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三)關稅倒數!該逃還是追?大而美闖關!馬川紛爭再起?

2025-07-02(三)關稅倒數!該逃還是追?大而美闖關!馬川紛爭再起?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概況

  • 美股道瓊指數上漲 400 點,收 44,494 點,標普 500 指數下跌 6.9 點,收 6,198 點,納斯達克下跌 166 點,收 20,202 點
  • 標普 500 指數 2025 年上半年創 5 次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樂觀情緒高漲
  • 美國製造業 PMI 從 52 升至 52.9,創三年多新高,ISM 製造業指數從 48.5 升至 49,反映企業信心改善
  • 耐久財訂單因波音商用飛機訂單(增長 230%)帶動,5 月成長 16.4%,運輸設備訂單增長 48%

川普政策與關稅談判

  • 美國參議院通過川普「大而美法案」,以 50:50 僵局由參議員範斯投下關鍵票,法案將消減 4.5 兆美元稅收
  • 7 月 9 日為關稅談判最後期限,美日談判因日本拒絕進口美國米而進展不順,川普批評日本立場
  • 歐盟接受 10% 通用關稅,爭取藥品、酒類、半導體等產業豁免,汽車與鋼鋁關稅談判進度領先日本
  • 關稅壓力導致上半年囤貨,台日韓 PMI 下降(台灣 47.2,南韓 48.7),美國則因囤貨爭取談判時間

美國經濟與勞動市場

  • 美國職位空缺數 5 月增加 19.11 萬至 740 萬,勞動市場緊張推升薪資壓力
  • 川普針對非法移民司機實施嚴格監管,要求卡車司機須講英文,違規事故與非法移民相關,2026 年致命事故數年年攀升
  • H1B 簽證遭濫用,金融與電信業透過仲介低薪聘用外籍勞工,沃爾瑪承攬員工占比達 38% 至 41%
  • 聯準會因薪資通膨壓力可能延後降息,市場預期鴿派主席人選提名將影響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

歐美旅遊與地緣影響

  • 美國旅客湧入歐洲,7 月 1 日起創歷史新高,超過疫情前水準,引發當地過度旅遊擔憂
  • 歐洲人赴美旅遊減少,主流國家如法國、英國、義大利幾乎無人前往,受美國簽證與移民政策收緊影響
  • 歐盟與美國關稅談判進展較快,願接受 10% 關稅並爭取汽車、鋼鋁產業配額豁免,顯示地緣政治博弈加 GAR
  • 歐盟讓步幅度大於日本,可能在關稅競爭中占優勢,日本稻米自給率 99% 導致談判僵持

台灣經濟與房市動向

  • 台灣 6 月 PMI 跌至 49.6,四大產業收縮,顯示經濟趨弱,台股上漲 297 點至 22,553 點受 ICT 產業拉動
  • 房市中古屋價格鬆動,寶佳旗下公司要求建材供應商降價 5% 至 10%,建物移動量年減 20% 至 30%
  • 台灣房價五年漲幅顯著,新竹市均價從 1,047 萬升至 1,936 萬,自備款門檻從 283 萬增至 554 萬
  • 寶佳總銷金額 2020 年達 1,858 億元,市場關注其價格是否鬆動,預售屋價格仍穩但送家電、裝潢優惠增加

馬斯克與川普爭議

  • 馬斯克批評川普「大而美法案」,在 X 平台表達不滿,擬創美國另類黨,引發特斯拉股價賣壓
  • 川普政策推動快速,最高法院限制聯邦法官全國禁制令,行政權擴大,移民與選舉規則收緊
  • 馬斯克與川普政治衝突加劇,特斯拉與 SpaceX 數十億美元補助可能受影響,市場觀望其後續策略

總結與景氣展望

  • 美國經濟受關稅與財政刺激影響,短期需求回升但結構性風險存在,台灣 PMI 趨弱顯示景氣末段跡象
  • 科技進步帶來通縮效果,AI 降低成本,長期利好科技產品價格,抵銷部分關稅通膨壓力
  • 下半年挑戰在於關稅陣痛期與薪資通膨,聯準會降息預期充滿變數,需密切關注 7 月 5 日聽友會討論庫存循環進展

觀點整理

投資哲學與原則

  1. 成功投資與失敗的差異

    • 成功的投資者通常具備相似的原則:長期持有、保持耐心、分散風險,且這些條件缺一不可,才能實現合理報酬。
    • 失敗的投資則往往因單一環節失誤導致,例如買在高點、忽略基本面、資金管理不當、情緒化交易或風險控管失效。
    • 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在投資,實際上可能在投機,甚至淪為賭博。投資需從宏觀角度思考,關注影響長期(20-30 年)資產累積的關鍵因子。
  2. 庫存循環與長期觀察

    • 投資需關注庫存循環的階段,了解當前市場處於何種水位。主持人提到將在聽友會中進一步討論本輪庫存循環的進展。
    • 成功的長期投資需要同時兼顧多項指標,否則即使短期獲利(如連續賺 3 年),也可能因庫存循環等因素在後期虧損。

美國市場

  1. 美股表現與市場情緒

    • 美股近期漲跌互見,道瓊指數上漲 400 點(+0.91%,收 44,494 點),標普 500 下跌 6.9 點(-0.1%,收 6,198 點),納斯達克下跌 166 點(-0.82%,收 20,20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39 點(-0.7%,收 5,507 點)。
    • 2025 年上半年標普 500 指數創 5 次歷史新高,顯示市場樂觀情緒,但主持人提醒樂觀不代表股價一定持續創新高,懷疑情緒在高位時尤為重要。
    • 美股高位震盪,特斯拉因馬斯克與川普的政治爭議(馬斯克批評「大而美法案」)面臨賣壓,顯示政治因素對個股的影響。
  2. 製造業與經濟數據

    • 美國 6 月標普製造業 PMI 從 52 升至 52.9,高於市場預期 52,為三年多來最強表現,顯示企業信心與需求回升。
    • ISM 製造業指數從 48.5 升至 49,創 2025 年 2 月以來新高,雖仍處緊縮區間,但收縮幅度減弱。
    • 5 月耐久財訂單增長 16.4%,主要受波音商用飛機訂單(增長 230%)及運輸設備(增長 48%)帶動,顯示地緣政治(如中東訂單)對經濟的貢獻。
  3. 關稅政策與談判

    • 川普的「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以 50:50 僵局後,由參議員範斯投下關鍵票通過,後續將送回眾議院修改,預計 1-2 周內通過可能性高。
    • 7 月 9 日為關稅談判最後期限,各國加緊談判。美日談判不順,川普批評日本拒絕進口美國米,可能導致日本面臨更高關稅。
    • 歐盟則進展較順,願接受 10% 通用關稅,爭取汽車、鋼鋁等產業的豁免,顯示各國博弈中競爭對手關稅高低成為焦點。
    • 美國關稅政策未顯著傷害股市與債市,且帶來關稅收入,顯示政策短期內經濟影響可控。
  4. 勞動市場與移民政策

    • 美國勞動市場持續緊縮,4-5 月職位空缺數增至 740 萬(+19.11 萬),因非法移民因政策收緊(如商用駕駛執照審查)減少工作參與,導致勞動力短缺,推高薪資。
    • 川普針對非法移民的嚴格政策(如要求卡車司機需講英文)旨在減少事故並優先雇用本國勞工,但加劇勞動市場緊張。
    • H1B 簽證政策收緊,針對非科技業濫用外包降低成本的現象,意在保護頂尖科技人才的初衷,但可能影響科技業招聘。
  5. 聯準會與通膨壓力

    • 聯準會面臨薪資通膨與關稅通膨壓力,降息預期充滿變數。主持人認為下半年經濟挑戰不在於通縮,而是結構性改革的陣痛期。
    • 聯準會理事偏鷹派,川普可能提名鴿派主席以改變市場預期,降低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顯示白宮與聯準會的博弈加劇。
    • 上半年囤貨為美國爭取緩緩通膨的時間,WTO 數據顯示全球商品貿易增長有助穩定物價。
  6. 財政與國防支出

    • 「大而美法案」削減 4.5 兆美元稅收及醫療補助、糧食券等福利支出,導致低收入戶稅後所得減少 2.3%,而最富 1% 家庭財富增長 2.1%。
    • 法案支出集中於國防,如造艦(276 億美元)、彈藥與工業基礎(238 億美元)、空防與飛彈防禦(232 億美元),顯示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佈局加碼。
    • 川普認為透過 GDP 增長可沖銷債務上升,債務占 GDP 比值下降,但貧富差距將在 2026 年迅速擴大。

台灣市場

  1. 台股與經濟表現

    • 台股上漲 297 點,收 22,553 點,受升值效應帶動,但 6 月中經院 PMI 跌至 49.6,顯示經濟收縮。
    • 六大產業中,四大產業處於收縮,僅電磁系光學(PMI 55 以上)與電力機械設備(50 以上)表現較佳,顯示產業極化嚴重。
    • 標普 PMI 顯示台灣 6 月 PMI 降至 47.2(日本 50.1,南韓 48.7,歐元區 49.5),經濟呈現弱化跡象。
    • ICT 產業為台股與台灣經濟的主要支撐,但景氣末段訊號逐漸顯現。
  2. 房地產市場

    • 台灣房市內需疲軟,6 月建物移動年減 20-30%,中古屋價格鬆動較明顯,但新屋價格仍由大建商撐住,降價多以送家電或裝潢為主。
    • 傳聞寶佳部分個案降價 15-20%,但未獲官方證實。建材供應商被要求降價 5-10% 以應對市場壓力。
    • 過去 5 年,台灣七大都會區房價平均上漲逾 200 萬,新竹市房屋建估值從 1,047 萬飆至 1,936 萬,導致自備款門檻提高(如新竹市從 283 萬增至 554 萬),加劇年輕人購房焦慮。
    • 寶佳作為台灣推案量最大建商(2020 年總銷 1,858 億),其價格動向備受關注,反映房市是否真正鬆動。

國際市場與地緣政治

  1. 美日貿易談判

    • 日本因保護稻米產業(自給率 99%)拒絕進口美國米,導致談判卡關,可能面臨第一波關稅衝擊。
    • 日本稻米產業支撐 70 萬農戶,視為「聖域」,但大豆與玉米自給率僅 7% 與 0%,顯示保護主義的選擇性。
  2. 美歐關係與旅遊

    • 歐盟願接受 10% 關稅並爭取汽車、鋼鋁豁免,談判進度超越日本,顯示博弈策略轉向競爭對手的相對劣勢。
    • 美國旅客湧入歐洲創歷史新高,引發當地過度旅遊擔憂,但歐洲人赴美旅遊銳減,反映美國簽證與移民政策的收緊效應。
  3. 全球庫存與關稅效應

    • 上半年因關稅壓力,各國提前囤貨,推高美國 PMI,但台灣、日本、南韓 PMI 下降,顯示上半年過度出貨可能導致下半年需求疲軟。
    • 科技進步帶來通縮效應,AI 降低生產成本,長期使科技產品價格下降,但關稅政策可能抵消部分通縮效果。

科技與通膨展望

  1. 科技驅動的通縮

    • 科技進步(如 AI)降低生產成本,遵循「價格決定成本」而非「成本決定價格」,長期帶來通縮效應。
    • 科技產品因反覆運算,性能提升但價格趨於便宜,抵消部分通膨壓力。
  2. 關稅與通膨博弈

    • 川普利用上半年囤貨爭取談判籌碼,短期內關稅通膨可控,但長期薪資通膨與結構性改革可能推高物價。
    • 聯準會需平衡降息預期與通膨壓力,市場預期與政策溝通將影響未來利率走勢。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