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五)台股下一步,直衝 2 萬 4?上證又破 3000 點,降薪潮難逆轉?

2024-07-05(五)台股下一步,直衝 2 萬 4?上證又破 3000 點,降薪潮難逆轉?

摘要整理

台股創新高

  • 台積電股價突破 1000 元大關,帶動台股上漲
  • 台股上半年漲幅達 5,591 點,僅次於費城半導體指數
  • 外資買超不到 1000 億,主要靠內資推動

半導體產業復甦

  • 2024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年增幅預估 7%
  • 台積電市佔率預計從 2020 年 13.3% 提升至 2025 年 20.5%
  • AI、電動車等新應用將帶動下半年半導體需求

房地產市場回溫

  • 全台房價年增 9.5%,新竹地區漲幅達 15.9%
  • 預售屋開價可能突破每坪 100 萬元
  • 土地交易金額創 2021 年以來新高,達 390 億元

中國經濟面臨挑戰

  • 上證指數跌破 3000 點,北證 50 指數表現更差
  • 製造業 PMI 仍未回升至 50 以上
  •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70 大城市房價普遍下跌

聯準會政策影響

  • 聯準會三大任務: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控長期利率
  • 2008 年金融海嘯後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引發爭議
  • 聯準會政策對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影響存在分歧

台灣內需消費復甦

  • 綜合商品零售營業額創歷史同期新高
  • 主要商圈店面空置率下降,西門商圈降至 3.5%
  • 內需消費帶動資產價格上漲,影響股市和房市表現

外資參與度較低

  • 外資今年買超台股不到 1000 億元
  • 新台幣匯率仍維持在 32.5 左右,未見明顯升值
  • 台股主要靠內資推動,顯示本地投資者信心強勁

權值股與高股息股表現分化

  • 0050、006208 等權值型 ETF 今年漲幅超過 40%
  • 高股息 ETF 如 0056、00878 漲幅僅 10 - 16%
  • 資金從高股息轉向成長型股票,反映市場風險偏好提升

AI 帶動科技產業升級

  • 台積電 3 奈米製程獲得蘋果、輝達等大廠採用
  • AI 手機可能引發新一波換機潮
  • 台灣製造業 PMI 持續上升,顯示景氣向好

投資策略建議

  • 注意資產配置,不要將所有資金集中在單一市場或資產類別
  • 關注科技產業發展,尤其是 AI、半導體等領域
  • 持續關注美國聯準會政策走向,評估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觀點整理

台股與台積電

  • 台股在 2024 年 7 月 5 日 創下歷史新高,且今年 7 月份幾乎已突破所有投行的目標價。
  • 台積電股價在 7 月 4 日 登上 1000 元大關,盤中最高曾達 1010 元,收盤為 1005 元。
  • 台股的漲勢主要由 內資 推動,外資買超意願不高,新台幣匯率也顯示外資回補意願不高。
  • 台積電 的市值正式突破 26 兆台幣,約 9460 億美元,距離兆美元大關不遠。
  • 權值型 ETF 如 0050 和 006208 今年漲幅已超過 4 成,接近費城半導體指數的漲幅。
  • 高股息 ETF 雖有上漲,但漲幅明顯落後大盤。
  • 台股上半年的漲點已高達 5591 點,在全球股市中僅次於費城半導體指數。
  • 台積電的股價推升,不完全來自於今年的獲利或營收增幅,而是因為其資本支出已大致完成。
  • 台積電在 3 奈米製程工藝上領先,訂單已全面回歸,包括輝達的 GB200 晶片。
  • 台積電不僅在技術上領先,在市場定價力方面也有 5 到 10 年的長期領先。
  • 台積電的折舊策略使其在舊製程上也能大幅降價,擊敗競爭對手。

半導體復甦

  • 預估 2024 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年增幅約 7% 起跳。
  • 台灣受惠於 IDM 擴大代工外包,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比重持續擴大。
  • 2027 年以前,台積電的市佔率預計不會有太大變化。
  • 半導體產業的復甦,上半年主要靠 AI 伺服器帶動,下半年則將有電動車、AI PC、AI 手機等加入。

蘋果手機換機潮

  • iPhone 16 全系列採用 3 奈米工藝的 A18 處理器。
  • 即使手機銷量沒有創新高,由於單價提高,台積電營收仍可能創新高。
  • 蘋果手機年出貨量約為 2.3 億至 2.4 億支。
  • 2021 年因疫情封控,iPhone 13 銷售量達 2.3 億支,是近年高點。
  • 市場原本認為手機市場已飽和,但 iPhone 16 的 AI 功能可能引發新一波換機潮。
  • 高階 iPhone 機種出貨比重已超過一般機種,比例約為 6:4。
  • 蘋果的 AI 手機 slogan 是 “AI for the rest of us”,目標是讓一般人都能使用 AI。
  • 市場焦點將集中在終端市場,台積電預計將在其中分得龐大利潤。

房市資金

  • 2024 年第二季度,全台房價年增 9.5%,台北市漲幅 9.9%,新竹縣市漲幅 15.9%。
  • 新竹縣市的季漲幅也居全台之冠,達到 6.8%。
  • 預售屋價格可能在下半年達到百萬等級。
  • 房貸期數平均約為 304 期,約 25 年左右。
  • 新青安房貸多流入低總價帶地區。
  • 房地產專家認為房市是溫水煮青蛙,2027 年預售屋交屋時可能出現增長。
  • 內需消費帶動房市與股市上漲。
  • 台灣綜合商品零售營業額在今年 1 月至 4 月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 主要商圈店面空置率下降,顯示實體店面消費仍活躍。
  • 2024 年一、二季度土地交易金額創下 2021 年以來新高。
  • 若要讓房市買氣完全消失,取消新青安房貸是最快的方式。

中國股市與房市

  • 上證指數跌破 3000 點,顯示外資對亞洲市場沒有回補意願。
  • 中國製造業 PMI 仍低於 50,顯示復甦力道不足。
  • 中金公司員工薪資大幅下滑,顯示中國經濟壓力。
  • 中國房地產市場交易面積持續下降,房地產板塊指數下跌。
  • 香港房價已跌至 2015 年第三季水準,較高點跌幅約 25%。
  • 中國 70 大中型城市房價普遍下跌,商品房銷售面積回到 2012 年水準。
  • 中國出口好轉,但內需消費是否能持續繁榮仍待觀察。

其他觀點

  • 節目鼓勵大家多讀書,並提到日本書店的經營模式值得參考。
  • 節目導讀《透視聯準會》一書,探討聯準會的運作邏輯與對市場的影響。
  • 資產配置分散風險非常重要。
  • 台灣經濟的發展並非靠外資帶動,而是內資的資產輪替。
  • 節目提醒聽眾,沒有一項資產是 100% 保本的,包括台灣房地產。

閱讀推薦書籍:《透視聯準會》

書籍簡介

  • 作者為紐約時報聯準會專職記者珍娜斯米雅萊克
  • 探討聯準會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和個人資產
  • 分析聯準會的演變歷程和當前角色

聯準會核心任務

  • 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控長期利率三大目標
  • 就業和物價被稱為雙重目標,需要平衡兼顧
  • 定期發布經濟展望研究,如經濟合皮書

政策爭議

  • 2008 年金融海嘯後的救市政策引發廣泛討論
  • 批評者認為聯準會政策偏向救助富人和大銀行
  • 支持者認為必須採取果斷行動以避免經濟系統性風險

政策影響

  • 聯準會政策對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影響存在分歧
  • 貨幣寬鬆政策可能加劇貧富差距
  • 債務壓力增加引發對聯準會責任的質疑

獨立性與問責制(Accountability)

  • 探討聯準會作為獨立機構的優缺點
  • 分析聯準會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問題
  • 討論如何平衡獨立性和對公眾負責

未來挑戰

  • 如何在高通脹環境下維持經濟增長
  • 應對日益增加的政治壓力和公眾審查
  • 在全球經濟格局變化中調整政策方向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