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二)美中休戰 90 天,最後的利多?美股散戶嘎機構,台股信心未恢復?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美中關稅戰
- 美中關稅戰延後 90 天,美國對中國商品關稅從 145% 降至 30%,中國回應將關稅從 125% 降至 10%
- 美國股市週一強勁反彈,道瓊上漲 1,100 點,標普 500 指數漲 3.26%,納斯達克指數漲 4%,費城半導體指數飆升 7%
- 資金大量湧入大型科技股,科技股市值增加近 8,000 億美元,美元創去年 11 月以來最大升幅
美國股市情緒與散戶動態
- 市場情緒從極度悲觀轉為樂觀,恐懼貪婪指數從 62 升至 66,進入貪婪格局,AAII 牛熊指標看多者從 20% 升至 29.4%
- 美國散戶連續 21 周淨買入股票,創金融危機以來最長紀錄,科技股反彈主要由散戶 FOMO 心態推動
- 企業回購金額 4 月達 2,338 億美元,預估全年回購近 1 兆美元,蘋果、微軟等大手筆回購 900 億美元
美中談判與供應鏈調整
- 美中關稅戰進入 90 天緩衝期,美國對中國商品總體關稅仍高達 50%,包含 20% 301 條款與 20% 芬太尼關稅
- 雙方利用緩衝期鞏固供應鏈,中國尋求替代美國市場,美國尋找新供應鏈,預估衝突仍未結束
- 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從 2018 年的 20% 降至 14%,產能可能轉向歐洲、東南亞市場,引發傾銷風險
台股與美股情緒對比
- 台股融資餘額增長僅 2.5 億美元,4 月中旬以來持續減少,顯示散戶情緒悲觀,與美股散戶熱情形成對比
- 台股上漲 437 點,收 21,570 點,台積電 ADR 漲 5.93%,逼近 1,000 元關卡,但市場追高意願低
- 台股具落後補漲潛力,受台幣升值與科技股回歸影響,特斯拉平價車型 Model Q(售價低於 3 萬美元)可能帶動買盤
藥品價格政策衝擊
- 川普推行最惠國藥價政策,美國藥價不得高於其他富裕國家,預估藥價下降 30% 至 80%,影響全球藥廠
- 美國人均處方藥支出 963 美元,遠高於其他國家平均 466 美元,與土耳其相比貴 679%,與西歐國家貴 125% 至 158%
- 藥廠可能調升歐洲、日本等地藥價以彌補美國損失,台灣健保制度因藥價壓制可能面臨藥品進口減少風險
關稅收入與貿易赤字
- 美國 4 月海關關稅收入達 163 億美元,較 3 月增加 76 億美元,創單月歷史新高,預估未來數月將急劇上升
- 美國貿易赤字因進口額增加達新高,但 90 天後預估赤字將收窄,經常帳赤字也將縮小
- 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等關稅底線約 10%,台灣、越南等中型順差國預估關稅 10% 至 20%,加拿大、墨西哥因 USMCA 協議維持既有稅率
科技股與市場輪替
- 科技股估值重新擴張,Palantir 快速躋身全球市值前十,博通、特斯拉等疫情前非前十大公司也名列前茅
- 台積電 ADR 站回所有均線,短期內挑戰 1,000 元,但面臨千元壓力,市場情緒不如美股樂觀
- 特斯拉 Model Y 在歐洲上架及 Model Q 推出(售價低於 3 萬美元)可能帶動科技股進一步買盤
投資策略與情緒管理
- 市場情緒過熱,利多鈍化風險上升,投資者應避免高頻交易,專注景氣與情緒週期,尋找長期波段機會
- 建議看多不做多,謹慎追高,關注 90 天內關稅協議進展及下半年減稅計畫可能帶來的利多
- 投資頻率過高易導致身心俱疲,應降低交易頻率,專注關鍵進場與退場時點,避免被短期波動牽制
觀點整理
美中貿易戰與談判
美中關稅休戰與 90 天緩衝期
- 美中雙方近期達成的關稅下調協議(美國從 145% 降至 30%,中國從 125% 降至 10%)僅是短期休戰,而非長期和平的開始。
- 90 天緩衝期內,雙方更像是「整理裝備、補充彈藥」,為下一階段衝突做準備,而非真心相信能達成全面和談。
- 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總體關稅稅率仍高達 50%,包括既有 20% 的 301 條款關稅、10% 基礎關稅及 20% 芬太尼關稅,顯示中國出口壓力依然沉重。
- 中國可能利用這段時間尋找替代美國的供應鏈,而美國也積極尋找新供應鏈,雙方對抗格局未變。
中國市場的挑戰與結構調整
- 中國經濟自 2018 年 301 條款(20% 關稅)以來已受影響,部分企業轉口或遷往東南亞。如今關稅升至 50%,中國出口美國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
- 中國可能將過剩產能轉向歐洲或東南亞市場,可能引發其他國家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壓力。
- 中國內需消費占 GDP 比重從 2022 年的 37% 提升至 44.5%,顯示其試圖透過內需消化產能,但成效待觀察。
全球關稅輪廓與美國收益
- 未來全球貿易逆差國對美國的關稅底線約為 10%,順差國如中國則為 30% 至 50%,中型順差國(如越南、台灣、德國、南韓、日本)關稅可能落在 10% 至 20%。
- 美國 4 月關稅收入達 163 億美元,創單月歷史新高,較 3 月增加 76 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個月關稅收入將顯著增長,有助縮減美國貿易赤字及經常帳赤字。
美國股市情緒與動能
市場情緒轉向樂觀
- 美國股市近期大幅反彈,道瓊指數上漲 1,160 點(2.8%)、標普 500 指數上漲 184 點(3.26%)、納斯達克指數上漲 779 點(4.35%)、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314 點(7.04%)。
- 恐懼與貪婪指數從 62 升至 66,進入「貪婪」格局;AAII 牛熊指標顯示看多者從 20% 至 21% 升至 29.4%,顯示散戶情緒從悲觀轉為樂觀。
散戶與企業回購推動漲勢
- 美國股市上漲主要由散戶持續買盤及企業回購推動。散戶連續 21 周淨買入股票,創金融危機以來最長紀錄;4 月企業回購金額達 2,338 億美元,預估全年回購規模近 1 兆美元。
- 科技股因散戶 FOMO(恐懼錯過)心態逆勢加碼,推升納斯達克指數從 4 月 2 日低點反彈逾 20%,進入技術性牛市。
機構保守與散戶主導
- 對沖基金近期爆倉、去槓桿,機構投資者普遍保守,外資頻頻下調標普 500 指數目標價。
- 散戶不信任華爾街報告,轉而追隨「川普投顧」,形成散戶抱團逼空的特殊格局。
投資建議
- 建議採「看多不做多」的保守策略,認為當前市場乖離過高,情緒過熱,投資者應避免追高,等待市場冷靜後尋找更佳進場時機。
- 強調長期投資應順應景氣與情緒週期,避免高頻交易,專注於關鍵進場與退場時點。
藥品價格管制政策
川普最惠國藥價政策
- 川普推行「最惠國藥價政策」,要求美國藥價不得高於其他富裕國家,預估將使美國藥價下降 30% 至 80%,大幅降低醫療費用。
- 美國人均處方簽支出 963 美元,遠高於其他國家平均 466 美元(如德國 770 美元、加拿大 590 美元、瑞典 270 美元)。與土耳其相比,美國藥價貴 679%,與西歐國家相比貴 125% 至 158%。
對全球藥廠的影響
- 美國是全球最大藥品消費國及藥物創新經濟支柱,壓低藥價可能迫使藥廠提高其他國家藥價以維持利潤,或集中資源於高性價比市場(如美國、歐洲),邊緣化如台灣等小型市場。
- 藥廠可能因利潤壓縮減少研發誘因,影響長期創新動能。
對台灣健保的衝擊
- 台灣健保採用國際比價壓低藥價,川普政策可能推升全球藥價,增加台灣健保購藥成本,或導致藥單縮減、部分藥物不進口,對國人健康不利。
- 台灣市場規模小、藥價低、談判力強,可能被藥廠邊緣化,無法取得最新藥物。
左右派悖論
- 川普以右派小政府理念推動藥價管制,卻需擴大監管機制(如談判定價、進口比價、供應鏈整頓),形成「右派手段、左派目標」的矛盾。
- 壓低藥價看似為消費者爭取福利,但可能抑制藥廠創新,長期影響醫療進步。
台灣與台股表現
台股情緒與融資餘額
- 台股情緒相較美股保守,融資餘額自 4 月中旬以來持續減少,僅在昨日增長 2.5 億台幣,顯示散戶參與度低,市場未過熱。
- 台股上漲 437 點,收 21,570 點,台積電收 985 元,接近 1,000 元關卡,但短期內可能面臨壓力。
台股補漲潛力
- 台股具落後補漲條件:台幣近期升值、歐股創歷史新高但台股漲幅落後、熱錢效應可能進一步推升。
- 過去估值去化嚴重的科技股(如台積電)可能吸引買盤,台積電 ADR 昨日上漲 5.93%,站回所有均線。
科技股與供應鏈機遇
- 特斯拉 Model Y 在歐洲即將上架,Model Q(售價低於 3 萬美元)可能成為新推手,帶動相關供應鏈(如台積電)表現。
- 全球車市因關稅戰觀望,可能在關稅協定後迎來車價調降,刺激消費與供應鏈需求。
投資建議
- 台股短期內有補漲空間,但投資者不應追高,應觀察融資餘額與熱錢動向,等待更明確的進場時機。
- 強調科技股輪替快速(如 Palantir、博通、特斯拉快速躋身全球市值前十),投資者應關注景氣與情緒週期,選擇長期布局機會。
總結
- 美中貿易戰:90 天緩衝期是短期休戰,雙方積極調整供應鏈,關稅戰未結束,投資者應關注後續協議進展與全球產能流向。
- 美國股市:散戶與企業回購推升市場,但情緒過熱,建議保守操作,避免追高。
- 藥價政策:川普政策將衝擊全球藥廠與台灣健保,可能推升藥價或導致藥物短缺,長期影響創新。
- 台灣與台股:台股具補漲潛力,但散戶參與度低,應關注台幣升值、熱錢流入及科技股動能,謹慎選擇進場時機。
- 投資心態:強調順應景氣與情緒週期,降低交易頻率,專注關鍵時點布局,避免過度干預。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