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5(四)外資賣千億,內資接得住?輝達高點已現?

2024-09-05(四)外資賣千億,內資接得住?輝達高點已現?

摘要整理

美股市場表現

  • 美股四大指數漲跌互見,道瓊上漲 0.09%,標普 500 下跌 0.16%
  • 輝達否認收到美國司法部傳票,但股價未能反彈
  • 特斯拉宣布明年開始限量生產人形機器人,股價上漲近 4%

台股市場動態

  • 台股 9 月 4 日下跌 999 點,收在 21,092 點,跌幅 4.52%
  • 外資賣超 1,007 億元,今年累計賣超 5,313 億元
  • 投信買超 6,485 億元,成為台股重要推手

台股估值分析

  • 台股前瞻本益比從高點 21 倍下滑至 17 倍
  • 若維持 17-18 倍本益比,明年指數有望上漲至 21,000-23,000 點
  • 若給予 20-21 倍本益比,可能挑戰歷史新高 25,000-26,000 點

美國就業市場數據

  • 7 月職位空缺數為 767 萬,低於市場預期的 809 萬
  • 失業人口數約 700 萬,職位空缺數與失業人數比率為 1.07 倍
  • 2023 年美國新增移民 330 萬,其中 240 萬為非法移民

原油市場走勢

  • 西德州原油期貨價格跌破 70 美元/桶,創 2024 年以來最低收盤價
  • 原油價格下跌可能反映供給增加或需求減弱
  • 油價下跌不一定是經濟衰退信號,可能是生產力循環的表現

聯準會降息預期

  • 市場預期 9 月 18 日 FOMC 會議不會大幅降息
  • 歐洲央行會議紀要佐證 9 月降息已成定局
  • 舊金山聯準會預計住房價格通膨明年將恢復到疫情前趨勢

台股融資餘額變化

  • 融資餘額昨日減少 39 億元,已連續 12 天下降
  • 大盤融資維持率從 160% 下滑至 153%
  • 融資餘額變化不足以決定台股後市表現

投資建議總結

  • 不要過度關注外資買賣超,內資才是台股長期推手
  • 台股基期壓低使本益比具吸引力,時間站在投資人這邊
  • 建議採取長期投資策略,在週期性回檔時進行大量布局

投資心態探討

  • 不應期望靠投資脫貧,而應用閒錢進行長期穩健投資
  • 保持儀式感,每日研究市場有助於不斷精進投資能力
  • 應採取長期視角,不要因短期波動而後悔投資決策

觀點整理

  • 市場總覽
    • 美國股市在前一天重挫後嘗試反彈,但反彈無力,主要在平盤上下震盪。
    • 本波下殺原因之一是輝達受到 DOJ 反壟斷調查的傳票,但輝達發言人表示公司並未被司法部傳喚。
    • 科技業可能被採取大規模反壟斷調查,但輝達是民主黨的重要政治現金支持者,值得觀察。
    • 多頭市場所有訊息都是利多,空頭市場所有訊息都會變成利空。
    • 短期情緒和訊息解讀可能會有誤差,重要的是觀察長期景氣是否發生重要改變。
    • 7 月份職位空缺數為 767 萬,低於市場預期,但市場並未出現進一步賣壓,可能受到颶風或海外移民問題的統計誤差影響。
    • 最好觀察本週五的非農就業數據。
    • 美股多空劇烈震盪,反映市場正處於多重十字路口,包括經濟硬著陸、軟著陸、聯準會降息、美國總統大選等不確定性。
    • 由於不確定性高,場外資金觀望,多數人選擇獲利了結。
    • 高盛報告認為 9 月份市場舉步維艱,原因包括 9 月份的慣性賣壓、宏觀政策和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以及非農就業數據未公佈前市場對硬著陸風險的擔憂。
    • 7 月份職位空缺數從 6 月的 791 萬下滑至 767 萬,低於市場預期的 809 萬,顯示勞動力市場有顯著降溫跡象。
    • 一個失業者對應的就業崗位從 2022 年的 2 個降至 1.07 個,雖然仍為正值,但勞動力市場不如過去緊俏。
    • 美國過去三年大量非法移民融入市場,取代了許多就業崗位,導致職位空缺數下滑。
    • 大量非法移民幫助職位空缺數下滑,但非農就業數據仍亮眼,顯示就業繁榮。
    • 市場需觀察就業數字是否搭配需求減少。
    • 西德州原油期貨價格跌破 70 美元每桶關卡,引發市場對需求疑慮。
    • 原油價格下跌若為需求減弱,則為通縮問題,若為供給增加,則為通膨問題。
    • 原油期貨價格前一天跌了 4.5%,創 2024 年以來最低收盤價。
    • 生產力循環中,股漲油跌是常見現象,原油供給恢復正常後,企業利潤可能大幅拉升,不一定是壞事。
    • 9 月初要觀察 8 月份的非農就業數據,是否符合市場情緒常態化,以及是否受到 7 月份颶風影響而回歸正常。
    • 今年是總統選舉年,勞動節前後市場拋售屬正常現象,場外資金較多。
    • 市場下跌時,可找出許多理由解釋,市場上漲時,也可找到許多理由解釋,重點在於個人的解讀
    • 目前市場狀況類似 2023 年 7 月至 10 月的中期回檔。
    • 要觀察總產出的部分,職位空缺數下滑是否因移民增加導致,以及企業部門勞動生產率是否持續上行。
    • 聯準會不適合在 9 月 18 日 FOMC 會議上降息兩碼以上,因為可能意味著經濟即將衰退。
    • 歐洲央行 9 月降息已成定局,因通膨率已回到目標關卡。
    • 舊金山聯準會認為住房價格通膨將在明年恢復到疫情前趨勢。
    • 美國經濟重點在接下來的非農就業數據和聯準會 9 月 18 日的 FOMC 會議聲明。
  • 美股追蹤
    • 道瓊上漲 38 點,漲幅 0.09%,收在 40,974 點;標普下跌 8.8 點,跌幅 0.16%,收在 5,520 點;納指下跌 52 點,跌幅 0.3%,收在 17,084 點;費半小漲 11 點,漲幅 0.25%,收在 4,770 點。
    • 道瓊和標普在高位震盪,費半和納指嘗試築底。
    • 輝達否認收到美國司法部傳票,但股價並未上漲,顯示系統性下殺是市場在找理由。
    • 英特爾表示 2027 年開始從代工晶片製造業產生可觀收入,但股價下跌 3.3%;特斯拉公佈明年將限量生產人形機器人 Optimus 後,股價大漲近 4%。
    • 市場常將特斯拉和輝達做比較,因兩者漲幅和市場期許高度重疊。
    • 過去兩年,市場認為 AI 在自駕系統和機器人領域,特斯拉應是最大受惠者,但股價一路下滑。
    • 現在市場認為提供數據中心大量算力的輝達應是 AI 時代最大受惠者。
    • 特斯拉走在前面,2022 年達到高點,輝達在今年 7、8 月達到高點,兩者可能會有相同的下場。
    • Google 執行長認為 AI 投資不足的風險大於投資過多。
    • 特斯拉即將推出人形機器人及更新的 AI 系統,值得觀察。
    • 特斯拉自駕系統可從停車場開到車主面前。
    • 無人 AI 自駕計程車可能對 Uber 司機造成傷害。
    • 特斯拉和輝達的股價波動顯示個股風險很大,因此投資 ETF 能分散個股風險
    • 主動型 ETF 仍有人為預測空間,不如追蹤指數型 ETF。
    • Morningstar 公佈虧損最大的 15 檔基金中,有反向型基金、大宗資產基金和區域型/科技型 ETF。
    • 個股投資風險大,重倉投資者績效最終會貼近大盤,所以中長期投資應以大盤或科技指數型 ETF 為主,個股僅為小額體驗
  • 台股追蹤
    • 台股昨天跌 999 點,收在 21,092 點,守住 21,000 點關卡,成交值 4,851 億。
    • 台幣貶至 32.02 元。
    • 台股跌幅不如 8 月 5 號大,8 月 5 號跌 1,807 點,跌幅 8.35%;9 月 4 號跌 999 點,跌幅 4.52%。
    • 史上最大跌點前五名皆在 2024 年發生,分別為 8 月 5 號、8 月 2 號、9 月 4 號、4 月 19 號、7 月 26 號。
    • 外資 9 月 4 號賣超 1,007 億,今年總計賣超 5,313 億,但台股仍為正報酬,投信買超 6,485 億。
    • 內資在台股影響力持續存在。
    • 外資賣壓雖有指標意義,但並非中期指標,台股長期走勢看投信買賣超
    • 台灣有價證券市場成交值明顯低於 2021 年。
    • 股票型 ETF 規模已成散戶定期定額扣款主要動能。
    • 市場是多重博弈,國內股票型 ETF 規模不會因市場波動而減少,可清洗短期融資投資者。
    • 台股能否重返新高,取決於內資擴寬力度。
    • 外資可能一路賣,但 5 年真實動力來自於 ETF 投資人。
    • 台股基期壓低,目前本益比為 17 倍,韓國為 12 倍,外資可能先回補韓股。
    • 台股前瞻本益比從 2023 年高峰 21 倍下滑至 17 倍。
    • 台股保持目前點位越久,就越便宜,時間站在投資人這邊
    • 最好在週期回檔或庫存調整時大量佈局。
    • 若給予中性本益比 17-18 倍,台股點位在 2 萬到 2 萬 1,若明年仍為 17-18 倍,依循 EPS 增長,點位可能在 2 萬 1 到 2 萬 3。
    • 若給予較高本益比 20-21 倍,可能挑戰歷史新高,達 2 萬 5 到 2 萬 6。
    • 目前進入景氣高原期,不適合 ALL IN,適合中期回檔時適度加碼。
    • 若聯準會能幫助經濟軟著陸,庫存循環時間可能拉長至 4-5 年。
    • 若全面出清,可能犧牲資產依循大盤增值的機會。
    • 有本業收入,最好讓既有部位待在市場,並在下一輪回檔時大規模佈局。
  • 投資心態
    • 市場刻意製造恐慌,下跌時所有訊息都會變恐慌。
    • 多數人想靠投資脫貧,最終可能每況愈下,應以閒錢投資
    • 人生順遂後,理解投資可儲蓄資產並放大職業成就,應穩健長期投資。
    • 直播分享庫存週期概念,並以長時間尺度陪伴大家。
    • 作家像妓女一樣,必須每天寫作,不能靠興致,做直播也一樣。
    • 本業收入很重要
    • 台股開盤上漲 255 點,收在 21,352 點。
    • 以長遠角度思考,不應後悔短期買賣決策,例如 2030 年時會否後悔 2024 年未在中期回檔時多買幾張。
    • 短期擔憂不是大問題。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