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五)法說報喜!台積電 ADR 創史高,台股跟得上?
摘要整理
台股與台積電表現
- 台積電 ADR 於法說會後大漲 3.5%,帶動台股指數挑戰歷史新高,台積電股價試圖突破 1,160 元高點
- 台股全指數已啟動上攻,但中小型股因部分產業進入庫存調整,表現相對疲弱
- 標普 500 指數企業財報顯示,80% 企業超出市場預期,高於過去平均 70%,顯示財報季表現優於預期
台積電財報分析
- 二季度營收達 300.7 億美元,年增 44%,超出市場預期 300 億美元,淨利潤 135 億美元,年增 60.7%
- 毛利率 58.6%、營業利潤率 49.6%,顯示獲利能力強勁,但匯率影響可能使三季度毛利率下滑至 56-57%
- 高毛利先進製程(3 奈米、5 奈米)出貨比重提升,推升平均售價與溢價能力
匯率與成本壓力
- 二季度財報以平均匯率 31 元計算,未反映新台幣升值至 29 元的影響,匯損衝擊將遞延至三季度
- 新台幣每升值 1%,毛利率受壓縮,預估三季度若匯率維持 28 元,毛利率可能降至 55%
- 美國廠擴建增加人力成本,預估每年對毛利率造成 2-3% 衝擊,成熟後可能增至 3-4%
AI 與先進製程需求
- AI 伺服器需求強勁,產能利用率幾乎滿載,輝達 H20 晶片重新出口將帶動三至四季度出貨潮
- 3 奈米與 4 奈米製程訂單旺盛,輝達占 COwos 產能逾 50%,預估 2025-2026 年持續增長
- 高階運算(HPC)占台積電營收近 60%,智慧型手機占比降至 27%,數據中心成為主要成長動能
競爭與技術領先
- 台積電在先進製程領先全球,7 奈米以下占營收 74%,3 奈米與 5 奈米分別貢獻 24% 與 36%
- 英特爾自 10 奈米後良率落後,台積電自 7 奈米起領先,預估 2 奈米與 3 奈米市場無競爭對手
- 台積電無需急於技術研發,專注良率與訂單消化,確保 5-8 年技術領先優勢
庫存與景氣循環
- 台積電營收年增已持續兩年,歷史顯示 3-4 年進入庫存回檔,2023 年曾出現年減
- AI 伺服器需求可能減輕傳統產業庫存調整壓力,預估本輪調整較 2022 年輕微
- 台股中小型股已進入庫存循環,AI 相關產業仍為景氣主要推升力量
地緣政治與關稅風險
- 美國對半導體出口管制與關稅政策構成風險,輝達 H20 出貨放寬可能影響台積電訂單
- 台灣出口至美國的 AI 伺服器多數在豁免清單,短期內可維持供貨穩定,降低通膨壓力
- 洗產地問題浮現,台灣對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晶片出口激增,2025 年上半年成長 13% 與 90%
美股與全球市場動態
- 道瓊指數上漲 229 點(0.52%),收 44,484 點,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分別漲 0.54% 與 0.75%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41 點(0.73%),收 5,737 點,顯示半導體板塊持續強勢
- 美國零售銷售 6 月月增 0.6%,年增 3.9%,消費穩健但就業市場略顯軟化,初領失業救濟人數降至 22.1 萬人
川普政策影響
- 川普關稅政策延後與務實化調整,推動美股持續創高,標普與納斯達克屢創新高
- 對烏克蘭立場轉向支持,軍事援助增加,顯示政策務實化,降低地緣政治不確定性
- 巴西因 50% 關稅威脅採取報復行動,民間消費額外加徵 50% 關稅,顯示關稅戰影響民間經濟
投資策略與展望
- 台積電本益比當前 20 倍,2025 年 EPS 預估 54 元,2026 年升至 64 元,合理價位約 1,000 元
- 建議於景氣藍燈或估值回檔時進場,如 4 月關稅恐慌導致股價跌至 700-900 元時具投資價值
- 長期投資應掌握生產力循環與貨幣供應成長,台積電低點逐年抬高,適合逢低布局
觀點整理
台股與台積電表現
台積電財報與股價展望:
- 台積電 2025 年第二季財報表現優異,營收達 300.7 億美元,年增 44%,淨利 135 億美元,年增 60.7%,每股盈餘 2.47 美元,毛利率 58.6%,營業利潤率 49.6%,均超市場預期。
- 台積電 ADR 過去兩週屢創歷史新高,法說會後上漲 3.5%,帶動台股指數挑戰新高,台積電股價是否能突破 1,160 元高點備受關注。
- 台積電受惠於 AI 需求與先進製程(3 奈米、4 奈米、5 奈米)出貨比重提升,推升獲利能力,輝達訂單尤為關鍵。
- 匯率影響:財報以平均匯率 31 元計算,實際新台幣匯率為 29 元,匯損影響可能遞延至第三季,毛利率預估下滑至 56-57%,若新台幣升值至 28 元,可能進一步降至 55%。
台股整體趨勢:
- 台股全指數已啟動上攻,但中小型股因部分產業進入庫存調整,表現較弱,顯示市場分化。
- AI 需求可能帶動台股進一步創歷史新高,但傳統產業(傳產)因庫存壓力,難以成為主要推升力量。
美股與全球市場
美股表現:
- 道瓊指數上漲 229 點(0.52%),收 44,484 點;標普 500 上漲 33 點(0.54%),收 6,297 點;納斯達克上漲 155 點(0.75%),收 20,885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41 點(0.73%),收 5,737 點,均創歷史新高。
- 標普 500 企業財報顯示,80% 企業超市場預期,高於過往平均 70%,顯示市場對第二季財報悲觀預期未實現,提振投資信心。
市場情緒:
- 市場情緒從悲觀轉為樂觀,甚至略顯「非理性繁榮」,主持人提醒投資人保持低調,謹慎應對高漲情緒。
- 美股在關稅戰隱憂下仍持續上行,顯示市場對政策風險的擔憂暫緩。
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競爭優勢
台積電技術領先:
- 台積電在先進製程(7 奈米以下占營收 74%,3 奈米占 24%,5 奈米占 36%)具全球領先地位,良率與技術遠超英特爾,特別在 10 奈米以下節點超車。
- 英特爾可能放棄 1.8 奈米(18A)製程,轉向 1.4 奈米(14A),意味台積電在 2 奈米、3 奈米市場幾無競爭對手,短期無需急於技術研發,專注良率與訂單。
- 台積電主要客戶轉向輝達(AI 伺服器需求)與蘋果(手機晶片),輝達占 3 奈米、4 奈米、5 奈米訂單大宗,蘋果則主導 2 奈米需求。
AI 需求與產能:
- AI 伺服器需求旺盛,台積電產能利用率近滿載,輝達 H20 晶片重新出口與 B30(Blackwell 架構,4 奈米)備貨 120 萬顆,預計第三、四季推升出貨。
- COwOS 產能中,輝達占全球一半以上市占,預計 2025-2026 年持續增長,鞏固台積電在 AI 晶片代工的龍頭地位。
海外擴廠挑戰:
- 美國廠擴建增加人力成本與資本支出,對毛利率造成 2-3% 壓力,成熟後可能增至 3-4%。
- 美國廠產能目前僅台灣的 1/20(台灣月產 40 萬片 12 寸晶圓,美國約 2 萬片),預計 2030 年占總產能 5-7%,主要滿足美國國防供應鏈需求。
景氣展望與庫存循環
景氣週期分析:
- 台積電營收增長已持續兩年,歷史顯示每 3-4 年面臨一次庫存回檔(如 2008、2011、2015、2019、2023 年),股價通常提前一年反應(如 2022 年)。
- 當前 AI 需求或延長景氣擴張,但產能過剩風險仍存,AI 伺服器可能在短期內出現需求不足,導致庫存調整。
- 台灣經濟顯示傳統產業(如五金零扣件)已進入庫存循環調整,但 AI 伺服器需求可能抵銷部分損失,使本輪調整較輕微。
美國經濟穩健:
- 美國 6 月零售銷售月增 0.6%,年增 3.9%,優於預期,顯示消費穩健,汽車與零件銷售強勁。
- 初領失業救濟人數降至 22.1 萬人(三個月新低),就業市場雖軟化但未衰退,華盛頓地區公務員裁員為數據波動主因。
- 若關稅談判順利與財政刺激於 2026 年 4 月發酵,AI 需求平緩後,傳統產業調整完成,景氣或能軟著陸。
政策與地緣政治風險
關稅與貿易政策:
- 美國對半導體與關鍵礦產的 232 條款調查可能提高關稅或採進口配額,但台灣出口產品多在豁免清單,短期影響有限。
- 川普關稅戰延後(如 8 月 1 日談判)與務實化態度(如對烏克蘭支持)穩定市場信心,但與巴西的 50% 關稅爭端加劇,引發民間報復性行動(如巴西服務業加收 50%「川普關稅」)。
- 洗產地問題:台灣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出口激增(新加坡年增 13%,馬來西亞增 90%),疑似規避先進製程出口限制,美國或加強監管以防中國透過轉運取得晶片。
地緣政治與技術管制:
- 美中技術管制放寬(如輝達 H20 晶片出口)有利台積電訂單,但川普政策反覆可能導致新限制,影響輝達與台積電營收。
- 市場派認為適度技術領先可控制中國技術增長,全面脫鉤反逼中國自建晶片生態,川普目前傾向前者,但共和黨建制派與 MAGA 派分歧可能帶來變數。
投資策略與估值觀點
台積電估值:
- 2025 年預估每股盈餘(EPS)54 元,若本益比(PE)20 倍,股價 1,000 元為合理中性價位;2026 年 EPS 預估 64 元,PE 降至 16-17 倍,顯示當前股價不貴但也不便宜。
- 歷史平均 PE 16.5 倍,建議在景氣回檔或股價顯著修正(如 4 月關稅恐慌時股價跌至 700-900 元)時進場,獲取較高安全邊際。
投資建議:
- 景氣循環與庫存調整為投資關鍵,建議等待藍燈(景氣低點)或外部衝擊(如關稅股災)時布局,避免追高。
- 長期看,貨幣供應(M2)增長與人類生產力提升將推升股價低點,投資人應把握回檔時機參與長期增值。
閱讀推薦書籍
《真危機與假警報》
- 作者:菲利浦.卡爾森-斯雷札克(波士頓顧問公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史瓦茝(資深經濟學家)
- 主題:幫助讀者分辨真實的經濟危機與虛假的警報,解讀總體經濟風險並做出精準判斷。
- 核心內容:
- 探討每次經濟衰退的本質差異,特別提到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許多經濟學家預測大蕭條重現,但最終多數危機被證明為「假警報」。
- 強調透過具體指標來判斷危機真偽,避免被市場恐慌情緒誤導。
- 解釋為何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週期的提升使人類更理性,金融系統的恐慌情緒能被科技與生產力抵消,降低危機的實際影響。
- 啟示:提供方法論,幫助投資者以數據為依據,冷靜應對經濟波動,避免被市場悲觀情緒影響。
《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
- 作者:兩 Stuart,兩位擅長電腦與機器人研究的作家
- 主題:探討技術革命如何推動增量市場,進而提升人類生產力與經濟發展。
- 核心內容:
- 分析技術革命如何創造增量市場(市場蛋糕變大),而非僅競爭存量市場(搶奪現有蛋糕)。
- 以特斯拉和 SpaceX 為例,說明技術突破並非僅發明新技術,而是透過成本降低與應用普及重塑產業。
- 強調 AI 與大語言模型的發展如何推動生產力週期,改變資訊流通與商業運作模式,如 AI 搜尋引擎逐漸取代傳統搜尋引擎。
- 展望 AI 與機器人技術將開啟新的生產力週期,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
- 啟示: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投資者應關注技術驅動的增量市場機會,而非僅聚焦短期景氣循環。
總結
- 兩本書共同強調生產力進步對經濟的長期推動作用,建議投資者在景氣週期低點(藍燈)佈局,利用生產力提升的長期趨勢獲利。
- 《真危機假警報》教導如何以數據避免恐慌性決策;《我們與機器人的光明未來》則揭示 AI 等技術如何創造長期價值,提醒投資者關注技術驅動的增長機會,並在市場回檔時勇敢進場,掌握長期增值潛力。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