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五)季線反壓!2024 外資大賣 7,000 億,台股只能靠散戶?

2024-11-29(五)季線反壓!2024 外資大賣 7,000 億,台股只能靠散戶?

摘要整理

台股市場現況

  • 台股大盤最低跌到 22,124 點,最終小跌 35.8 點收在 22,298 點
  • 未能站回季線和半年線
  • 成交量達 3,248 億元

資金流向分析

  • 外資今年已賣超 7,144 億元
  • 投信買超 8,280 億元
  • 外資自 2020 年以來幾乎年年賣超,累計賣超超過 2 兆元

內資市場動能

  • 台灣散戶偏好中小型類股
  • 壽險業和散戶持續買盤
  • 台灣新興市場 2023 至 2026 年預期年化成長率相對快速

勞動力市場

  • 10 月失業率為 3.4%,為 24 個月同期新低
  • 新竹市平均年薪最高,達 122 萬元
  • 低薪族群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飲業,約 50% 月薪低於 3 萬元

房地產市場

  • 中南部地區房價漲幅明顯,如台南漲 6.6%,新市漲 144%
  • 台積電在中南部大量收購土地推動房價上漲
  • 台南、高雄房屋總價適合新青安補貼

未來經濟展望

  • 2025 年台股獲利預計創歷史新高
  • AI 產業滲透率預計 2024 年達 10%,2026 年達 20%
  • 庫存週期調整是 2025 年最大風險

投資建議

  • 關注 AI 產業發展和生產力循環
  • 長期投資仍具有優勢
  • 分散投資風險,但聚焦高價值公司

關稅與產業鏈

  • 川普可能重啟貿易戰,中國將是主要課稅對象
  • 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將面臨 25% 關稅
  • 台灣科技廠商在中國和墨西哥產能分佈:鴻海 70% 在中國,廣達 65% 在中國,5% 在墨西哥

台積電美國廠房擴產計畫

  • 一廠明年一季量產,月產 3 萬片(4 奈米)
  • 二廠預計 2028 年量產,月產 5 萬片(3 奈米)
  • 三廠瞄準 2 奈米或 1.6 奈米,預計 2030 年量產

貨幣與資金流動

  • M1 貨幣供應量從 2019 年起幾乎翻 3 倍
  • 台灣銀行存款量從 2018 年跳升至 2 兆元
  • 保險業保費收入從最高峰 3.7 兆元降至 2.4 兆元

觀點整理

  • 臺股賣壓與內資買盤
    • 外資主要在賣超臺股,但內資買盤(如投信)接手外資賣壓,使臺股不至於跌幅過大。
    • 2020 年以來,外資累計賣超金額已超過兩兆。
    • 投信近五年都是年年買超,顯示內資對臺股的支撐。
  • 總體經濟與股市的關聯
    • 臺灣市場在 2023 年到 2026 年的新興市場中,成長幅度快速。
    • 全球亞洲新興市場的股價漲幅,和獲利漲幅有點脫鉤。
    • 科技生產力循環能為臺灣帶動更多獲利,工程師有賺到錢,才有能力擴大 ETF 的定期定額扣款力度。
  • 生產力循環與股市漲幅
    • AI 伺服器需求擴大,帶動新一波的 AI 軍備競賽。
    • 2023 年至今,AI 伺服器本輪的庫存循環,臺北股市已上漲 93%。
    • 預估 2024 年 PC、智慧型手機、伺服器或汽車的年增幅約 1% 到 2%,但明年預估可達 5% 到 10%。
  • 關稅戰與地緣政治
    • 短期反映地緣政治的系統單挪移,以及對伺服器廠在墨西哥設廠的關稅課徵不確定性,導致市場避險情緒。
    • 川普的關稅戰,主要針對中國,但加拿大和墨西哥也可能被納入,且關稅幅度可能高達 25%。
    • 台積電赴美設廠的計畫,已達到川普發動關稅戰,促使資本回流的目的。
  • 內資的底蘊與游資
    • 臺灣第三季經常帳餘額高達 274.77 億美元,外匯收益大量流入。
    • M1 貨幣供給量,從 2019 年以來幾乎翻了快 3 倍,顯示臺灣內部資金充沛。
    • 臺灣民眾在銀行的存款量持續創高,顯示資金流入龐大。
  • 理財思維的轉變
    • 保險業的保費收入下降,顯示資金轉向 ETF 等投資產品。
    • 保單資金大量轉往 ETF 和其他投資型產品。
  • 房市資金與房價
    • 房地產的量能急縮,投資買盤重新灌到 ETF 市場。
    • 中南部地區因受益於半導體帶貨潮,房價有較亮麗的漲幅。
    • 南部科學園區的總營業額,已超過竹科。
    • 臺南和高雄的房價,較能負擔新青安的補貼金額。
  • 勞動力市場與薪資
    • 臺灣勞動力市場仍然稀缺,薪資增長趨勢不變。
    • 新竹縣市的平均年薪較高,但新北市的生活成本高,薪資卻不如桃園,導致人力外流。
  • 投資建議
    • 長期投資 AI 生產力循環相關標的,以退休的角度來看並非壞事。
    •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在於只投資高價值的公司,並把握重要機會。
  • 2025 年的風險
    • 2025 年最大的風險,是庫存週期提前回檔,而非臺北股市出現經濟衰退。

閱讀推薦書籍:《巴菲特的長勝價值》

作者背景

  • 羅伯特海格斯,美國投資專業領域工作 40 年
  • 曾寫多本巴菲特相關著作,如《巴菲特勝券在握》
  • 94 年出版的書籍曾賣出百萬冊

書籍內容重點

  • 聚焦巴菲特近年持股變遷
  • 探討 2008 年後貨幣寬鬆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 分析巴菲特投資策略和思維

巴菲特個人哲學

  • 重視長期利益勝於短期誘惑
  • 投資注重公司價值,不追逐低價股
  • 分散投資但集中於高品質資產

投資核心理念

  • 寧可等待一個大機會,勝於頻繁小獲
  • 謹慎選擇投資標的
  • 強調風險管理和長期投資視野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