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6(二)台積電法說前,輝達加單!蘋果搶下 2 奈米訂單
摘要整理
美國股市創新高
- 道瓊指數創歷史新高,上漲 210 點至 40,211 點
- 羅素 2000 中小型股指數上漲 1.8%,為 2022 年以來最高水準
- 市場資金開始從大型股轉移至中小型股
科技股表現亮眼
- 美國七大科技股 2023 年漲幅達 70%
- 輝達增加 25% 訂單給台積電,主要用於新一代 AI GPU 生產
- 蘋果提前試產台積電 2 奈米製程晶片,預計用於 2025 年新品
台灣經濟表現優異
- 台灣 2024 年第一季人均 GDP 達 34,430 美元,超越韓國和日本
- 台灣在 MSCI 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大幅提升,接近中國大陸水平
- 台灣 2024 年人均 GDP 與比利時、荷蘭等北歐國家相當
半導體產業競爭加劇
- 英特爾在全球多地擴產,但仍需台積電代工 3 奈米製程晶片
- 三星電子 Q2 營業利潤暴增 14 倍,主要來自記憶體業務
- 日本政府大規模補貼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等外商獲得 30-50% 補貼
薪資問題引發討論
- 台灣基本工資 27,000 元,低於韓國 46,000 元和日本 41,000 元
- 台灣薪資中位數占人均 GDP 比率僅 60%,遠低於韓國 97% 和日本 98%
- 台灣企業利潤率高,但員工薪資增長緩慢,貧富差距擴大
台股展望
- 台股開盤上漲 80 點至 23,959 點,維持高位震盪
- 外資今年累計轉為淨賣超,但台股仍創新高
- 市場關注台積電法說會,以及科技產業財報表現
全球資產表現比較
- 比特幣今年漲幅 37%,為表現最佳資產
- 美國成長股 ETF (IWF) 漲幅 24%,優於大盤表現
- 黃金價格今年上漲 16%,反映市場對利率政策的預期
美國企業財報季展望
- 標普 500 指數 Q2 獲利年增率預估為 9.3%
- 金融股財報普遍優於預期,為 2022 年以來最佳表現
- 市場關注大型科技股財報,預期 AI 相關業務將帶動成長
台積電海外擴產計畫
- 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金額增至 650 億美元,可能新建第三座晶圓廠
- 日本熊本一廠已開始量產,二廠預計 2027 年運營
- 德國廠獲得 100 億歐元補貼,預計 2027 年進入量產
日韓薪資調漲趨勢
- 韓國現代汽車達成 4.65% 調薪協議
- 三星電子工會預估調薪幅度在 4-5% 左右
- 日本春季薪資談判平均調幅達 4.5%
台灣產業結構與薪資問題
- 台灣企業利潤率高,但薪資分配比例偏低
- 台灣房價與最低工資比值高於其他市場
- 科技業與傳統產業薪資差距擴大,造成社會不平等
全球半導體人才競爭
-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面臨招募困難,年薪約 350 萬台幣
- 英特爾提供更高薪資,從大二學生開始招募
- 美國半導體產業面臨人才短缺,特別是硬體工程師
觀點整理
市場觀察與股市動態:
- 美國股市方面,道瓊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但漲幅不大,中小型股表現活躍,羅素 2000 指數上漲幅度達到 1.8%,為 2022 年以來最高。
- 市場對川普當選的機率逐步升高,且隨著第二季度財報即將公布,市場並未出現劇烈賣壓,反而有資金從大型股轉向中小型股的趨勢。
- 今年以來,比特幣雖為表現最亮麗的資產,但 6、7 月表現相對較差,而美國成長股 IWF、QQQ、SPY 等指數皆有不錯的漲幅。
- 道瓊指數收在 40,211 點,上漲 0.53%;標普 500 指數收在 5,631 點,上漲 0.28%;納斯達克指數收在 18,472 點,上漲 0.4%;費城半導體指數收在 5,777 點,上漲 0.04%。
- 金融股財報表現優於預期,且連續四個季度呈現高速正成長。
- 大型科技股受惠於 AI 伺服器的帶貨潮,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仍保持上行格局。
- 市場焦點可能從大型科技股轉向過去遭到放空的中小型股,尤其是在降息預期下。
- 美股七大科技股在 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的資產績效波動較大,可視為波動性較大的指數。
- 七大科技巨頭提前進行裁員和資本撙節,使其復甦速度較快。
- 許多權值股今年股價下跌,可能出現價值投資點,如 Lululemon、Nike、星巴克等。
- 標普 500 指數的前瞻本益比偏高,但標普 400 中型股和 600 小型股的本益比則低於過去 10 年均值。
- 預期降息可能帶動資金流入中小型企業。
台股表現:
- 台股昨日小跌 37 點,收在 23,879 點,外資持續賣超。
- 今年以來,台股創高主要由內資推動,外資呈現淨賣超。
- 新台幣匯率跌破 32.6 關卡,顯示外資對台股興趣缺缺。
- 台灣人均 GDP 已超越韓國和日本,但在亞洲經濟體中僅次於香港。
- 台灣在 MSCI 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增加,可能吸引更多外資流入。
- 台積電被納入 “Incredible Eight”,可能吸引新基金的資金流入。
- 輝達 Blackwell 架構的 AI GPU 需求強勁,台積電提前增加 25% 的訂單。
- 蘋果也將享受台積電 2 奈米製程的首波產能浪潮。
- 大型科技公司預計不會調降資本支出,並持續上行。
台積電資本支出與廠區擴建:
- 台積電在全球多地擴建廠區,包括台灣、美國、日本和德國。
- 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區的投資金額不斷增加,預計將新建第三個廠區。
- 台積電在各地的廠區專注於不同的技術節點,如台灣廠區專注於 2 奈米和 3 奈米製程。
- 台積電在海外生產成本較高,可能需要時間評估。
- 英特爾和三星也在積極擴產,但台積電仍是其重要合作夥伴。
半導體產業與薪資議題:
- 日本和韓國的半導體產業也在積極發展,並獲得政府補貼。
- 韓國三星電子工會發動罷工,並可能導致整體調薪。
- 日本也因應通膨和半導體產業發展,出現加薪潮。
- 台灣人均 GDP 雖高於日韓,但薪資水平卻明顯落後。
- 台灣的基本工資和薪資中位數都遠低於韓國和日本,顯示台灣企業的利潤分配不均。
- 台灣的房價與最低工資比值偏高,顯示生活成本壓力大。
- 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科技業獲利較多,服務業則相對較少。
- 台灣勞工較少罷工爭取權益,與韓國和日本形成對比。
其他觀點:
- 節目的目標是提供嚴肅的財經分析,而非娛樂。
- 指出台灣的確富裕,但個體可能相對貧窮,需重視財富分配問題。
- 鼓勵投資人參與資本市場,不一定要親自經營企業。
- 台灣在總體經濟方面表現亮麗,人均 GDP 超過日韓。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