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二)美中台 PMI 各走各的路?台幣不給升,外資大賣超?

2025-06-03(二)美中台 PMI 各走各的路?台幣不給升,外資大賣超?

摘要整理

美國股市表現

  • 美國股市週一上漲,道瓊指數上漲 35 點(0.08%),收於 42,305 點,標普 500 指數上漲 24 點(0.41%),收於 5,935 點,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128 點(0.67%),收於 19,242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74 點(1.57%),收於 4,832 點
  • 標普 500 指數自 4 月 8 日觸底後上漲超過 20%,進入牛市氛圍,但買盤主要來自散戶,機構與對沖基金追買意願偏低
  • 美國企業每股盈餘(EPS)自 2022 年以來持續超出市場預期,本益比下滑,使當前股價相較去年更具吸引力,例如輝達與台積電股價相較去年更具價值

美國製造業與美元走勢

  • 美國 5 月製造業 PMI 連續第三個月萎縮,ISM 製造業 PMI 從 48.7 降至 48.5,低於市場預期,顯示製造業疲軟
  • 美元指數逼近三年低點 97.9,受製造業 PMI 疲弱影響,弱勢美元有助於商品出口,提振美國製造業
  • 標普製造業 PMI 從 50.2 升至 52,創 2 月以來新高,顯示企業因關稅政策與供應鏈中斷疑慮而恐慌性囤貨

新興市場貨幣與套利交易

  • 新興市場貨幣走強,彭博套息交易報酬指數自 2025 年 5 月攀升至七年新高,投資人借低利率貨幣(如美元、歐元)投資高利率貨幣(如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披索)
  • 新興市場貨幣淨多單部位在 3 月中旬突破 20 億美元,顯示投資人對南美貨幣(如巴西雷亞爾、墨西哥披索、南非幣)看多情緒強烈
  • 套利交易因新興市場貨幣匯率穩定而更具吸引力,過去因匯率波動導致的虧損風險降低

台灣匯率與股市動態

  • 台灣央行嚴格干預匯市,台幣昨日由升轉貶,收於 29.98,外資因無法炒匯轉而賣出台股,昨日外資賣超 538 億元
  • 台灣股市昨日下跌 344 點,但投信買超 97 億元,顯示本地資金支撐力道,ETF 定期定額與壽險業買盤提供一定支撐
  • 台幣市場流動性萎縮,5 月交易筆數與金額創五年同期最低,導致壽險業避險成本飆升,NDF 避險成本年化達 10%,1 至 4 月壽險業因匯率波動損失 1,183 億元

台灣與美國製造業 PMI 比較

  • 台灣 5 月製造業 PMI 為 51,上升 2.1 個百分點,呈緩步擴張格局,優於日本(49.4)與韓國(47.7)
  • 美國 ISM 製造業 PMI 為 48.5,顯示製造業疲弱,但服務業 PMI 保持在 50 以上,支撐美國消費穩健
  • 台灣製造業 PMI 自 2024 年中旬起呈擴張,顯示出口訂單強勁,3 至 5 月出口值創歷史最高、次高與第三高

日本與韓國製造業與經濟挑戰

  • 日本 5 月標普全球 PMI 為 49.4,連續四個月回升,創五個月新高,但受通膨壓力與緊縮政策影響,經濟增長挑戰大
  • 韓國 5 月滙豐製造業 PMI 為 47.7,連續四個月低於 50,新訂單創五年最大跌幅,出口額下滑 1.3%,遠遜於台灣年增幅 10% 以上
  • 韓國因政治動盪提前舉行總統大選,民調顯示在野黨領袖李在明(46.5%)領先執政黨候選人金文洙(38.7%),可能影響美韓談判進程

中國製造業與科技進展

  • 中國 5 月製造業 PMI 為 49.5,上升 0.5 個百分點,但受關稅戰影響,表現低於去年底與今年初的 50 以上
  •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從 2019 年每萬名工人 250 台增至 2023 年 470 台,超越德國與日本,顯示自動化快速推進
  • 中國經濟數據與失業率脫鉤,機器人密度提升未有效降低失業率,顯示科技進步與就業挑戰並存

歐洲製造業與科技競爭

  • 歐元區 5 月製造業 PMI 為 49.4,創 33 個月新高,靠財政補貼(如國防與重工業)驅動
  • 德國製造業 PMI 為 48.3,但產出連續三個月高速成長,受新出口訂單拉抬
  • 歐洲科技競爭力落後,獨角獸企業僅 107 家,總估值 3,300 億美元,遠低於美國(690 家,2.53 兆美元)與中國(162 家)

總結與投資觀點

  • 全球 PMI 數據顯示台灣與歐洲製造業表現較佳,但日本、韓國與中國受政策與關稅影響,復甦力道較弱
  • 美國靠服務業與消費支撐經濟,台灣出口強勁但受匯率干預影響股市吸引力,投資人應關注基本面與央行政策
  • 投資應以數據對照為基礎,比較歷史、同業與市場預期,尋找規律並驗證模式,提升投資成功機率

觀點整理

美國市場

  1. 股市表現與動能

    • 美國股市近期表現強勁,四大指數(道瓊、標普 500、納斯達克、費城半導體)均上漲,其中納斯達克上漲 128 點(0.67%),收於 19,242 點;標普 500 上漲 24 點(0.41%),收於 5,935 點,距離歷史新高不遠。
    • 儘管股市自 4 月 8 日觸底後,標普 500 上漲超過 20%,進入牛市氛圍,但買盤主要來自散戶(retail purchase),對沖基金與機構追買意願偏低,顯示市場動能不足,投資者傾向觀望,等待進一步訊息。
    • 美國股市目前估值相對合理,因企業每股盈餘(EPS)持續超預期增長,導致本益比(P/E ratio)下降。例如,輝達及台積電當前股價相較去年更具吸引力,吸引價值投資者在 4 月大幅進場。
  2. 製造業與服務業

    • 美國製造業 PMI 連續第三個月萎縮,5 月 ISM 製造業 PMI 降至 48.5,低於市場預期,顯示製造業疲軟,進口量因關稅政策影響創 2009 年來新低。
    • 然而,標普製造業 PMI 從 50.2 升至 52,顯示部分企業因擔憂供應鏈中斷而恐慌性囤貨,推高訂單成長,數據呈現矛盾。
    • 服務業 PMI 保持在 50 以上,顯示消費穩健,支撐美國經濟「三代牛市」。美國經濟更多依賴服務業消費,而非製造業庫存循環,與台灣、日本、韓國等市場不同。
  3. 美元與貨幣政策

    • 美元指數走弱,逼近三年低點 97.9,受製造業 PMI 疲軟影響。弱勢美元有助商品出口,但製造業 PMI 連續兩三年低於 50,顯示復甦挑戰。
    • 聯準會需緩步降息並維持弱勢美元,以提振製造業出口,但目前市場對貨幣政策走向持觀望態度。
  4. 投資建議

    • 建議以長週期觀察,當 ISM 製造業 PMI 低於 50 時,為中長期買入時機,但目前估值偏高,需謹慎。投資者應關注服務業 PMI 穩定性,並以歷史數據、市場情緒、企業財報等進行對照,尋找規律,提高投資成功機率。

台灣市場

  1. 台股與外資動向

    • 台股近期受外資賣壓影響,6 月 2 日外資賣超 538 億台幣,導致指數下跌 344 點,但投信買超 97 億,顯示主力資金仍有支撐。台股收於 21,227 點,當日上漲 224 點。
    • 外資賣壓源於台灣央行嚴格干預匯市,限制炒匯空間,迫使外資轉賣台股。央行明確表態要求外資資金投入台股,而非單純炒匯,短期內有效驅逐「禿鷹」投機資金。
    • 儘管外資自 2024 年起賣多於買,台股未大幅下跌,顯示 ETF 定期定額買盤及壽險業資金提供支撐。
  2. 台幣與避險成本

    • 台幣近期升值後轉貶,6 月 2 日收於 29.98,央行干預降低波動率,但導致海外台幣交易市場活躍度大幅下降,5 月交易量創五年來最低。
    • 交易量萎縮提高避險成本,壽險業因持有大量美元資產,需透過不可交割遠期合約(NDF)避險,但 NDF 成本飆升至年化 10%,對壽險業造成壓力。1 至 4 月,壽險業因匯率波動已虧損 1,183 億台幣。
    • 央行放手台幣升值雖穩定匯市,但動搖市場信心,導致套利交易資金撤出,影響台股吸引力。
  3. 製造業與經濟基本面

    • 台灣 5 月製造業 PMI 為 51,上升 2.1 個百分點,呈緩步擴張,優於日本、韓國。出口訂單自 3 月至 5 月創歷史高點(最高、次高、第三高),顯示帶貨潮強勁。
    • 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支撐 ETF 買盤,但需持續關注下半年訂單消耗能力及央行匯率政策對外資的影響。

日本市場

  1. 製造業與貨幣政策

    • 日本 5 月標普全球 PMI 為 49.4,連續四個月回升,創五個月新高,但仍低於榮枯線 50,顯示經濟增長挑戰。
    • 日本央行自 2023 年中旬採取緊縮政策,抑制經濟擴張,且通膨高企,限制放寬貨幣政策的空間,經濟復甦難度大於台灣。
  2. 市場挑戰

    • 日本 PMI 主要受汽車產業帶動,但整體製造業未顯著擴張,顯示經濟結構性問題。日本面臨的挑戰大於台灣,需觀察是否調整緊縮政策以刺激經濟。

韓國市場

  1. 製造業與出口

    • 韓國 5 月滙豐製造業 PMI 為 47.7,連續四個月低於 50,顯示製造業高速萎縮。新訂單創五年最大跌幅,5 月出口額下降 1.3%,遠遜於台灣的雙位數年增幅。
    • 韓國與台灣產品重疊度高,但未受惠於全球 AI 行情,出口表現疲弱,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2. 政治與選舉影響

    • 韓國因前總統尹錫悅問題提前於 6 月 3 日舉行總統大選,執政黨候選人金文洙(38.7% 民調)與在野黨李在明(46.5% 民調)差距縮小,無黨籍黃教安退出支持金文洙,選情充滿變數。
    • 李在明主張左派大政府政策,強調經濟公平與 AI 晶片產業補貼,可能與美國右派政府談判產生僵局;金文洙主張自由市場與快速協商,利於美韓關係穩定。
    • 若李在明當選,可能推遲美韓關稅談判進度,影響韓國經濟及台日韓三方協定進展,台灣與日本或優先達成協議。
  3. 汽車市場

    • 現代汽車在北美市場占 11% 市占率,排名第四,僅次於通用、福特、豐田。北美市場對現代汽車營收至關重要,但美韓談判進度可能影響其表現。

中國市場

  1. 製造業與關稅影響

    • 中國 5 月製造業 PMI 為 49.5,上升 0.5 個百分點,但仍低於 50,受關稅戰影響明顯。去年底至今年 2、3 月 PMI 曾翻正,4、5 月因對等關稅政策再度下滑。
    • 隨 5 月中旬延後 90 天關稅協定生效,6、7 月 PMI 或反映市場實質帶動效果。
  2. 科技與就業

    • 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快速提升,2023 年達每萬名工人 470 台,超越德國、日本,顯示製造業自動化領先。但高密度機器人應用導致經濟數據與失業率脫鉤,科技進步未有效降低失業率。
    • 中國經濟雖面臨挑戰,但國家力量推動產業發展,顯示其在美中競爭中具備追趕能力,未來競爭與合作將持續。

歐洲市場

  1. 製造業復甦

    • 歐元區 5 月製造業 PMI 為 49.4,創 33 個月新高,接近榮枯線 50。德國 PMI 為 48.3,但製造業產出連續三個月高速成長,受益於新出口訂單。
    • 復甦主要靠財政補貼(國防與重工業),法國 PMI 接近 50,顯示歐洲製造業有突破 50 的潛力。
  2. 科技與創新挑戰

    • 歐洲科技創新落後,獨角獸企業僅 107 家,總估值 3,300 億美元,遠低於美國(690 家,2.53 兆美元)與中國(162 家)。研發支出過去十年幾乎停滯,與中美差距擴大。
    • 歐洲消費習慣偏保守,科技創新緩慢,仰賴財政刺激驅動經濟,長期競爭力受限。

總結與投資建議

  1. 全球市場比較

    • 台灣 PMI 表現優於日本、韓國,呈擴張格局,但台幣升值與央行干預限制外資流入,影響台股吸引力。
    • 美國靠服務業消費支撐,製造業 PMI 矛盾,需關注美元走勢與聯準會政策。
    • 日本受緊縮政策與通膨限制,經濟復甦緩慢;韓國因政治動盪與出口疲弱,面臨更大挑戰。
    • 中國 PMI 受關稅戰影響,但自動化進展顯著,顯示長期競爭力;歐洲靠財政刺激復甦,但科技創新落後。
  2. 投資策略

    • 投資需透過數據對照(經濟指標、資金流向、企業財報、市場情緒),尋找規律並驗證模式,提高成功機率。
    • 建議投資者關注台灣基本面穩健性、美國服務業動能、韓國選舉結果對談判的影響,以及中國與歐洲的 PMI 復甦趨勢。當 PMI 低於 50 時為中長期買入機會,但需謹慎評估估值與政策風險。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