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五)美股打底成功?建商不甩限貸令,928 推案量創高?
摘要整理
美國經濟與通膨趨勢
- PPI 年增幅 1.7%,低於 2% 目標值和市場預期的 1.8%
- 美國時薪年增幅 3.8%,周薪年增幅 3.6%,均高於當前通膨率
- 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上升至 23 萬人,比預期高但仍在誤差範圍內
美股市場表現
- 道瓊上漲 235 點 (0.58%) 至 41,096 點
- 標普 500 上漲 41 點 (0.75%) 至 5,595 點
- 納斯達克上漲 174 點 (1%) 至 17,569 點
投資策略轉變
- 降息初期資金流向防禦性產業,如核心消費和醫療保健
- 降息後 1 年資金轉向資訊科技和非核心消費
- 長期投資者應關注絕對收益而非相對收益
台股與半導體產業
- 台股昨日上漲 622 點,創史上第四大漲幅
- 台積電帶動半導體產業復甦,預計 2025 年前維持上行通道
- 當沖降稅延長至 2027 年,政府鼓勵短期交易
金控與房地產市場
- 8 月 14 家金控合計獲利 4,641 億元,較 7 月下滑
- 全台房貸件數從 2015 年 3.5 萬件增至 2023 年二季度 6.5 萬件
- 2024 年 928 檔期推案量預估達 2,619 億元,顯示建商信心仍高
美國經濟展望
- 亞特蘭大和聖路易斯聯準會預測 2023 年第三、四季 GDP 增幅維持在 2% 以上
- 2024 年上半年可能出現技術性衰退,但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失業
- 商業抵押貸款發行量在過去兩週快速上行,顯示降息有利於貸款市場刺激
台股市場走勢
- 台股形態不如美股漂亮,9 月份下跌幅度不大
- 台股主要依循半導體庫存循環,與製造業循環密切相關
- 台股走勢通常領先半導體市場總營收銷售約 1-2 個季度
投資心態與策略
- 投資者應從短期相對收益轉向長期絕對收益
- 新手投資者常關注短期高報酬,資深投資者更重視穩定現金流
- 建議投資者依循經濟週期進行配置,而非過度依賴個人判斷
半導體產業展望
- 台積電庫存循環低點出現在 2022 年第二到第三季度
- 2023 年第一季度進入復甦轉正階段,預計 2025 年前維持上行通道
- 下一次產業衰退可能要到 2026 年才會出現
房地產市場趨勢
- 新青安對房貸額度有明顯定錨效果,平均授信額度從 676 萬增至 1,016 萬
- 青安貸款占銀行承諾放款比例從 10-15% 上升至 56%
- 建商對 928 檔期推案量樂觀,可能預期未來政策仍將支持房市
投資建議
- 主動投資者應與標普 500 指數績效比較,評估自身投資能力
- 被動投資可能是更適合大多數投資者的策略
- 投資決策應避免受到情緒偏見和認知錯誤影響
觀點整理
- 美國經濟與通膨:
- 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幅為 1.7%,低於市場預期和聯準會 2% 的目標值。
- 雖然 PPI 月增幅略高於預期,但整體而言,美國通膨已進入趨緩態勢。
- 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在放緩,但薪資增長仍高於通膨,實質購買力持續放大。
- 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略有上升,但仍在誤差範圍內,未顯示勞動力市場有實質衰退跡象。
- 美國經濟目前處於通膨趨緩、勞動力市場放緩但薪資仍高的「恰到好處」狀態。
- 聯準會降息預期與市場反應:
- 市場預期聯準會可能進行預防性降息。
- 降息初期,市場資金通常會先採取防禦性佈建,例如轉向核心消費和醫療保健類股。
- 降息後一年,資訊科技和非核心消費類股的漲幅通常較大。
- 商業抵押貸款發行量增加,顯示降息有利於刺激貸款需求。
- 市場對於經濟趨緩的程度有所懷疑,資金大量流入貨幣市場基金。
- 降息初期,貨幣型基金規模會衝高後下滑,因市場意識到聯準會真的要降息。
- 過去聯準會 7 次降息經驗顯示,降息後一個月核心消費、醫療保健類股資金流入較顯著;三個月後通訊服務類股亦有資金流入;一年後,資訊科技類股漲幅最大。
- 美國股市型態:
- 道瓊工業指數和標普 500 指數持續上漲,但納斯達克指數和費城半導體指數表現更為突出,呈現 W 底形態。
- 納指和費半的反彈可能意味著打底成功,但也有人認為是 M 頭形態。
- 市場對於股市的看法分歧,多空交錯有利於行情長期挺進。
- 臺北股市與房地產:
- 臺北股市近期回補力道不強,但房地產市場表現亮眼,北台灣房市創六年新高。
- 臺股的走勢與半導體庫存循環密切相關,應關注製造業循環。
- 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增幅與半導體市場總營收銷售的年增幅亦步亦趨,約領先一到兩個季度。
- 半導體庫存調整週期約為 3 到 4 年,目前可能處於中段或接近尾聲。
- 政府延長當沖降稅三年至 2027 年,可能不鼓勵長期投資。
- 8 月金控獲利普遍下滑,主因壽險業受美元貶值影響,以及銀行股股利高峰已過。
- 房貸族新增房貸件數和平均授信額度均顯著增加,新青安貸款有定錨效果,成為房貸擴增主力。
- 建商在 928 檔期的推案量大增,顯示對未來房市仍樂觀,不擔心限貸令影響。
- 投資策略與觀念:
- 投資應依循週期,而非判斷,長期尺度看好後,不需因短期事件緊張。
- 從相對收益轉往絕對收益是從新手到老手的過程。
- 應將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的觀念結合。
- 主動投資者應以標普 500 指數為基準,若績效無法超越大盤,則適合參與被動投資。
- 投資市場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應避免情緒偏見和認知錯誤。
- 短期交易應尋求個股或短期績效報酬,長期投資則應依循週期,不要依循判斷。
閱讀推薦書籍:《投資的真理》
書籍概述
- 作者查爾斯.艾利斯為先鋒集團前董事及耶魯大學投資委員會成員
- 相較於作者之前著作,本書更強調主動投資者的角色和策略
- 探討主動投資者與主動投機者的區別,以及如何成為成功的主動投資者
核心觀點
- 投資市場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情緒和認知偏差常導致不理智決策
- 建議將被動投資和主動投資的思維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 主動投資者的績效應與大盤指數(如標普 500)比較,以評估投資策略效果
投資者自我評估
- 建議投資者比較自身總資產報酬率與標普 500 指數表現
- 如果長期跑輸大盤指數,可能更適合採取被動投資策略
- 強調認清自己是投資者還是投機者的重要性
投資哲學
- 投資著重參與公司長期成長,投機則關注短期價格波動
- 投資為非零和遊戲,投機較接近零和博弈
- 過度自信可能導致投資者忽視大盤報酬,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報酬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