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四)市場預期過高,輝達漲不動?10 月房價鬆動央,行還來第 8 波?

2024-11-21(四)市場預期過高,輝達漲不動?10 月房價鬆動央,行還來第 8 波?

摘要整理

輝達財報解析

  • 第三季營收達 350.8 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 331.6 億美元
  • 調整後 EPS 為 81 美分,高於市場預期的 75 美分
  • 年增長率達 94%,雖較前幾季放緩但仍維持高速成長
  • 遊戲業務營收 32.8 億美元,超過市場預期的 30.3 億美元

市值與估值分析

  • 輝達目前總市值達 3.6 兆美元,較 2023 年底的 1.2 兆大幅成長
  • 市值已超過 Intel、美光、ARM、高通、德州儀器、AMD、艾司摩爾、博通、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總和
  • 股價未大漲主因為市場給予過高評價,而非基本面問題

資本支出趨勢

  • 2024 年資本支出年增 50-60%
  • 預估 2025 年成長將降至 16%
  • 2026 年可能出現轉折點,資本支出有機會轉為負成長

台灣出口訂單分析

  • 10 月外銷訂單金額達 554.5 億美元,年增 4.9%
  • 連續 8 個月正增長,創本輪景氣循環最佳表現
  • 接單地區以美國市場為主,占比 34.5%,中國及香港占比降至 19.2%

房市現況觀察

  • 台北市房價月減 0.9%,新北市月減 2.5%
  • 10 月房市交易量年減約 20-30%
  • 新青安補貼將於 2026 年 7 月到期後停止

資金流向趨勢

  • 台灣 M2/GDP 比值維持在 2.5 倍左右,接近日本水準
  • ETF 前 9 月成交金額達 7.4 兆,年增 1.3 倍
  • 房市資金缺口被堵住後,資金轉向 ETF 市場

全球股市動態

  • 美國股市 ETF 一周淨流入達 9,13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 台股外資今年賣超達 6,000 億新台幣,但指數仍維持強勢
  • 韓國 KOSPI 指數今年呈現下跌走勢,表現相對落後

產業復甦分歧

  • 電子產業年初已有 20% 以上成長
  • 非電子產業 10 月才開始轉正
  • AI 相關電子股盈餘上調 7.5%,非 AI 電子股及傳產股衰退 8%

投資觀察建議

  • 不應頻繁更換投資理由或追逐短期題材
  • 未來一兩年仍處於牛市下半場
  • 央行短期內實施第八波信用管制機率低

未來展望重點

  • 2025 年 AI 效應可望從上游延伸至終端市場
  • 出口值及外銷訂單持續上揚趨勢不變
  • ETF 買盤動能預期將持續維持,主因是資金持續從房市流出

市場資金特性

  • 台灣資金過剩程度遠高於韓國、瑞士、美國及中國市場
  • 外匯持續流入是造成資金寬裕主因,而非央行寬鬆政策
  • 資金氾濫現象造就股市 ETF 買盤持續成長

觀點整理

  • 輝達 (NVIDIA) 財報:輝達第三季財報的銷售和獲利實際上優於市場預期,第四季財測及明年整體財測也較市場預期高。黃仁勳提到 AI 時代正式開啟,GB200 重點出貨潮將推動 2025 年營收。輝達股價盤後下跌並非財報或財測表現不佳,而是因為之前股價已大漲,市場給予過高評價。Blackwell 晶片系列有延遲交付的問題,但預計 2025 年初可 100% 出貨。

  • 外銷訂單與出口:臺灣 10 月份外銷訂單金額高達 554.5 億美元,年增幅 4.9%,連續 8 個月正成長。外銷訂單作為出口值的領先指標,證實了第四季的出口展望。中國經濟隨著出口轉好,內需轉好也是高機率現象。電子產業復甦早在今年年初就已高達兩成以上,但非電子產業 10 月份才剛轉正。

  • 產業趨勢分化:七大科技巨頭 (包含輝達、Meta、特斯拉、亞馬遜、Google、蘋果、微軟) 的漲幅出現分化,輝達和 Meta 表現突出。AI 電子股盈餘修正幅度上調,而非 AI 電子股和傳產股則衰退。2020 年後的時代變遷中,各行各業都需要跟上潮流,例如服務業要了解外賣外送的重要性,商圈板塊的挪移,以及資產價格上行的速度大於勞動力增量。

  • 房地產市場:10 月份大臺北房價指數出現鬆動,臺北市和新北市都出現房價下跌的情況。全臺灣的房仲整體交易量年減幅接近兩成到三成。2026 年 7 月新青安到期後不再補貼。第八波信用管制可能性非常低,12 月沒有必要。

  • 資金流動與 ETF 買盤:臺灣的 M2 相對於 GDP 的比值仍然很高,代表內部資金過剩。房地產缺口被堵上後,會造成 ETF 更顯著的買盤效果。ETF 的長期買盤是臺北股市的支撐。美國股市 ETF 的淨流入也達到歷史新高。

  • 總體經濟:全球景氣正在復甦,但各產業復甦程度不一。2024 年應該是整體資本支出年增幅的高峰,預估 2025 年會下滑,2026 年可能迎來庫存調整。

  • 投資策略:不要在股市上漲或下跌時互找理由,理由消失了又去找下一個,這樣投資沒有意義。

  • 未來展望:預期 2025 年會由 AI 開始往終端市場復甦,可能引起新一波的非理性繁榮。但距離資本支出轉為負值也不過一兩年時間,可能已走到牛市的下半場。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