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四)美越達協議!美股驚驚漲?台積電 ADR 創史高,稅收抵免轉利多?

2025-07-03(四)美越達協議!美股驚驚漲?台積電 ADR 創史高,稅收抵免轉利多?

摘要整理

美越關稅協議影響

  • 美越協議將越南對美出口關稅從 46% 降至 20%,市場視為利空出盡,標普 500 與納斯達克指數於 7 月 2 日創歷史新高
  • 越南同意美國商品零關稅進入,顯示川普強勢貿易談判策略,迫使越南開放市場
  • 越南出口至美國金額從 2017 年 500 億美元增至 2024 年近 1,400 億美元,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占比 90%)

美國股市表現與市場情緒

  • 標普 500 上漲 0.47%,收 6,227 點,納斯達克上漲 0.90%,收 20,393 點,雙雙創歷史新高
  • 費城半導體指數暴漲 67%,收 5,611 點,反映市場對半導體產業樂觀預期
  • 市場將 20% 關稅視為利多,顯示情緒高漲,短期心理因素超越基本面影響

越南經濟與供應鏈角色

  • 越南對美貿易順差全球第三,2024 年出口總額達 1,370 億美元,成為美中貿易戰中製造業轉移首選地
  • Nike 等紡織品股因美越協議上漲近 4%,但 20% 關稅對毛利率低於 20% 的企業構成壓力
  • 美國對轉運產品加徵 40% 關稅,越南需加強管控以避免成為中國轉運站

美日關稅談判與汽車產業影響

  • 日本因米價翻倍與汽車關稅問題,預計難在 7 月 9 日前達成協議,川普威脅優先與其他國家談判
  • 日本車廠如豐田在美本地生產占比高(200 萬輛),但引擎等零組件進口仍受 25% 關稅影響
  • 日本車商為保市占率降價 20%,顯示關稅成本由企業與消費者分擔

台灣貿易與關稅展望

  • 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僅次於德國、越南等,2025 年上半年台幣升值 11%,順差消減 10%
  • 台灣對美出口以晶片為主,2025 年預估達 1,800 億美元,半導體關稅影響大於一般稅率
  • 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2026 年前在美設廠的半導體業者稅收抵免從 25% 升至 35%,利好台積電 ADR 創歷史新高

汽車市場與消費行為

  • 台灣上半年車市掛牌數不到 20 萬台,進口車如賓士年減 22%,特斯拉減 56%,整體市場衰退 17%
  • 關稅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延遲購車,部分車廠如 Toyota 僅微增 1-2%,國產車面臨進口車降價壓力
  • 若台美談判達成低於 20% 關稅協議,車市有望回溫,緩解消費急縮現象

全球貿易與中國角色

  • 中國對歐盟貨物順差 2025 年突破 1,000 億美元,電動車與太陽能產品為主要出口項目
  • 美國對轉運產品加徵 40% 關稅,台灣、韓國、泰國加強轉運管控,中國經濟面臨去全球化壓力
  • 中國推出「新自強運動」,聚焦 AI 與鋰電池等技術,但高階晶片等關鍵技術仍受美歐日限制

投資策略與市場心理

  • 市場將高關稅視為利多,反映短視樂觀情緒,痛苦比較心理驅動投資行為
  • 延遲消費與複利投資為財商核心,投資者應逢低加碼,追求長期腦內啡回報而非短期多巴胺快感
  • 周期投資者應在高位謹慎,低位積極布局,4 月關稅利空時為進場時機,跑贏大盤需低成本布局

觀點整理

美越關稅協議的影響與觀察

  1. 協議背景與市場反應

    • 美國與越南達成關稅協議,稅率從原本的 46% 懲罰性關稅調整為 20%,仍高於通膨預期,對越南企業(特別是毛利率低於 20% 的企業)構成壓力。
    • 越南同意美國商品零關稅進入市場,顯示川普強硬的談判策略,透過高關稅施壓迫使對方讓步,成功打開越南市場。
    • 市場將此視為「利空出盡」,不確定性消除後,標普 500 和納斯達克指數創歷史新高,Nike 等紡織品相關股票大漲約 4%。
  2. 對越南經濟的影響

    • 越南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占 GDP 90%),對美出口額從 2017 年的 500 億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1,400 億美元,貿易順差全球第三。
    • 高關稅(20%)可能導致通膨壓力,企業難以完全轉嫁成本,需自行吸收部分成本或降價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 美國對轉運行為課徵 40% 高關稅,越南需嚴格管控轉運行為,避免成為中國商品中轉站。
  3. 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 美越協議是亞洲第一個簽訂的關稅協議,可能為台灣、日本、韓國等後續談判提供參考,預估稅率可能在 10% 至 15% 之間。
    • 美國推動「去中國化」供應鏈,越南、台灣、韓國等亞洲國家需加強轉運管控,歐盟也可能採取類似措施以避免成為中國商品轉運站。

美日關稅談判進展與挑戰

  1. 談判進展緩慢

    • 日本原本被認為是亞洲優先談判對象,但因米價問題和汽車關稅談判卡關,預計無法在 7 月 9 日前達成協議。
    • 川普威脅若日本不開放美國大米進口,將優先與其他國家談判,日本可能失去談判優勢。
  2. 日本米價問題

    • 日本米價因飲食西化及人口老化(人均米飯消費量從 1962 年的 118 公斤降至 2024 年的 51 公斤)連續兩年上漲,農民不敢增產,政府因民怨壓力不願開放美國大米進口。
    • 米價問題成為政治風暴,影響日本談判立場。
  3. 汽車關稅壓力

    • 美國對全球汽車及零組件課徵 25% 關稅,日本車廠(如豐田、本田)在美國本地生產比例較高,但引擎等高附加價值零組件仍從日本出口,關稅壓力顯著。
    • 日本車廠選擇降價(5 月年減幅度達 20%,6 月預估更高)以維持美國市場市占率,顯示願意犧牲利潤應對關稅。

美台關稅談判與台灣市場影響

  1. 台灣貿易順差與關稅預期

    • 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僅次於德國、愛爾蘭、越南和中國,順差比例高。
    • 台幣上半年升值 11%(7 月 1 日達 13%),貿易順差消減約 10%,顯示高強度升值減輕順差壓力。
    • 預估台美關稅談判最終稅率可能低於 20%,甚至接近零關稅,市場視為利多。
  2. 半導體產業影響

    • 台灣對美出口以晶片為主,從 2019 年的 1,003 億美元增至 2025 年預估的 1,800 億美元。
    • 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提高半導體業者在 2026 年前於美國設廠的投資稅收抵免(從 25% 提升至 35%),刺激台積電等業者加速美國建廠。
    • 台積電 ADR 和台股 EWT 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對半導體產業的樂觀情緒。
  3. 傳統產業壓力

    • 台灣對美出口的機械、鋁鋼、石化、建材等傳統產業金額較小(數百億美元),但占美國出口比重高(水五金占 50%),關稅壓力較大。
    • 傳統產業難以完全轉嫁關稅成本,影響中南部數十萬就業人口。
  4. 汽車市場衝擊

    • 台灣上半年車市掛牌數不到 20 萬台,進口車廠(如賓士年減 22%、特斯拉減 56%)和國產車廠(如中華車年減 20%)皆衰退,總市場衰退 17%。
    • 消費者因關稅不確定性延遲購車,導致消費急縮,若台美談判釋放利多,車市可能回溫。

美國股市與全球市場表現

  1. 美股表現

    • 標普 500 上漲 29 點(0.47%),收 6,227 點;納斯達克上漲 190 點(0.90%),收 20,393 點,雙雙創歷史新高。
    •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1.88%,收 5,611 點,過去兩個月暴漲 67%,重現去年 AI 熱潮。
    • 2025 年第二季美股反彈 9%,為歷史罕見的 V 型反轉,顯示市場樂觀情緒高漲。
  2. 市場情緒與風險

    • 市場將美越協議視為利多,認為供應鏈風險降低,但主持人認為這種樂觀情緒短視,因高關稅僅從 40% 降至 20%,仍高於年初的 5%。
    • 市場情緒指標和技術乖離指標顯示過熱跡象,投資人應謹慎應對高位市場。

中國經濟與「去中國化」趨勢

  1. 中國經濟挑戰

    • 中國對歐盟貨物順差創新高(2025 年突破 1,000 億美元),但在電動車和太陽能產品出口上受政治壓力影響。
    • 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高關稅(最高 50%),並要求供應鏈去中國化,導致中國出口受限。
  2. 技術瓶頸與政策回應

    • 中國在高階晶片、曝光機、精密軸承、碳纖維等關鍵技術上受限,美國與歐洲的出口管制影響大於關稅。
    • 北京推出「新自強運動」,以 AI 提升生產精度並補貼鋰電池、感應器等產業,但難以取代日歐隱形冠軍企業。

投資心態與策略

  1. 痛苦是比較來的

    • 主持人強調市場情緒主導短期走勢,投資人應避免被樂觀情緒沖昏頭。例如,越南關稅從 46% 降至 20% 被視為利多,但實際仍高於年初的 5%。
    • 投資人應專注長期基本面,而非短期情緒波動。
  2. 延遲消費與複利投資

    • 財商教育核心在於「延遲消費」和「複利投資」,透過控制消費衝動,在市場低點加碼投資,長期跑贏大盤。
    • 主持人以「多巴胺」與「腦內啡」比喻:追求即時滿足(多巴胺)不如克制後的長期回報(腦內啡)。
  3. 週期投資策略

    • 在市場高位(如當前樂觀情緒)應謹慎操作,逢低加碼以降低成本。
    • 投資人應檢視是否跑贏大盤,若表現不如大盤,應考慮參與指數型基金以分散風險。

總結與展望

  • 美越協議的啟示:高關稅制度化將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台灣、日本等後續談判需密切關注稅率與市場開放程度。
  • 台灣市場焦點:半導體產業受惠於美國稅收抵免,傳統產業與車市則面臨關稅壓力,需等待談判進展。
  • 投資建議:在市場樂觀情緒高漲時保持謹慎,專注長期投資與成本控制,透過週期性策略應對不確定性。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