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五)關稅倒數,股市再創高!非理性繁榮真的來了?

2025-07-04(五)關稅倒數,股市再創高!非理性繁榮真的來了?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美國經濟表現

  • 美國非農就業數據超乎預期,6 月新增 14.7 萬人,高於市場預期的 11 萬人,失業率降至 4.1%,為今年 2 月以來最低
  • 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雙雙創歷史新高,標普收於 6,279 點,上漲 0.83%,納斯達克收於 20,601 點,上漲 1.02%
  • 美國服務業 PMI 維持擴張,6 月標普 PMI 為 52.9,ISM 指數從 49.9 上升至 50.8,顯示經濟遠離衰退

川普政策與關稅進展

  • 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於 7 月 4 日通過國會,預計至 2034 年增加美國赤字超過 3 兆美元,2025 年基準赤字為 1.865 兆美元
  • 美國 5 月關稅收入激增至 242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 4 倍,中國貢獻超過 1/3 的關稅收入
  • 對等關稅措施逐步推進,越南轉運出口稅增至 40%,印度預計 7 月 9 日前達成協議,開放 80 億美元美國農產品進口

美日關稅談判僵局

  • 美日談判因農業與汽車產業分歧陷入僵局,日本提出擴大美國玉米與大豆進口,但美國要求增加大米與汽車進口
  • 日本農業首相小泉進次郎強調進口美國大米已增至去年的 120 倍(市佔率從 0.01% 升至 0.1%),反駁川普 700% 關稅說法
  • 預計 7 月中旬日本參議院選舉後,談判可能有進展,日本或在農業與汽車領域適度讓步

全球關稅談判進程

  • 英國與美國達成汽車關稅協議,歐盟因數位服務稅問題卡關,但已準備報復措施,預計 7 月 9 日前難達成全面協議
  • 韓國因新政府上任較晚,談判壓力大,預計 7 月 9 日後繼續協商,加拿大撤回數位服務稅並重啟鋼鋁關稅談判
  • 台灣關稅協議進展低調,台幣升值與市場預期顯示可能已達成有利協議,具體結果待 7 月 9 日公布

半導體產業動態

  • 台積電在 2 奈米與 3 奈米製程無競爭對手,英特爾放棄 18A 推廣,轉向 14A,三星延後 1.4 奈米至 2029 年
  • 美國半導體設廠享 35% 稅收抵免,須於 2026 年前完成,帶動建築業與就業,台積電 2024 年營收達 940 億美元,超英特爾的 530 億美元
  • 台灣半導體企業員工薪資領先,聯發科中位數 343 萬,台積電 264 萬,前十名中 8 家為 IC 設計,支撐台灣經濟

投資心態與週期策略

  • 市場波動常被誇大為「崩盤」,4 月標普與納斯達克 ETF(SPY、QQQ)留下長下引線,當月利空已消化,7 月創歷史新高
  • 台股上漲 125 點,收於 22,798 點,表現較美股弱,投資者需專注長期週期而非短期波動
  • 定期定額與低點加碼為穩健策略,羅素 2000 指數 913 天未創新高,近期站回 200 日均線,顯示中小型股追趕契機

科技與就業趨勢

  • AI 取代行政與銷售職位,微軟因 AI 應用裁員非工程部門,硬體產業相對穩定,軟體與行政職位面臨危機
  • 美國全職工作 6 月增加 28.2 萬,兼職減少 36.7 萬,非法移民驅逐政策降低兼職比例,提升就業質量
  • 企業過剩人力類似「衛生紙效應」,AI 取代率高達 50%-60%,未來硬體製造與技術職位更具競爭力

暗能力與長期投資價值

  • 收聽財經節目培養「暗能力」,如儀式感與財經素養,長期助益職場與投資決策
  • 投資如愛情,熱門標的(如特斯拉)價值易高估,科技 ETF(如 QQQ、SOXX)提供穩健選擇
  • 阿里巴巴因雙 11 流量培養雲計算能力,後發展為阿里雲,顯示暗能力轉化為新業務的潛力

觀點整理

全球市場總覽

  1. 美國市場表現

    • 非農就業數據:6 月新增就業 14.7 萬人,遠超市場預期 11 萬人,失業率降至 4.1%,為 2 月以來最低,顯示勞動市場強勁,遠離衰退。
      • 4 月、5 月數據分別上修至 15.8 萬與 14.4 萬,顯示經濟表現超乎預期。
      • 州政府(新增 4.7 萬人)與醫療部門為主要就業增長來源。
      • 全職工作增長 28.2 萬,兼職減少 36.7 萬,反映川普非法移民驅逐政策可能導致無證移民減少,穩定就業市場。
    • 美股表現: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分別上漲 51 點(0.83%,收 6,279 點)與 200.7 點(1.02%,收 20,601 點);道瓊上漲 344 點(0.77%,收 44,828 點),逼近歷史高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36 點(0.67%,收 5,647 點)。
      • 4 月低點後,市場快速收復跌幅,費城半導體指數自低點上漲近 70%。
      • 市場廣度縮窄,類似 2023-2024 年,集中於台積電、七大科技股等,羅素 2000 指數 913 天未創新高,近期才站回 200 日均線。
    • 通膨與降息預期:薪資增長放緩至 3.7%,高於通膨但未失控,通膨壓力延後但不顯著,降息預期因此推遲但幅度有限。
    • 服務業 PMI:6 月標普服務業 PMI 為 52.9,略低於前月 53.7,但高於 50,顯示擴張;ISM 指數從 49.9 升至 50.8,確認服務業穩定。
  2. 美國政策影響

    • 大而美法案:川普推動的減稅法案於 7 月 4 日通過國會(218 比 214 票),為重大政治勝利,預計於 7 月 5 日簽署。
      • 法案將增加財政赤字,2025 年基準赤字為 1.865 兆美元,法案每年新增約 400 億美元赤字,2027-2028 年分別增至 5,880 億與 5,350 億美元,至 2034 年累計赤字超 3 兆美元。
      • 減稅幅度超過社會福利削減,國防支出擴大加劇赤字壓力,但川普認為 2026 年 4 月報稅季將刺激消費,帶動經濟。
    • 法院判決:最高法院取消聯邦法院全國禁制令權限,僅最高法院可決定全國性禁制令,確保川普政策(如國際學生簽證、移民法、選舉規則)執行無阻。
    • 經濟衰退預測:美國經濟遠離衰退,當前趨緩更似正常庫存回檔,而非 2008 年或 2001 年重度衰退。
  3. 關稅政策與貿易談判

    • 對等關稅:川普自 7 月 5 日起向各國發函,通知關稅稅率,4 月初提出 11% 至 50% 關稅,越南率先讓步,稅率砍半。
    • 越南:因依賴美國市場,採購 80 億美元波音飛機,開放市場,但轉運出口稅增至 40%,對依賴中國進口(占 60%)的越南造成挑戰,可能無法有效轉移成本。
    • 印度:內需市場強大,較不受美國影響,開放農產品進口,力爭 7 月 9 日前達成協議,預計半開放市場以換取較低關稅。
    • 日本:談判僵持,川普批評日本不買美國車,日本以玉米、大豆為籌碼,美國要求進口大米及葉岩油。預計 7 月中旬參議院選舉後,日本可能讓步。
    • 中國:關稅稅率從 5 月 150% 降至 30%,加上芬太尼關稅約 50%,若再加 40% 轉運稅,壓力更大,可能引發反制措施。
    • 其他國家
      • 英國:已達成汽車關稅協議。
      • 歐盟:卡在數位服務稅,準備報復措施,7 月 9 日前可能達成框架性協議,延後稅率調整。
      • 韓國:因新總統上任較晚,談判進度落後,川普給予較多討論空間。
      • 加拿大:撤回數位服務稅,重啟鋼鋁關稅談判。
      • 台灣:談判進展低調,台幣升值顯示市場預期達成有利協議,結果待 7 月 9 日公布。
    • 關稅收入:5 月關稅收入達 242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近 4 倍,占財政赤字 7.7%,中國貢獻超 1/3 關稅收入。未來若對中國調整稅率,可能帶來更多收入。

台股與半導體市場

  1. 台股表現

    • 台股上漲 125 點,收 22,798 點,漲幅相對美股較弱,顯示落後補漲空間有限。
    • 關稅對中小企業影響較大,但半導體產業受惠於政策與市場需求,支撐台灣經濟。
  2. 半導體市況

    • 美國政策支持:2026 年前在美設廠的半導體業者享 35% 投資稅收抵免,無需動用晶片法案資金,符合共和黨理念,刺激建築承包商營收。
    • 台積電優勢
      • 英特爾放棄推廣 18A 製程,轉向 14A,退出與台積電在 2 奈米、3 奈米競爭,客戶僅剩 Amazon、Microsoft 及美國國防部。
      • 三星退出領先製程競爭,延後 1.4 奈米至 2029 年,專注 4 奈米、5 奈米、8 奈米良率提升,確保獲利。
      • 台積電未來 5 年幾乎無競爭對手,2 奈米、3 奈米訂單穩固,過去 20 年年均成長率 13%,遠超英特爾 1.6%,2024 年營收達 940 億美元,超越英特爾 530 億美元。
    • 台灣半導體企業:2024 年上市櫃公司非主管員工薪資中位數顯示,聯發科(343 萬)、瑞昱(324 萬)、達發(304 萬)、聯詠(286 萬)、台積電(264 萬)名列前茅,半導體產業(8 家 IC 設計、1 家晶圓代工)支撐台灣經濟。
  3. 軟體與行政裁員趨勢

    • 微軟因 AI 取代行政與銷售管理職位,持續裁員,顯示硬體企業穩定,軟體企業面臨壓力,行政部門首當其衝。
    • 未來趨勢:硬體企業具抗壓性,軟體企業需應對 AI 衝擊,行政職位裁員風險最高。

投資心態與策略

  1. 崩盤心態

    • 主持人質疑「崩盤」一詞,認為成熟市場的漲跌為常態,崩盤多為投資者心態崩潰,而非市場系統崩潰。
    • 舉例:2008 年金融危機、網路泡沫破滅,市場未真正崩潰,投資者應在低點勇敢買入,而非恐慌。
    • 4 月低點被視為「股災」,但快速收復跌幅,顯示機會在恐慌中出現。
  2. 投資策略

    • 短期追逐熱門標的或報酬,易偏離長期目標(如財富自由、退休金)。
    • 建議定期定額或掌握景氣循環,在市場恐慌時加碼投資,專注穩健方法而非短線操作。
    • 台積電、七大科技股主導市場,投資科技 ETF(如 QQQ、SOXX)可分散風險,避免錯過主流標的。
  3. 市場週期與行為脫節

    • 投資者常因追逐熱門標的或短線報酬,偏離初始目標,類比現代人買冰箱卻吃剩菜、網購卻花更多錢。
    • 強調長遠目標與行為一致性,避免被短期獲利迷惑。

閱讀推薦書籍

《科技與大國崛起》

  • 主題:探討科技如何影響強權更迭,屬於歷史類書籍。
  • 內容:從過去 200 多年的國際視角,分析各國在重要科技突破中如何引發世界格局的變動。
  • 特色:以歷史事件為基礎,說明科技進步如何推動大國的興衰,例如電影《奧本海默》中提到的核技術對霸權形成的影響。
  • 價值:幫助讀者理解科技發展與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關聯,適合對歷史與科技交叉議題感興趣的讀者。

《生成式金融危機》

  • 主題:探討 AI 技術在金融交易中的應用及其潛在風險,屬於科技與金融交叉的哲學性書籍。
  • 內容:分析 AI(例如 ChatGPT 等生成式 AI)在個人理財、投資決策及自動化交易中的應用,可能引發的全球經濟新危機。
  • 特色:從哲學角度探討人類依賴 AI 決策的後果,特別提到非線性決策與人性判斷的重要性,例如歷史事件中(如 1983 年古巴危機)人性決策如何避免災難。
  • 價值:提醒讀者 AI 在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同時探討科技進步對人類決策的影響,適合對 AI 與金融未來發展感興趣的讀者。

總結

  • 兩本書均聚焦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科技與大國崛起》側重歷史與強權變遷,《生成式金融危機》則關注 AI 在金融領域的挑戰與風險。
  • 講者以跳躍式閱讀方式,挑選感興趣的章節,認為前者像歷史書,後者更具哲學性,適合投資者從宏觀視角思考科技與經濟的關係。
  • 推薦給對科技、歷史、金融及 AI 影響有興趣的投資朋友,幫助理解當前市場環境與未來趨勢。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