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三)關稅大混戰,聯準會難降息?輝達股價為何漲不動?

2025-03-19(三)關稅大混戰,聯準會難降息?輝達股價為何漲不動?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與國際財經動態

  • 主持人游庭皓於 2025 年 3 月 19 日上午 8:30 進行直播,分析國際財經新聞
  • 川普與普丁通話 90 分鐘商討烏俄停火,雖未立即停火,但避免攻擊部分能源設施
  • 黃金價格上漲未反映市場對烏俄戰事的強烈預期,避險買盤持續存在

川普關稅政策影響

  • 川普計劃於 2025 年 4 月 2 日對所有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每國將有特定關稅編號
  • 中國大陸已於 2 月 4 日和 3 月 4 日分別被課徵 10% 和 20% 的全面關稅
  • 美國股市信心弱化,超額配置美國股市的投資者比例從過去兩個月大幅下滑至 2023 年低點

歐洲市場與美歐貿易關係

  • 美歐雙邊貨物貿易額去年達 1.3 兆美元,服務貿易超過 7,500 億美元,顯示高度依存
  • 歐盟已實施報復性關稅,製造業與汽車業轉嫁關稅可能性介於 20% 至 40%
  • 市場關注美歐緊張局勢何時緩解,以反映全球風險資產表現

台灣市場與關稅挑戰

  • 川普可能針對台灣伺服器(HS 編碼 8471)課徵關稅,影響墨西哥進口美國的伺服器產業
  • 台積電赴美設廠降低晶片關稅可能性,但伺服器關稅仍難以避免
  • 台灣中小企業面臨壓力,政府可考慮進口美國農產品(連續三年逆差)作為談判籌碼

輝達 GTC 大會與 AI 展望

  • 輝達於 2025 年 GTC 大會推出 GB300 超級晶片,更新速度每半年一次
  • 北美四大雲服務商 2025 年資本支出成長 20% 至 60%,Google 達 750 億美元
  • 中國廠商資本支出翻倍,如字節跳動從 1,200 億增至 2,300 億,科技禁令為主要風險

特斯拉與終端 AI 商品挑戰

  • 特斯拉股價 3 月 18 日下跌 5.3%,影響輝達終端 AI 商品估值推升空間
  • 中國電動車競爭加劇,小米 SU7 帶動去年四季營收年增 50%
  • 特斯拉需依賴 Model Y 等新車上市扭轉歐洲市場品牌受損影響

美股與美元市場動態

  • 美股四大指數 3 月 18 日下跌,納指跌 304 點或 1.7%,收 17,504 點
  • 美元避險需求弱化,市場搜尋「衰退」量創 2022 年以來新高
  • 美國消費支出近 50% 集中於最富有 10% 家庭,支撐經濟遠離衰退

台灣央行政策預測

  • 台灣央行 3 月 20 日理監事會議不會推出第八波信用管制,轉以金融檢查替代
  • 電價預計 3 月底調升 6%,加薪幅度 3.2% 至 3.5%,可能推升通膨壓力
  • 楊總裁或意外升息半碼(0.125%),台北 2 月房價年增 5.07%

總結與投資建議

  • 台股 3 月 18 日小跌 41 點,收 22,229 點,進入牛市第四年
  • 市場不確定性高,建議以高低基期判斷資產配置而非短線消息

觀點整理

  • 川普關稅與貿易戰

    • 最新的關稅動作以及四月二號實施對等關稅的細節內容,讓市場感受到關稅戰可能真的會開打,且並非針對特定區域,而是針對所有國家一次性實施。
    • 過去認為美國官員可能將數百個貿易國家區分成高中低三個關稅等級,但目前最新的國家制定方針更加偏好針對每個國家來特殊制定關稅。
    • 四月二號將是一個分水嶺,許多國家正積極與美國政府進行表態。
    • 目前真正實施的關稅主要針對中國大陸(已分階段實施 10% 和 20%)以及鋼鐵鋁。
    • 歐洲市場目前在烏俄議題和貿易戰議題上受到的衝擊幅度最大,美歐之間的緊張局勢何時淡化將影響全球風險資產表現。
    • 即使台積電赴美設廠,川普仍可能針對包含台灣、日本、韓國等產業課徵關稅,尤其韓國關稅稅率可能很高。
    • 歐盟已採取報復性關稅。
    • 輝達 GTC 針對終端 AI 商品的投射,在政策不確定性下,似乎無法有效提振科技股。
    • 台灣伺服器的 HS 關稅編碼 8471 課徵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目前此類產品多由墨西哥進入美國,因此墨西哥與美國的談判結果更為重要。
    • 針對台灣的工具機和隱形冠軍產業課徵關稅可能會造成顯著產業衝擊,中小企業壓力尤其大。
    • 台灣政府應研究可行的談判手段與籌碼,可考慮適度釋出善意,例如加大美國農產品的進口。
    • 與川普談判應以利益交換為考量,而非民族或意識形態。
    • 川普政策的反覆性導致原先明顯的資本流入美國速度減緩,市場對美元的避險需求也開始弱化。
    • 藉由關稅達成談判成果似乎並不容易,例如對中國大陸直接實施關稅而未進行談判。
    • 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短期內造成市場搜尋衰退的量創下 2022 年以來新高。
  • 美股與市場信心

    • 過去兩個月超額配置美國股市的投資者比例大幅下滑,顯示市場對美股的信心持續弱化。
    • 美國股市在短期內存在顯著的系統獲利了結賣壓。
    • 雖然市場搜尋衰退的量偏高,但多數同行認為今年不會立即進入衰退,因就業市場保持穩健,且有大規模非法移民驅逐計畫,勞動力市場仍緊俏。
    • 美國消費增長主要集中在最富有的 10% 家庭。
    • 目前美國經濟框架呈現反覆交錯,形成不確定性導致資金撤出,但距離衰退仍有一段距離,需觀察其他指標是否同步弱化。
    • 最壞情況可能是庫存週期提前調整,但若非非理性繁榮後的調整,幅度可能不大,類似於 2015 年或 2012 年的回檔。
    • 美元指數在近期股價下跌後並未出現避險性上升。
  • 輝達 GTC 大會與 AI 前景

    • 輝達在 2025 年 GTC 大會上發表多項針對 AI 相關技術的產品以及未來的估值空間。
    • 新的 rubing 架構和 GB300 超級晶片預告 AI 晶片的更迭速度非常快,幾乎每半年更新一次,比蘋果手機還快,顯示數據中心的發展和資本支出龐大。
    • 包含輝達、超微、Intel、Google、Amazon、Microsoft、Meta、OpenAI 等廠商都在規劃自己的 AI 晶片發展路線圖。
    • 輝達在高階 AI 設計的整體市占率仍接近五成,且持續成長,但成長率預計將從百位數降至雙位數。
    • 輝達整體 EPS 仍以驚人速度快速上升,但預計到 2027 年至 2028 年才可能出現年減。
    • AI 工廠的計算設計和數據中心的建置仍在高速增長,但相關估值可能已 price in,北美四大雲端服務業者 (CSB) 的資本支出增長幅度可能難以維持過往的高速。
    • 未來估值擴張的關鍵在於代理式 AI 和物理性 AI 的延伸,即終端商品的 AI 投射,例如特斯拉的自駕車和人形機器人是否暢銷。
    • 中國廠商的 AI 資本支出正在提升,可能帶動輝達短期內的下單量。
    • 輝達的主要風險在於科技禁令,若無法出口到中國,將影響中國資本支出帶來的估值推升。
    • 輝達營收占比最高的地區是美國,其次可能是中國(含香港),台灣是第三大客戶。
    • 需關注科技禁令是否會指向新加坡,以及新加坡是否可能採取措施以降低此風險。
    • 即使輝達估值能夠提升,也可能抵不過川普關稅壓力造成的市場賣壓。
    • 特斯拉股價的下跌暗示上方套牢賣壓沉重,可能需要等待均線重新收斂後才有機會上攻。
    • 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品牌受損可能影響銷量,需觀察六月 Model Y 上市後的表現。
    • 特斯拉與輝達的終端商品投射預期互相綁定。
    • 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小米 SU7 銷售表現良好,未來將推出更多車款,可能對特斯拉形成更大衝擊。
    • 電動車產業在全球市場可能已趨近飽和,類似於過去的面板和太陽能板產業。
  • 美元走勢與海湖莊園協定

    • 川普可能希望美元貶值以增長出口,提高價格競爭力,並吸引國內外投資在美國設廠。
    • 但短期內維持美元適度強勢對於抑制過去兩年形成的高通膨至關重要。
    • 市場對美元的信賴因政策反覆性而下降,歐元短期內反而走強。
    • 海湖莊園協定傳聞包括美元匯率問題和美債的債務轉移,例如將各國美債換成一百年後才需償還且不得交易的萬年公債,若屬實則等同於美國變相破產。
    • 川普短期內希望達成的目標尚不明確。
  • 台灣經濟與央行政策

    • 台灣央行理監事會議將在聯準會 FOMC 會議後召開。
    • 可以確定的是,本次央行應不會有第八波信用管制,將以金融檢查取代。
    • 但不能完全排除央行意外升息半碼的可能性,考量到電價即將調漲(預計三月底調升 6%)以及內部食品通膨問題。
    • 總裁過去的決策風格常有意外之舉。
    • 目前全台灣只有央行在打炒房。
    • 根據最新數據,二月份大台北房價信義指數和中古屋房價年增幅仍高,其中新北市年增幅顯著。
    • 預計今年下半年房價年增幅才會開始下降,因去年高峰在五六月份。
    • 央行目前可能更關注是否出現過度的預期通膨,而非僅針對房地產。
    • 預估 2025 年普遍加薪幅度約在 3.2% 至 3.5%,今年有機會迎來實質薪資翻正,但也意味著通膨可能不會太低。
    • 薪資僵固性通膨已開始上漲。
  • 投資策略與市場觀點

    • 應從週期循環的角度看待市場,長期持有並淡然處之,專注於高低基期的資產調配,而非投入單一個股。
    • 行情永遠是兩面刃,多空看法皆有其支持理由,但從單一角度思考對投資幫助不大。
    • 市場行情如同許多事物一樣,總是能找到正反兩面的解釋。
    • 川普的政策可被視為賣點,但這次的不確定性比第一任期更高,難以完全依循過往經驗。
    • 按照週期進行資產配置可能是相對好的選擇,而非判斷短線消息的正反面。
    • 超越報酬的關鍵在於高低基期的資產調配,而非單一個股的選擇。
    • 即使長期看好特定個股,股價波動仍可能讓人難以承受。
    • 可以用不確定性或景氣庫存週期的循環角度來看待行情。
    • 多空本身就是一體的。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