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二)美股又創高,做多還有肉?陸港股也創高,全球開轟趴?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表現與展望
- 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標普 500 首次突破 6,300 點,顯示美股強勁多頭格局,2025 年 7 月 20 日收盤分別上漲 0.38% 至 20,974 點與 0.14% 至 6,305 點
- 散戶買盤自 4 月以來推升美股,標普 500 前 300 億比從 18 倍推升至 22 倍,科技股板塊上漲 21.84%,但機構法人謹慎樂觀,資金流入速度從每日 35 億美元降至 15 億美元
- 市場波動率指數(VIX)快速回落,債券市場恐慌指數(MOVE)挑戰 24 年低點,顯示市場恐慌情緒淡化,投資者預期聯準會不會立即升息或受關稅戰顯著衝擊
川普政策影響與關稅戰進展
- 川普上任 6 個月簽署 170 項行政命令,平均每日一項,涵蓋關稅、移民與稅收改革,政策執行速度超越近代總統
- 關稅戰帶動美國股市與美元指數表現,美元指數跌破 100,中國關稅稅率達 50%,其他國家 5-10%,市場預期 8 月 1 日可能調高基準關稅至 12-15%
- 移民執法力度加大,ICE 每日逮捕 1,400 人,較拜登時期每日 200 人大幅增加,監獄容量不足促使新建與民間監獄投放
全球市場反應與挑戰
- 歐盟因應關稅戰壓力,預計 8 月 1 日若美國強硬立場,可能採取報復性關稅,汽車關稅達 30%,歐洲央行計劃延後降息至 1.75%
- 中國稀土磁鐵出口增幅達 158%,6 月出口 3,188 公噸,顯示貿易休戰後放寬管制,創新藥研發超越歐盟,逼近美國市場
- 歐洲科技與半導體競爭力下滑,AI 雲端基礎建設占比從 30% 降至 15%,半導體市值預估 2030 年僅達 15%,遠低於 20% 目標
科技股與企業獲利預期
- 台積電市值突破 1 兆美元,ADR 計算約 1.2 兆美元,躋身全球前十大企業,超越特斯拉,僅次於沙烏地阿美
- 七巨頭(輝達、微軟等)49% 營收來自海外,匯兌收益推升獲利,標普 500 盈餘修正動能指數 7 月轉正,企業獲利預期改善
- 科技股主導市場,納指 100 海外營收占比 45%,資金拉抬顯著,但高基期與財報季回購靜默期可能限制短期上漲空間
陸港股與中國政策刺激
- 上證指數上漲 0.7% 至 3,559 點,創去年 10 月新高,港股創 3.5 年新高,受 1.2 兆人民幣西藏大壩計畫刺激
- 中國彭博信貸脈衝指數自 2022 年未回高點,顯示信貸成長慢於 GDP,投資與消費縮窄,出口仍為經濟支柱
- 大基建政策驅動股市上漲,但屬政策市,缺乏庫存週期支撐,需持續政策力度,否則股價可能盤整
投資策略與市場情緒
- 美股右肩高於左肩,顯示庫存調整需 2-3 季度緩慢進行,短期急跌可能性低,投資者多空皆保守
- 市場進入謹慎樂觀階段,散戶資金流入天子與機構回補推高本益比,投資者需預留現金應對 8 月關稅戰不確定性
- 台股平盤震盪於 23,336 點,投資者因關稅戰不確定性轉趨保守,建議保留現金以攤平成本,抓住魚尾行情
觀點整理
美股市場
市場表現與歷史新高
- 美股納斯達克指數與標普 500 指數於 2025 年 7 月 20 日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標普 500 首次突破 6,300 點,納斯達克收於 20,974 點(上漲 78 點,0.38%),道瓊工業指數則小幅下跌 19 點(0.04%),收於 44,323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0.12%,收於 5,739 點,距離歷史高點僅 2-3%。
- 標普 500 今年第 10 次創歷史新高,顯示牛市格局穩固,去年共創 57 次新高,今年可能進一步挑戰非理性繁榮區間。
- 市場波動率指數(VIX)快速回落,債券市場恐慌指數(MOVE)挑戰 24 年低點,顯示市場恐慌情緒淡化,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不悲觀,認為聯準會不會重啟升息,但也不預期關稅戰帶來顯著衝擊。
資金動能與散戶參與
- 散戶買盤是推升美股自 4 月以來創高的關鍵,科技股板塊上漲 21.84%,標普 500 創下 1990 年以來最長連續買超記錄。
- 6 月前,對沖基金與機構投行保持悲觀,資金流出,但散戶追買意願強勁。近期機構法人開始回補,推高本益比(從 18 倍升至 22 倍),但基期不算極端,與 2020 年末由量化寬鬆(QE)推動的脫離基本面情況不同。
- 散戶資金流入速度放緩,從月初每交易日 35 億美元降至 15 億美元,顯示夏季與財報季影響投資熱情,且企業因財報季進入股票回購靜默期,需待 8 月初七大科技巨頭(Magnificent Seven)財報公布後,股票回購才可能進一步拉抬股價。
財報焦點與基本面
- 市場聚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與特斯拉等企業的財報,關注二季度匯兌收益是否顯現,以及三、四季度投資是否放緩。
- 標普 500 盈餘修正動能指數 7 月轉正,顯示企業獲利預期改善,投資者對川普貿易政策與稅收法案對每股盈餘(EPS)的衝擊疑慮降低,認為中長期影響有限。
市場情緒與策略
- 市場呈現「謹慎樂觀」,投資者等待回檔進場,但季節性慣性與動能減弱(標普 500 自 4 月漲幅達 25%,近期日漲幅僅 0.3-0.4%),顯示非暴漲格局。
- 庫存調整可能需 2-3 季度緩慢進行,因右肩高於左肩,急跌(如 4 月股災)機率低,投資者做多做空均趨保守,類似「跑步經過夜市攤販,猶豫是否購買」的心理,拖延可能錯失複利效應與心理優勢。
川普政策與關稅戰
執政成果與市場影響
- 川普第二任期滿 6 個月,政策執行速度快,簽署 170 道行政命令(每日約 1 道),涵蓋關稅戰、貿易政策、聯準會獨立性、移民政策、稅收與聯邦政府結構改革,影響國內外市場。
- 美股與美元指數提前兌現川普承諾,美股在關稅戰執行 3 個月後創歷史新高,美元指數跌破 100,反映弱美元政策。
- 關稅戰延後實施(尤其對日本等國),減緩市場衝擊,進口商囤貨導致庫存過剩,降低通膨失控風險,形成「川普經濟學」,使美國經濟看似永不衰退,股市持續上漲。
關稅政策細節
- 關稅收入為川普核心承諾,對中國徵收 50% 關稅,其他國家 5-10%,8 月 1 日可能統一調高基準稅率至 12-15%,市場已逐步接受 10% 基準關稅,股價仍創高,顯示資本市場穩定。
- 關稅戰不只針對中國,8 月 1 日可能涉及藥品與半導體關稅,中國從仿製藥角色轉為創新藥研發主力(2024 年創新藥審查數量超歐盟,接近美國),成為美中關稅戰焦點。
移民與政府效率
- 移民執法為川普施政重點,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逮捕人數激增(每日 1,400 人,拜登時期每日不超 200 人),因監獄滿載,聯邦預算轉向新建監獄與民營監獄投放。
- 政府效率部(DOGE)裁撤 6.7 萬名聯邦員工,關閉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削弱疾病控制與食品藥品局,導致聯邦政府效率下降(如回信延遲)。
- 「大而美法案」通過,實施累退稅減免,削弱低收入戶與殞障者醫療保險(Medicaid),預估 2030 年前 1,100 萬人失去健保,財富效應待觀察。
聯準會獨立性爭議
- MAGA 派質疑聯準會必要性,認為其越權干預財政部職權,主張由財政部直接管理貨幣與信貸,廢除聯準會或影響主席人選以控制利率週期。
- 財長貝森特批評聯準會獨立性,稱其干預核心任務外領域,施壓聯準會主席鮑爾,形容鮑爾如「海綿寶寶」面對川普的「蟹老闆」,壓力大但職權未鬆動。
科技股與全球競爭
科技股表現
- 台積電市值突破 1.2 兆美元(以新台幣計算,ADR 約 1 兆美元),躋身全球市值前十,超越特斯拉,與波克夏並列第十,僅次於沙烏地阿美,成為東亞之光。
- 七大科技巨頭(輝達、微軟、蘋果、Amazon、Alphabet、Meta、台積電)主導市場,49% 營收來自海外,匯兌收益為本季財報焦點,納斯達克 100 指數 45% 營收來自海外,顯示科技股資金拉抬顯著。
全球科技競爭
- 美國科技獨角獸估值領先(SpaceX、Open AI、xAI 等),中國有 126 家未上市估值超 10 億美元企業,歐盟 107 家(總估值僅 3,333 億美元),顯示歐美差距。
- 歐洲雲端基礎建設市場占比從 30% 降至 15%,AI 數據中心建設落後日本與台灣,電力價格與人才成本為主要障礙。
- 歐盟半導體市值成長但落後東亞與美國,2030 年目標全球占比 20%,目前預估僅達 15%。
中國與陸港股
陸港股表現
- 上證指數上漲 0.7%,收於 3,559 點,創 2024 年 10 月以來新高;港股創 3.5 年新高,受大基建政策刺激。
- 中國政府投資 1.2 兆人民幣(約 1,670 億美元)於西藏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規模為三峽大壩 3 倍),帶動基建類股爆發,重啟大基建模式。
政策市特性
- 中國股市為政策市,上漲驅動來自政策力度,而非庫存週期變化,需持續釋放利多維持漲勢,否則股價盤整。
- 中國投資與消費額縮窄,出口額穩定,彭博信貸脈衝指數自 2022 年風控後未回高點,顯示信貸成長慢於 GDP,影響製造業復甦,與美國 ICN 製造業指數聯動。
中國競爭力
- 中國稀土磁鐵出口增幅達 158%,6 月出口 3,188 公噸(5 月 1,238 公噸),顯示貿易休戰後出口管制放寬。
- 中國創新藥研發占比超越歐盟,接近美國,成為全球主要研發者,顯示其從仿製藥轉向創新角色。
歐洲市場與關稅戰
關稅戰影響
- 美國對歐洲關稅稅率預估 15-20%,實際談判稅率(如與越南達成的 11%)低於公布稅率(20%),8 月 1 日可能統一基準稅率上調。
- 歐盟若面臨美方強硬立場,將採報復性關稅,但反制能力有限,因對美市場長期順差。
- 歐洲央行計劃延後降息週期,預估再降 25 個基點至 1.75%,因關稅戰帶來通膨不確定性。
歐洲內部挑戰
- 歐盟檢討對美國科技與國防基礎設施的過度依賴,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如美軍撤出烏克蘭)。
- 歐洲創新企業(半導體、製藥)落後東亞與美國,創業資金籌措難度高,導致企業赴美掛牌(如納斯達克)。
台股表現
- 台股平盤震盪,收於 23,336 點,投資人轉趨保守,交易量縮,靜待 8 月 1 日關稅戰進展再做決策。
投資策略與建議
市場展望
- 科技股與牛市週期處於高點,肉不多但魚尾可能很大,投資者應保留現金,準備應對景氣信號轉藍燈或外部衝擊(如關稅戰)。
- 右側交易保持保守,左側交易保持樂觀,建議以攤平成本策略應對潛在回檔。
產業選擇與生產力週期
- 科技業為當前生產力週期核心,投資應聚焦科技股(硬體、IC 設計/代工、軟體、電商、搜尋引擎、社交媒體)。
- 中年投資者應選擇符合生產力週期的產業(如半導體、金融),避免競爭過於激烈的領域。
心理與時機
- 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猶豫可能錯失複利效應,投資者應避免拖延,抓住景氣擴張期的機會。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