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2(四)通膨降溫,可以降息了?美國商會:供電問題成挑戰!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美股動態
- 美股標普 500 指數過去 7 個交易日有 6 天收高,距 2 月歷史高點僅差 1.8%,顯示市場仍具上漲動能
- 美股近期略為降溫,標普 500 下跌 16 點至 6,022 點,納斯達克下跌 99 點至 19,615 點,波動幅度有限
- 市場關注聯準會降息預期,預計 2025 年降息幅度僅 2 碼,反映對關稅影響通膨的擔憂
通膨數據與關稅影響
- 5 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 0.1%,年增 2.4%,低於市場預期 0.2% 及 2.5%,顯示通膨壓力減輕
- 核心 CPI 月增 0.1%,年增 2.8%,低於預期 0.3%,反映核心通膨僵固性減弱
- 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達 55%,全球徵收 10% 關稅,市場關注關稅對物價影響是否延後傳導
美中貿易框架
- 美中貿易框架初步完成,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維持 55%,其中包括 2018 年貿易戰的 25% 及新增芬太尼與對等關稅
- 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美國放鬆科技禁令監管,顯示雙方妥協進展
- 市場預估大多數國家關稅介於 10% 至 30%,台灣因近期貿易順差擴大,需警惕關稅調整風險
聯準會政策挑戰
- 聯準會因川普關稅政策不確定性,按兵不動,市場預期 9 月及 12 月各降息 1 碼
- 美國國債總額從 4 兆美元增至 29 兆美元,過去 20 年增長 7 倍,聯準會降息壓力來自財政負擔
- 聯準會未明確提供降息前瞻指引,市場焦慮加劇,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變化引導政策方向
美國內政與社會動盪
- 加州洛杉磯因移民執法局大規模拘捕無證移民,引發多日抗爭,聯邦調查局懸賞 5 萬美元緝捕危險人物
- 川普政府刪除逾 1 萬頁政府網站內容,聚焦氣候變遷及 DEI 政策,較拜登時期刪除 3,900 頁更積極
- 蓋洛普民調顯示川普政策支持度穩定,反映多數民眾接受其兌現競選承諾
AI 產業與能源需求
- 全球 AI 建置潮帶動資本支出,2024 年美國四大科技公司資本支出突破 10 兆日元,聚焦 AI 與數據中心
- 美國電價自 2022 年烏俄戰爭後持續高位,核能成本每度 1.57 元,較燃氣 3.15 元及再生能源 2.33 元低
- 台灣面臨 AI 數據中心供電不足風險,美國在台商會建議提升再生能源效率並開放核能
台灣能源政策挑戰
- 台灣 2025 年再生能源目標占比 20%,2020 年僅達 11.6%,進度落後,預估 2026 年 11 月仍難達標
- 天然氣發電占比計劃 2030 年達 50%,但價格不確定性高,影響長期電價競爭力
- 全球核能復興趨勢明顯,日本核電占比擬從 8% 增至 20%-22%,台灣需平衡核能與再生能源發展
台股表現與展望
- 台股下跌 168 點,收於 22,301 點,市場進入短暫休息階段
- 市場關注 7 月美中對等關稅談判進展,台灣需密切追蹤台美談判動態
- AI 產業帶動台積電等半導體供應鏈,與博通及馬維爾等廠商互動密切,支撐台股長期動能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與通膨數據
美股表現與市場情緒:
- 美股在連續多日上漲後略微回落,標普 500 指數過去 7 個交易日有 6 日收高,距 2 月歷史高點僅差不到 1.8%,顯示市場仍具韌性。
- 主持人認為短暫休息屬正常,市場焦點在於如何解讀通膨數據及美中貿易協定對股市的影響。
- 標普 500 上方套牢賣壓減少,下方買盤堅挺,市場情緒兩極:部分人士預期需回檔整理,另有觀點認為回檔可能引發快速下跌,需謹慎看待。
通膨數據分析:
- 5 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月增幅僅 0.1%,低於市場預期的 0.2%;年增幅 2.4%,低於預期的 2.5%,顯示通膨壓力減弱。
- 核心 CPI 月增幅 0.1%,年增幅 2.8%,均低於預期,反映高僵固性通膨增長放緩,薪資對通膨的拉抬作用減弱。
- 通膨下行的主因是能源價格受抑,特別是 5 月汽油價格顯著下跌;核心商品如汽車、服裝、機票(跌幅 2.7%)等價格鬆動。
- 房屋類價格指數(業主等權租金)月增率降至 0.3%,醫療指數及汽車保險費用也低於預期,顯示通膨未失控。
通膨與關稅的關係:
- 5 月關稅已對中國商品課徵(總關稅達 55%,含 2018 年 25% 關稅及芬太尼相關對等關稅),但通膨未顯著上行,原因有二:
- 產能替代: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低關稅產能替代中國,抵銷部分關稅衝擊。
- 庫存效應:美國企業 3 月囤貨,5 月利用既有庫存穩價,短期內避免價格調整。
- 若 6-8 月關稅問題未解,庫存耗盡後價格可能上調,需密切關注 7 月美中關稅談判進展。
- 5 月關稅已對中國商品課徵(總關稅達 55%,含 2018 年 25% 關稅及芬太尼相關對等關稅),但通膨未顯著上行,原因有二:
聯準會降息預期:
- 市場預期今年降息幅度僅 2 碼(9 月及 12 月各降 1 碼),通膨數據雖佳,但降息預期未顯著改變,反映市場對關稅傳導的擔憂。
- 聯準會面臨困境:通膨預期未消,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其按兵不動,無法明確釋放降息指引。
- 主持人建議聯準會應採鴿派談話,隱含關稅進程的不確定性,以穩定市場預期,而非陷入「自我矛盾」的邏輯困境。
美中貿易協定與關稅政策
美中貿易框架進展:
- 美中貿易框架已初步完成,待川普與習近平同意後公布,關稅結構與 2018 年協議類似(對中國商品總關稅 55%,美國對全球課徵 10% 關稅)。
- 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美國擬放鬆科技禁令,具體細節待川普公布。
- 關稅稅率天花板為 30%(去除 2018 年 25% 後),地板為 10%(英國水平),多數國家關稅預估在 10%-30% 間,依貿易逆差調整。
台灣的潛在風險:
- 台灣近期對美貿易順差擴大,若以 3-5 月數據統計,順差顯著增加,可能面臨美國調整關稅的壓力。
- 主持人提醒,需觀察美中局勢是否持續和緩,以及其他國家在關稅談判中的推進速度。
川普關稅政策的法律基礎:
-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川普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利法》(IEEPA)課徵關稅的措施繼續生效,駁回初審禁制令,顯示川普政策具法律支持。
- 川普可進一步引用《301 條款》或《232 條款》課徵關稅,談判對手若拒絕合作,可能面臨更大後果。
- 7 月底前,川普仍可直接引用 IEEPA 對外課稅,掌握談判主動權。
聯準會與川普的壓力
聯準會的挑戰:
- 美國副總統范斯在 X 平台批評聯準會拒絕降息為「貨幣政策失當」,認為通膨數據自關稅戰以來未大幅上升,關稅政策有利美國財政,聯準會應降息。
- 聯準會因川普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按兵不動,若無川普影響,早已進入降息格局。
- 聯準會陷入邏輯矛盾:無法坦承工具效果有限,又無法提出新敘事安撫市場,導致投資人焦慮加劇,市場反以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引導聯準會政策。
川普的財政壓力:
- 美國國債從 20 年前的 4 兆美元增至 29 兆美元,成長近 7 倍,反映政府支出失控及低利率發債習慣。
- 高利率加重未來 2-3 年國債壓力,川普推動降息以減輕利息支出,緩解財政負擔。
美國內政與川普政策
非法移民與加州衝突:
- 加州洛杉磯因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大規模拘捕無證移民,引發多日抗爭,聯邦政府宣布加州進入緊急狀態,國民警衛軍進駐洛杉磯。
- 聯邦調查局(FBI)懸賞 5 萬美元緝捕持武危險人物,防止抗議演變為暴力事件。
- 加州通過庇護城市法規,允許非法移民獲取住址、開設銀行帳戶及領取福利,強化民主黨選舉優勢,但與聯邦政府政策衝突。
川普政策執行:
- 川普履行競選承諾,推進非法移民、治安及反 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聯邦與地方政府角力持續。
- 根據日經調查,川普政府上台後刪除逾 1,000 頁政府網站內容(截至 5 月底刪除 1 萬頁,遠超拜登時期 3,900 頁),包括氣候變遷、DEI、性少數權益及國會襲擊事件等,系統性清理拜登自由派政策。
社會價值回歸:
- 美國社會因文化相對主義及身份政治氾濫,傳統價值(如責任、誠信、家庭、信仰)被邊緣化,導致社會失去道德指南針。
- 川普政策旨在回歸美國立國精神,強調優勝劣汰及族群文化延續,與推崇多元平等的新思潮衝突。
- 主持人以校狗故事為喻,說明人性本能無法被政策壓制,DEI 政策需與美國核心價值結合,避免違背人性。
民調支持度:
- 蓋洛普每週民調顯示,川普政策雖引發中央與地方衝突,但支持度未顯著下滑,多數民眾接受其兌現政見的強硬態度。
美股具體表現
指數表現:
- 道瓊工業指數跌 1.1 點,標普 500 跌 16 點(0.27%,收 6,022 點),納斯達克跌 99 點(0.5%,收 19,615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跌 9.9 點(0.19%,收 5,232 點)。
- 波動不大,市場因連續上漲未休息,呈現兩極情緒。
市場博弈:
- 小摩認為需適度回檔整理後才能續漲;反方認為籌碼乾淨,回檔可能引發 V 型下跌,短期情緒不宜過分放大。
- 7 月對等關稅談判結果將影響市場力度。
馬斯克與川普關係:
- 特斯拉股價回升至馬斯克與川普爭吵前水平,馬斯克在 X 平台公開道歉,刪除爭議貼文,顯示雙方快速和解。
- 主持人以情侶吵架比喻,質疑和解速度是否涉及操縱股價,但未深入分析。
AI 建設潮與能源需求
全球 AI 建設趨勢:
- 輝達 CEO 黃仁勳宣布在歐洲建設 20 座 AI 工廠及全球首個工業 AI 雲,顯示量子運算技術達轉捩點。
- 美國四大科技公司(Meta、Google、Microsoft、Amazon)2024 年資本支出超 10 兆日元,主因 AI 武器及數據中心建設,帶動輝達、台積電、博通、馬維爾等半導體生態系發展。
- 亞洲(台灣、日本、韓國)及歐洲加速建設 AI 中心,電力及水資源成為關鍵挑戰。
美國能源政策:
- 美國電價因人力成本及高利率未隨天然氣價格回落而下降,電力通膨壓力大。
- 川普放鬆能源監管,要求 AI 巨頭自行解決供電問題,鼓勵與核電廠合作,專供 AI 伺服器。
- 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啟動核能政策轉向,計畫 25 年內核電產能擴張 10 倍,簡化審批、推動國產核燃料及允許聯邦用地建核反應爐。
台灣能源挑戰:
- 美國在台商會 2025 年白皮書指出,台灣 AI 產業面臨供電不足風險,建議提升行政效率及電價機制,推廣再生能源及核能。
- 台灣曾為亞洲第二個導入核能國家,但最早退出核能,2030 年目標為天然氣發電占比 50%,再生能源 27%-30%,目前再生能源僅達一半進度(2020 年占比 11.6%)。
- 天然氣占比高達 50%,未來 5-10 年價格不確定性大,影響工業電價競爭力。
- 再生能源推廣落後,2025 年 20% 目標延至 2026 年 11 月,恐再度延後,主持人建議降低目標以提高達成率。
全球核能趨勢:
- 日本計畫 2030 年核電占比從 8% 升至 20%-22%,韓國從 25% 升至 32%,中國建設 28 座核反應爐,美國及法國推小型模組化核電。
- 核能成本(每度電 1.57 元)低於燃氣(3.15 元)及再生能源(2.33 元),為 AI 數據中心首選,但台灣因民意需重新取得支持。
台股表現與總結
台股表現:
- 台股下跌 168 點,收 22,301 點,屬短暫休息,市場關注美中關稅談判及 AI 建設潮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總結與展望:
- 聯準會因通膨預期及川普關稅不確定性,降息指引保守,需以鴿派談話穩定市場。
- 川普在內政(非法移民)、外交(關稅戰)及美中談判中均取得進展,能源結構改革影響全球及台灣 AI 產業。
- 7 月對等關稅談判將牽動市場動向,台美談判進度需透過日經、華爾街日報等外媒追蹤。
- 台灣需平衡再生能源及核能發展,應對 AI 建設潮的電力需求,確保工業電價競爭力。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