承諾對美投資 5,500 億美元(約台積電投資額的 3-4 倍),創造數十萬就業機會,並開放汽車、卡車、大米等市場,取消部分貿易壁壘。主持質疑川普宣稱的「90% 利潤」計算方式,但認為此協議對日本出口商有利,類似「上架費」,對日經指數構成利多(上漲約 1.3-1.4%)。
- 日本汽車關稅(目前為 25%)是否納入對等關稅談判尚未明朗,若能下調,將有利於日本車廠(如 Subaru、馬自達、尼桑)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特別在低價車市場(10 款最平價新車中有 9 款來自日韓)。
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動態:
- 越南原期望關稅降至 11%,但最終仍為 20%,壓力較大,因其與台灣貿易體系不完全重疊,競爭影響有限。
- 馬來西亞積極爭取關稅降至 20% 以下(理想為 15-18%),並承諾打擊半導體走私、延長美國電動車稅收減免、放寬電力及金融業外資持股限制、消減漁業補貼等,以換取較低關稅。
- 泰國預估關稅為 19-20%,承諾增加對美國農產品、液化天然氣及波音飛機的採購,並參與阿拉斯加天然氣項目投資,但因動作較晚,談判籌碼不如台灣。
中國的貿易挑戰:
- 中國因各國陸續表態支持美國政策,間接出口(透過越南、墨西哥等中轉國)難度增加,未來對美出口將面臨更大壓力。
台灣的貿易與匯率壓力
台灣的談判借鑒:
- 日本以 5,500 億美元投資換取 15% 關稅,顯示投資規模是談判關鍵。台灣雖有台積電投資 1,650 億美元,但整體投資能力不如日本,缺乏汽車關稅等談判籌碼。
- 台灣對美出口訂單占比達 35.1%,遠高於中國(20.8%)、歐盟(11.8%)及東協(17%),6 月外銷訂單達 568 億美元,年增 24.6%,顯示對美依賴加深,關稅壓力不容小覷。
- 主持認為若關稅定為 15%,台灣產業仍面臨壓力,因台幣近期快速升值(從 5 月至今幅度顯著,現為 29.3),已對二季度財報造成影響(台股盈餘下修約 6%,IC 通路衰退 52%,ABF 衰退 18%)。
台幣升值與避險策略:
- 台幣升值與關稅壓力加成,對產業造成雙重衝擊。主持建議三種避險方式:
- 借美元自救:借美元負債以對沖美元貶值帶來的匯損,成本(7-8% 利息)低於 NDF 避險(10%)。
- 改用美元結算:將供應商付款改為美元,降低匯率風險。
- 資產轉移:如台積電將業外資產轉至美國子公司,作為資本支出對沖,避免台幣升值損失。
- 聯準會未來 2-3 年降息空間大於升息,美元可能持續貶值,推升台幣升值壓力。台灣央行因打炒房政策效果初顯,降息空間有限,需觀察央行總裁在下一季理監事會議的態度。
- 台幣升值與關稅壓力加成,對產業造成雙重衝擊。主持建議三種避險方式:
日本國內產業與政治影響
農業與非關稅壁壘:
- 日本開放大米市場,可能衝擊自民黨傳統票倉(稻米自給率 99%,70 萬農戶),因參議院選舉已結束,石破茂政府可能選擇「兩害取其輕」,以較低關稅換取執政穩定。
- 非關稅壁壘(如電動車補助、牛肉檢疫、食品添加劑標識)將逐步鬆動,保險及郵政市場也可能開放,對日本消費者及本土產業構成挑戰。
國防支出與美軍基地:
- 日本可能提高國防預算,分擔美國在西太平洋(15 個以上美軍基地,如橫田、橫須賀)的軍費,間接支持美國軍事布局。主持認為南韓及菲律賓也可能跟進,台灣雖無美軍基地,但防務支出壓力可能增加。
全球股市與市場情緒
美國股市表現:
- 標普 500 指數持續創歷史新高(收 6,309 點,漲 0.06%),道瓊漲 179 點(0.4%),納指跌 81 點(0.39%),費半跌 100 點(1.75%)。費半月線乖離高,回檔屬正常。
- 主持認為關稅協定利多若未推升股市,顯示市場已提前反應,後續可能進入自然回檔階段,反映景氣週期弱化。
台股與市場展望:
- 台股小漲 75 點,收 23,082 點,市場對波動逐漸適應。主持認為關稅協定雖為利多,但若無進一步利多(如 TACO 交易),市場拉抬可能僅為短期,需觀察景氣週期與乖離變化。
川普的談判策略與全球影響
逐個擊破的策略:
- 川普利用各國利益分歧(歐盟重視農業汽車,韓國及日本重視高科技,台灣重視半導體),逐一施壓,迫使各國接受較高關稅或開放市場,類似戰國策「連橫」策略。
- 各國難以聯合反制,因技術依賴(如台積電依賴美國技術)及對美市場依賴度不同,導致「囚徒困境」。主持認為川普熟讀《孫子兵法》與《戰國策》,善用策略分化對手。
國內政治壓力:
- 各國政府面臨兩難:與美國妥協可獲較低關稅,保障出口,但可能被批為「軟弱」,損害國內支持度;強硬姿態則可能損害產業利益。石破茂因選舉結束,選擇妥協以換取低關稅。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