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五)眾院減稅法案過關,傷得了股市?失業率再創低,缺工問題難解?
摘要整理
川普稅改法案通過與市場影響
- 川普稅改法案在美國眾議院以 215 票贊成、214 票反對、1 票棄權通過,顯示共和黨內部對法案支持度分歧
- 法案預計明年 4 月生效,減稅規模將使高所得者受益遠超中低階層,引發民主黨批評貧富差距擴大
-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法案若無額外經濟成長,未來 10 年將增加 2.7 兆美元赤字
美國聯邦債務與經濟預期
- 美國聯邦債務占 GDP 比重預計因稅改法案呈更陡峭上升趨勢,2026 年起年度赤字預估增加 4000 至 5000 億美元
- 川普政策聚焦債務占 GDP 比例下降,而非絕對金額減少,寄望減稅刺激 GDP 成長速度超越債務增長
- 市場預期若 GDP 成長顯著,債券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穩定,美國公債評級下調影響有限
債券市場動態與投資趨勢
- 美國 10 年期與 30 年期國債殖利率近期觸高後回落,高盛預估 10 年期殖利率達 4.75% 至 4.8% 將顯著影響股市
- 台灣債券 ETF 資金流出加速,2025 年 3 月流出 11 億美元,4 月預估再流出 11 億美元,顯示投資者轉向股市
- 機構投資者對債券看法分歧,資產管理人增持 10 年期公債多單至歷史高位,避險基金則持續放空
比特幣與股市風險偏好
- 比特幣突破 11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持倉量達 520 萬單位,空單數量增加引發市場關注嘎空風險
- 美國 4960 萬人視比特幣為儲備資產,高於黃金的 3670 萬人,共和黨議員持有率高達 66%
- 台股受台積電 ADR 上漲 2% 帶動,挑戰 1000 元關卡,但外資空單突破 4 萬口,顯示市場高位整理壓力
美國經濟數據與市場表現
- 標普 PMI 數據顯示製造業與服務業全面上行,製造業 PMI 升至 52.3,服務業從 50.8 跳升至 52.3
- 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降至 22.7 萬人,接近 2021 年 12 月以來低點,顯示就業市場穩健
- 道瓊指數下跌 1.35 點至 41859 點,標普 500 指數下跌 0.04% 至 5842 點,納斯達克上漲 0.28% 至 18925 點
哈佛大學國際學生政策影響
- 美國國土安全部撤銷哈佛大學 SEVP,影響 6800 名國際學生,可能需轉學或面臨身份失效
- 哈佛指控此舉違法,已啟動法律程序應對,短期內可能自行補助學生以減緩衝擊
- 政策可能加劇高知識分子與共和黨政府脫鉤,影響參議院對稅改法案審議的談判籌碼
台灣經濟與勞動市場
- 台灣 4 月失業率降至 3.32%,為 25 年來同月最低,顯示經濟穩健但缺工問題嚴重
- 製造業與營建業缺工率約 2.9% 至 3%,服務業如住宿業達 5.65%,餐飲業為 3.52%
- 台灣移工人數增至 83 萬 3478 人,新南向專班吸引 9.1 萬境外學生,緩解缺工但引發教育政策爭議
觀點整理
川普稅改法案
法案通過與影響:
- 美國眾議院以 215 票贊成、214 票反對、1 票棄權的微弱差距通過川普的稅改與財政預算法案,顯示共和黨內部對法案存在分歧,後續需參議院審議。
- 法案預計於 2025 年 4 月生效,減稅規模將使民間有更明顯感受,但短期內可能增加財政支出,推高聯邦債務。
-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若無額外經濟成長,未來 10 年赤字將增加 2.7 兆美元。
貧富差距與政治爭議:
- 法案對高收入者減稅幅度遠大於中下階層,民主黨批評其為「從窮人掏錢給富人減稅」,可能加劇貧富差距。
- 賓州華頓商學院模型顯示,法案實施後,所得前 20% 的富裕家庭(特別是年輕世代)可能獲得超過 10 萬美元的一次性收益,而底層 20% 家庭平均損失數萬美元。
- 法案削減 8,000 億美元醫療補助與 3,000 億美元平價醫療法(ACA)及糧食券(SNAP)支出,預計 2034 年前將有 860 萬人失去醫療補助資格。
債務與經濟策略:
- 川普的目標並非絕對減少債務,而是降低債務占 GDP 比例,寄望 GDP 快速增長以抵消債務上升壓力。
- 川普的財政刺激力度未必超過拜登時期,短期內(2026 年起)年度預算赤字預估增加 4,000 至 5,000 億美元,但長期結構性惡化風險存在。
- 若 GDP 增長快於債務增長,美國債務評級與國際霸權地位可望維持。
參議院挑戰:
- 參議院共和黨以 53 席對 47 席領先,但法案在眾議院已遭遇激烈爭議,參議院審議可能面臨更大阻力,民主黨或利用階級對立議題爭取籌碼。
債券市場與美債壓力
美債殖利率與賣壓:
- 30 年期與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近期觸高後回落,市場關注稅改法案是否引發債券價格顯著拋售。
- 高盛預估,10 年期美債殖利率達 4.75 至 4.8% 時,才會對股市產生顯著影響。若殖利率快速上升(例如 1 至 2 天內從 4.5% 升至 4.75%),股市可能出現反應。
- 短期債券市場承壓,但中長期若 GDP 增長,美國債券市場流動性仍具吸引力,評級下調影響有限。
資金流向與市場動態:
- 市場資金從債券流向股市,機構投資者因現金不足,將債券部位轉向股票,推高股市。
- 避險基金持續放空債券,與看好債券的資產管理人觀點分歧,短期內避險基金占上風,但部分對沖基金因利差交易失敗被迫離場。
台灣債券 ETF 動態:
- 台灣 ETF 總規模達 1,960 億美元,占投資基金資產 66%,債券型 ETF 占比高,因壽險業受金管會對外投資限制,轉而投資追蹤美債的 ETF。
- 2025 年一季度起,債券 ETF 資金流出加速,3 月流出 11 億美元,4 月預估再流出 11 億美元,5 月因台幣升值可能引發更大停損潮。
- 長期投資者應維持資產配置,不因短期匯損調整美元資產(如 SHY、TLT、BND),短期追價差者則傾向離開債券市場。
比特幣與風險資產
比特幣表現:
- 比特幣突破 11 萬美元,創歷史新高,持倉量達 520 萬以來高點,空頭壓力與嘎空風險並存。
- 比特幣被視為抗通膨避險資產與風險資產領頭羊,帶動股市創新高,表現逐漸追趕黃金。
美國投資趨勢:
- 4,960 萬美國人將比特幣視為儲備資產,超越視黃金為儲備資產的 3,670 萬人。
- 59% 聯邦參議員與 66% 眾議員持有比特幣,多為共和黨籍,31 至 35 歲與 41 至 45 歲男性持有率最高(3% 至 41%)。
- 白宮推動比特幣作為戰略資產儲備,顯示政策支持。
市場情緒:
- 市場風險偏好上升,比特幣領漲引發樂觀情緒,但「看多不追多」,應關注估值修正風險。
台灣經濟與台股表現
台股動態:
- 台股受台積電 ADR 上漲 2% 帶動,有望挑戰千元,但外資空單突破 4 萬口,顯示基期偏高,需適度休息。
- 台股以 ETF 買盤為主,平均每人持有 8,400 美元 ETF 部位,市場「盤整」特性強,跌多買進、漲多不追。
- 5 月 23 日台股上漲 109 點,收於 21,780 點,市場情緒理性但略偏樂觀。
台灣經濟與缺工問題:
- 台灣 4 月失業率 3.32%,為 25 年來同月新低,缺工問題推高實質薪資增長。
- 工程類供需比 1:3,業務銷售類 1:5,製造業與營建業缺工率約 2.9 至 3%,服務業(住宿業 5.65%、餐飲業 3.52%)缺工更嚴重。
- 企業壓力促使政府擴大移工政策,2024 年移工人數增至 83 萬 3,478 人,但仍無法滿足需求。
- 台灣推動「新南向專班」,境外學生從 2013 年 3.4 萬人增至 2025 年 9.1 萬人,高中階段成長 13 倍,多為東南亞籍學生,一週 4 天實習,形同「移工培訓班」,緩解缺工但偏離頂尖研究中心目標。
總結
川普稅改法案短期內加劇債務壓力與貧富差距,但若 GDP 快速增長,可緩解債務占 GDP 比例問題,參議院審議仍是關鍵變數。債券市場短期承壓,資金流向股市,比特幣領漲風險資產,顯示市場樂觀情緒。台灣經濟受缺工問題影響,台股以 ETF 買盤支撐,保持盤整特性。行為經濟學提供投資思維,強調理性與直觀並用,並推崇日本書店文化對閱讀的啟發。整體而言,短期應關注川普政策動態,長期則應聚焦情緒與景氣指標。
閱讀推薦書籍:《看漫畫讀懂行為經濟學》
書籍概覽:
- 作者:川西諭,東京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畢業,現任上智大學經濟學教授。
- 特色:以漫畫、圖表和簡易文字呈現行為經濟學,節奏明快、易懂,適合快速吸收,無需按順序閱讀,隨手翻閱即可進入任一篇章。
- 目的:透過生動方式解釋行為經濟學如何影響個人經濟決策,幫助讀者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與邏輯。
行為經濟學核心觀點:
- 系統 1 與系統 2 思維:
- 系統 1:本能性、快速反應,能量消耗低,易受直觀影響,可能導致認知偏差。例如,誤判細菌翻倍問題(認為 30 分鐘達 50 萬粒,實際為 59 分鐘)。
- 系統 2:理性、緩慢思考,需集中精神,消耗較多能量,適合複雜分析,如閱讀艱深外語或解讀財經數據。
- 投資應用:需結合系統 1 的直觀判斷與系統 2 的深入分析,避免因表面數據誤判投資策略。
- 自我約束與經濟行為:
- 舉例肥胖者債務問題,顯示缺乏自我約束可能導致財務困境,強調透過承諾與防衛措施抵禦誘惑(如設定預算或投資規則)。
- 提供實用建議,幫助讀者理性看待經濟決策中的誘惑與衝動。
- 系統 1 與系統 2 思維:
與財經投資的連結:
- 行為經濟學幫助投資者識別認知偏差,善用直觀與理性思維,制定更穩健的投資策略。
- 主持人以大谷翔平為例,說明左右腦交叉使用(類似系統 1 與系統 2 的切換)可提升決策靈活性,類比投資中需平衡直覺與分析。
日本書店文化觀察:
- 書籍靈感來自日本書店(如三省堂、紀伊國屋、蔦屋)的閱讀氛圍,複合式經營(如咖啡與書籍搭配)吸引消費者停留數小時,促進文化消費。
- 日本書店不封膜,鼓勵現場閱讀,文化產業產值已超越半導體,顯示其成功模式。
- 對比台灣誠品書店,雖具文化象徵,但受高房租與消費習慣影響,難以複製日本沉浸式體驗。
推薦理由:
- 內容輕鬆有趣,圖表豐富,適合財經愛好者與一般讀者快速理解行為經濟學。
- 提供實用洞見,幫助投資者避免認知陷阱,提升決策品質。
- 日本書店文化的介紹啟發讀者培養閱讀習慣,拓展思維視野。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