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一)通膨降溫降息有望?輝達旋風襲台,錢進科技業!
摘要整理
美股走勢分析
- 5 月美股指數持續創新高,但漲幅已不如過去兩年
- 標普 500 站上月、季、年線的家數分別為 31%、42%、67%
- 今年美股漲跌幅度極小,跌幅最大僅 5%,顯示沒走入超熱狀態
通膨數據與聯準會政策
- 4 月核心 PCE 年增率 2.8%,月增率 0.2% 低於預期,利多股市
- 美聯儲 6 月暫不調整利率的概率 95.6%,9 月降息概率超過 50%
- 油價持續下行,暑期通膨壓力有望降至最低
台灣晶片產業景氣復甦
- 4 月韓國晶片出口和庫存皆有顯著好轉,為本輪復甦添期待
- 台廠今年 Q1 財報普遍優於去年,配合旺盛AI需求將持續向好
-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台,掀起AI投資熱潮,有望推升台股表現
工薪水平和消費力
- 電子電機工程師年薪 138 萬元,是製造業最高水準且人數 13.7 萬人
- 新竹市擁有最高平均年薪 121 萬元,超越一般服務業一倍有餘
- 攤販業營收和利潤持續衰退,顯示經濟實質表現和體感存在落差
科技業文化圈重要性
- 台灣科技業僅占 1.3% 人口,卻佔 GDP 近 12%,顯著高於其他產業生產力
- 科技業向內自成體系,發展出獨特的媒體、教育和企業文化圈
- 掌控產業發展方向和資金流向,成為台灣經濟勢力主宰者
未來發展趨勢
- 資本和薪資向科技業和相關領域集中,擴大貧富差距
- 融入科技圈成為提升收入的關鍵,包括持有科技股票、進入相關工作等
- 台灣股市長期向上重心將由科技股主導,其投資表現決定大盤走向
觀點整理
- 投資應以長期眼光看待。短期波動難以預測,但長期而言,市場會依循某些規律。聽友會的目的是尋找這些規律。
- 人生和投資有著密切關係。所有事情都可用投資的眼光來衡量投入和產出。
- 賺錢的原因比賺錢本身更重要。在牛市中賺錢不難,但如何在熊市中不賠錢,並在牛市中大幅跑贏大盤,才更為關鍵。
- 美國股市:
- 5 月份美國股市四大指數收紅,並持續創下歷史新高。
- 標普 500 指數站上月均線的加速為 31%,季均線為 42%,年線為 67%。這顯示並非所有股票都表現強勁,而是部分生產力循環的領頭羊,如科技股,率先復甦。
- 美國股市今年的波段跌幅非常少見,最大跌幅僅 5%,但漲幅已達 10%。
- 半導體類股是帶動本輪美國股市向上的重要關鍵,但其市值不可能每年都以 100% 的速度增長。
- 美國股市正處於復甦到擴張的階段,但尚未明顯過熱。
- 通膨:
- 美國 4 月份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增幅為 2.7%,核心 PCE 年增率為 2.8%,均符合或略低於市場預期。
- 核心 PCE 月增率為 0.2%,低於市場預期的 0.3%,這是一個好現象。
- 服務通膨仍具僵固性,但耐久財和商品通膨已進入負值。
- 交通服務類別的保費一次性調升,導致年增率偏高,但月增率已下滑。
- 聯準會最在乎的核心 PCE 數據表現不錯,市場預期 6 月份 FOMC 會議維持利率不變,9 月份可能降息。
- 通膨並非影響美國股市的真正病因,真正病因是中小型股能否順勢復甦。
- 國際油價在 5 月份出現顯著回檔,有助於降低通膨壓力。
- 投資策略:
- 長期投資應堅持四點:價格低、品質好、買的散、拿的長。
- 應買在相對低週期,選擇好股票或市值型 ETF,分散風險,並長期持有。
- 可透過購買科技股、相關 ETF 或房地產等方式,來「蹭」科技業的發展紅利。
- 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應先了解面試主管的薪資水平,因為這通常是該工作的天花板。
- 韓國與台灣股市:
- 韓國股市今年上半年的表現不如預期,但 4 月份晶片庫存驟降,出口激增。
- 台灣股市今年反而上漲了兩成二,進入牛市。
- 台灣的 GDP 增幅高於韓國。
- 台灣科技業:
- 台灣半導體產業已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圈,影響著整個經濟體。
- 半導體從業人員雖然只佔台灣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卻貢獻了台灣 GDP 的很大一部分。
- 電子和電機工程師是台灣薪資最高的職業之一。
- 多數新鮮人希望投入資訊科技業,而非不動產業。
- 攤販業:
- 台灣攤販人數正在大規模減少,營收和利潤也呈現衰退。
- 這顯示科技業吸收了大量的資源。
- 產業加薪空間:
- 只有企業盈利快速增長才有可能加薪,而單純反映通膨的企業盈利增長未必能帶來加薪。
- 貧富差距的來源是不均等的生產力分佈。
- 本週觀察重點:
- 美國 5 月份非農就業數據。
- 歐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利率決策會議。
- 美國、歐洲和中國市場製造業 PMI 數據。
- 台北股市
- 台北股市今天開盤大漲 336 點,但量能並未特別放大。
- 台北股市終將達到 23,000 、24,000 甚至 25,000 點的目標價。
- 推升台北股市的動力來自科技股,而非傳統產業。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