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五)台灣景氣,還能走多久?

2024-08-09(五)台灣景氣,還能走多久?

摘要整理

台股市況

  • 台股昨日下挫 425 點,收在 20,870 點
  • 外資大賣 457 億,三大法人總賣超 503 億
  • 成交值 4,050 億,較前期略有下滑

法人買賣超趨勢

  • 外資自 2020 年以來賣超幅度龐大,2024 年累計已賣 4,052 億
  • 投信買超幅度年年加大,2024 年已買 5,640 億
  • 內資穩定持續投入,成為支撐台股的重要力量

景氣循環分析

  • 台灣上市櫃公司上半年營收年增 10%,達近 20 兆元
  • 7 月出口 399.4 億美元,年增 3.1%,連續 9 個月正成長
  • 景氣領先指標顯示目前處於擴張格局,已持續約一年半

產業脫鉤現象

  • 製造業內部各產業復甦程度不一,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表現差異大
  • 零售業內部連鎖餐廳與個人攤販發展趨勢相反
  • 各產業薪資增長速度不同,造成員工滿意度差異

世代財富差距

  • 50 歲以下人口占總財富比例下降,65 歲以上占比上升
  • 65 歲以上人口中也存在貧富差距,約 200-300 萬人面臨入不敷出困境
  • 老年人就業參與率低,僅 9.6%,遠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

老年人口困境

  • 74% 老年人居住無電梯住宅,租屋困難
  • 使用抗憂鬱藥物人數從 2012 年 27 萬增至 47.8 萬
  • 老年犯罪比例從 4.2% 上升至 7.7%,經濟困難可能是主因

長期投資策略

  • 指數型投資可避免錯過市場大漲機會
  • 標普 500 指數顯示,少數交易日貢獻大部分漲幅
  • 長期持續參與市場比試圖擇時更有效

觀點整理

  • 整體經濟與股市觀點

    • 美國就業市場出現疲軟現象,但臺灣 7 月份的出口在颱風天影響下仍呈現顯著的年增上行格局。
    • 臺灣的經濟復甦並非所有產業同步,需留意各產業的脫鉤現象,如製造業、非電子產業、產業集中度、薪資及世代落差等。
    • 台股在連續兩日彈升後下跌 425 點,收在 20,870 點,台積電下跌 24 塊。外資賣超 457 億,投信買超 64 億,三大法人總賣超 503 億。
    • 外資賣超對台股推升形成阻力,但若外資停止顯著賣超,內資仍有機會讓台股重返高點。
    • 外資自 2020 年以來持續賣超,而投信買超幅度逐年加大。
    • 台股的均值修正回歸,內資出口外匯資金穩定,且在股市下跌時會投入更多。
    • 外資何時停止賣超取決於美國景氣衰退的擔憂何時減弱,可能要等到 9 月份。
    • 台股本益比已修正至接近 17 倍,雖非歷史低點,但在多頭市場中修正幅度算大。
    • 恐慌指數雖有下降趨勢,但仍處於歷史高原值 30 以上。
    • 台股內資主力來自上市櫃營收的年增率,只要營收持續增加,本輪景氣循環就不易結束。
    • 本輪復甦從今年第一季度才開始,上半年上市櫃公司總營收接近 20 兆元,年增 1 兆 8,508 億,年增幅高達 10%。
    • 電子零組件復甦最快,若從庫存循環角度看,景氣才剛開始擴張兩個季度。
    • 7 月出口 399. 4 億美元,年增 3. 1%,寫下連九紅;1 月至 7 月出口金額 2,649 億美元,年增幅高達 10%。
    • 7 月出口增幅不如預期,部分原因是颱風假減少工作天數,預計 8 月份將顯著回升。
    • 進口值是出口值的領先指標,臺灣 6、7 月進口金額大幅飆升,顯示下半年 AI 終端產品可能帶動需求。
    • 臺灣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若美國消費衰退,將對臺灣出口造成影響。
    • 臺灣出口庫存循環波動幅度大於其他亞洲國家,台股波動度越來越像費半。
    • 外銷訂單也在上行格局,上半年年增幅約 6. 9%。
    • 臺灣領先指標若大於 100,表示景氣向好;小於 100,表示景氣收縮。在指標低於 100 時佈局是相對適合的時機。
    • 領先指標突破 100 後,通常會延續 2 至 3 年的上行週期,加上緊縮格局,整個庫存循環為 3 至 4 年。目前指標處於擴張格局,約為一年半。
    • 應利用週期投資概念,在景氣低位階佈局,並在景氣上行期間適度加碼,預留現金或配置債券,等待景氣下行時抄底。
    • 週期投資的重點在於了解上下的震盪,歷史不會重複細節,但過程會重複相似。
    • 股價與 EPS 有先後關係,通常股價見低點後,EPS 約 6 至 9 個月才會完全走低。
    • 投資應依循週期,而非依循判斷,人生亦是如此。
  • 產業脫鉤現象

    • 製造業與資通訊產品的脫鉤:資通訊產品出口大幅成長,而電子零組件出口仍在零軸上下徘徊。
    • 非電子業的脫鉤:光學、精密儀器、機械、基本金屬等產業復甦情況不一。
    • 產業集中度脫鉤:臺灣出口過度集中於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相較於韓國分散於各產業,導致臺灣 GDP 表現與體感溫度落差大。
    • 零售業脫鉤:零售業整體數據表現不差,但因高基期及缺工,獲利並非特別高。連鎖餐廳持續擴張,個人攤販則大幅減少。
    • 薪資脫鉤:實質薪資雖翻正,但各產業薪資增長速度不一,服務業薪資漲幅低於科技業,且缺工嚴重。
    • 世代財富脫鉤:50 歲以下族群的財富佔比減少,60 歲以上族群的財富佔比增加。但並非所有老年人都富有,許多老年人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
    • 老年人口內部脫鉤:部分老年人財富增加,但也有大量老年人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勞動參與率低,租屋困難,且服用抗憂鬱藥物及犯罪比例上升。
  • 投資建議

    • 應為自己的資產做好長期規劃,以防成為下流老人。
    • 推薦《長期買進》一書,強調指數型投資,持續購買大盤指數型 ETF。
    • 長期投資思維,避免錯過少數幾個交易日的「閃電」漲幅,應在行情不好時多買一點,攤低成本。
    • 可選擇在市場悲觀時加大定期定額扣款力道,貼近大盤表現。
  • 其他

    • 節目直播時間選擇早上 8 點半,因多數人此時相對清醒且充滿幹勁。
    • 人們在下午及晚上專注力較低,不適合接收枯燥的財經內容。
    • 全球央行的升息比例已跌破 50%,將與降息比例形成黃金交叉,股債平衡非常重要。

閱讀推薦書籍:《長期買進》

核心概念是關於指數型投資,強調持續購買大盤指數型ETF的重要性。

  • 長期參與市場: 該書主張,投資者應該有閒錢就投入市場,持續參與,而不是試圖擇時進出。
  • 主動投資的風險: 主動投資者容易錯過幾次大漲行情,導致報酬率不如長期持有。許多人因短期操作而錯過主升段。
  • 長期投資的優勢:
    • 避免錯過閃電: 市場上大部分的漲幅往往來自於不可預測的小機率事件,稱為「閃電」。如果試圖等待行情好轉才投入,很可能會錯過這些關鍵時刻。
    • 攤低成本: 在行情不佳時買入,有助於攤低成本。
  • 複利效應: 即使是幾%的報酬差距,長期下來也會對複利效果產生顯著影響。
  • 指數型投資的策略:
    • 確保資金效率: 即使是週期投資者,也應保持一定部位參與資本市場的上漲,以確保資金效率。
    • 貼近大盤: 確保資產績效能貼近大盤。
    • 搭配個股投資: 若喜歡投資個股,可買少量個股體驗市場波動。
    • 市場悲觀時加碼: 在市場悲觀時,可加大定期定額的扣款力度,這也是一種週期投資。
  • 作者觀點: 即使身為週期投資者,也應該永遠參與資本市場的上漲,確保資金效率,並使資產績效貼近大盤。

總結來說,《長期買進》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鼓勵投資者透過長期持有大盤指數型ETF,參與市場的長期增長,並避免因擇時操作而錯失良機。同時,該書也提醒投資者,即使採取長期投資策略,仍應保持對市場的關注,並適時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