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0(五)四月營收,內需出口帶頭衝!股市看回不回?

2024-05-10(五)四月營收,內需出口帶頭衝!股市看回不回?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

  • 4 月台股營收出爐,奠定二季度開端表現
  • 美國財報季接近尾聲,營收及獲利情況參雜
  • 台股公佈月營收,提前觀察下個季度趨勢

蘋果中國銷售

  • 3 月 iPhone 系列出貨量年增 12%,表現意外亮眼
  • 短期內新機在中國市場銷售有正面預期
  • 華為持續遭制裁,引發市佔重新洗牌可能

電子業復甦

  • 3 月廣達、華碩等 4 月營收年增逾 20%,象徵電子業復甦
  • 晶片代工龍頭 ARM 財報表現不俗
  • 未來電動車研發增加,恐影響營運獲利

觀光復甦

  • Airbnb 等觀光股首季營收獲利亮眼,全球觀光復甦明顯
  • 寒舍、雲品等台灣高檔旅館房價、住房率雙高,獲利大增
  • 但低檔旅遊、景點業者恐無法同樣體會復甦紅利

汽車復甦

  • 美國二手車行情雪崩下滑,對新車市場形成壓力
  • 豐田獲利激增,但預期明年獲利將大幅衰退
  • 整體車市復甦情況參差,電動車成發展重點

金融復甦

  • 券商營收大幅增長,交易量放大手續費收入
  • 保險業獲利亮眼,大量資金投入股市
  • 國人消費、刷卡金額同步攀升,金融業營運向好

營建復甦

  • 營建股 4 月營收年增率皆逾 200% 以上
  • 北台灣 329 檔期建案去化快速
  • 顯示房市呈現適當復甦走勢

觀點整理

  • 市場總覽與股市表現
    • 台北股市 4 月份的營收陸續出爐,奠定了第二季的開端。
    • 美國股市方面,道瓊指數上漲,但半導體類股因 arm 財報影響而顯得疲軟。
    • 就業市場的降溫(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對美國股市而言是利多,因為有助於通膨降溫。
    • 美國企業股票回購金額大增,技巧性地抬升了股價。
  • 全球通膨預估
    • 全球通膨預計在 2024 年將下降至 5.9%,並在 2025 年至 2026 年左右回到 2% 的目標值。
    • 新興市場的通膨預計在 2026 年至 2027 年仍將保持在 3% 以上。
  • 蘋果與手機市場
    • 蘋果 3 月份的 iPhone 出貨量意外增長了一成二,尤其在中國市場。
    •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增長有限,2024 年預計僅比 2023 年多銷售 6,000 萬支。
  • 電子產業復甦
    • arm 的財報表現不差,但未大幅調升財測,可能將營收提前透支。
    • 廣達 4 月份營收年增超過兩成,受益於 AI 伺服器和電子零組件的復甦。
    • 華碩 4 月份營收年增率高達 33%,電腦周邊有明顯的帶貨潮。
    • 筆電產業鏈可能因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制裁而重新洗牌。
    • 電子零組件產業雖有復甦,但復甦程度不快,部分產業進入繁榮格局,多數產業仍在復甦階段。
  • 觀光產業復甦
    • 全球觀光復甦,Airbnb 第一季營收大幅增長。
    • 台灣的飯店業,如寒舍和雲品,營收和獲利也大幅增長。
    • 台灣的入境旅客人數仍低於疫情前水準,但旅館房價和住房率卻創下歷史新高,呈現極端現象。
    • 五星級飯店的住房率和房價都大幅增長,顯示有錢人的消費並未減少。
  • 汽車產業
    • 全球汽車市場已飽和,銷售量多年未能創新高。
    • 豐田汽車雖營收創新高,但預估未來營收將下滑,並需投入更多資源於電動車轉型。
    • 美國二手車市場價格大幅下跌,可能導致新車價格調降,並使消費者觀望。
    • 二手車價格的下跌,對於通膨而言是好消息。
    • 相較於手機市場,車市的壓力更加嚴峻。
  • 金融產業復甦
    • 金融股的財報表現亮眼,交易量大增,手續費收入也翻倍式增長。
    • 壽險業的持股顯示,富邦金全面加倉,而國泰金則採取防禦性建倉。
    • 整體壽險業的資金正在流入市場,支撐了台北股市。
    • 台灣民眾的刷卡金額大幅增長,創下歷史新高,顯示消費力道強勁。
  • 營建產業復甦:
    • 營建股營收大幅成長,如遠雄和興富發。
    • 北台灣 329 檔期推案量大,但實際交易金額需再觀察。

閱讀推薦書籍:《兆億大戰》

指數型基金與 ETF 的崛起

  • 探討指數型基金(ETF)如何成為主流投資工具
  • 描述 ETF 自 2005 年後開始獲得資金大幅拉抬
  • 到 2021 年 ETF 市占率首次超越主動型基金

ETF 投資策略特色

  • 不需耗費太多時間研究個股
  • 可自由支配更多個人生活時間
  • 僅需定期定額或不定期投入資金即可

投資策略差異

  • 週期投資者著重研判景氣位階布局資金
  • 指數型投資者僅需長期持有,不預測高點
  • 指數投資者承受虧損心理能力較強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