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二)修正結束?抄底陸股 or 追買台股?
摘要整理
整體市場概況
- 美股持續上漲,連續 3 個交易日收高
- 今年以來大部分風險資產表現亮眼,比特幣漲幅逾 48%
- 債券市場表現落後,短期國債下跌 0.7% - 2%、長期國債及房地產投資信託下跌 7%
臺北股市追蹤
- 上漲 127 點,收在 20,650 點,接近歷史新高
- 內資買盤踴躍,外資 4 年來無大量回補意願
- 鴻海股價大漲,因小股東獲利了結
陸港股市反彈
- 滬、深股市反彈,創 8 個月新高
- 中概股過去 6 個月漲近 20%,仍低於牛市高點近七成
- 多家投行看好中國市場,基金持股比重偏低有增長空間
中國經濟前景
- 官方公布一季 GDP 年增 4.9%,但瀝青開工率不足 20%,有數據灌水疑慮
- 今年稅收下滑逾 5%,與 GDP 成長數據存在落差
- 全球經濟復甦或拉抬出口,但內需仍待觀察,房地產市場供過於求
臺灣經濟成長
- 一季 GDP 年增 6.5%,各項稅收實質成長,數據可信度高
- 扣繳營利事業所得稅及營業稅分別年增 12.1% 及 10.4%
- 出口對華依賴度下降,對美國市場年增率雙位數
資金流向展望
- 美股基期高位、臺股內資撐盤,中國市場基期最低、最具價值投資潛力
- 資金移轉取決於美國是否釋出降息訊號,將助亞股吸金
- 短期入股中資股市涉險,但長期仍有獲利空間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
- 美國股市維持強勁基礎,連續 3 個交易日強勢收高。
- 今年以來,多數風險資產表現不錯,比特幣漲幅高達 4 成 8,黃金漲幅 1 成 1,美國成長股漲幅 9.5%。
- 美國聯準會 (Fed) 升息政策到頭,債券價格雖有因降息預期延後的回檔賣壓,但不會崩跌。
- 美國股市位階雖高,但經濟沒有想像中差,且聯準會可能隨時降息。
- 聯準會放緩量化緊縮步調,市場流動性將增加。
- 美國通膨長期仍處於下行趨勢,降息與強勁勞動力市場可並存。
- 美國並非停滯性通膨,而是需求型通膨。
- 市場氛圍在等待資金回流亞洲,且美國經濟好轉將帶動全球景氣。
- 道瓊工業指數收在 38,858 點,標普 500 指數收在 5,180 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在 16,349 點,費城半導體指數收在 4,820 點。
- 科技巨頭資本支出年增幅高達 2 成 4,顯示對未來行情不悲觀。
- 美國股市可能已結束拋售潮,聯準會的利率決策奠定今年底前上漲基礎。
臺北股市:
- 臺北股市反彈強勁,散戶逢跌必買,內資買盤踴躍。
- 臺股本波反彈連季線都沒碰到,且已連續一週站上月線。
- 臺股指數一度衝上 20,639 點,距離歷史新高不遠。
- 鴻海股價近期暴漲,但散戶持股比例減少。
- 建議投資人應關注景氣復甦下的類股輪動,不需過度擔憂,並把握回檔介入的機會。
- 2024 年預估鴻海每股盈餘有機會創新高,現金股利可能也會創下新高。
- 鴻海的每股盈餘在第一二季度可能見到淡季低點,三四季度挑戰歷史新高。
- 臺股內資強勁,但外資並未明顯回補。
- 2024 年第一季全台房屋交易量高達 8 萬 1 千棟,為 13 年來新高 (不含 2022 年)。
- 臺灣房地產市場與中國市場呈現極端現象:臺灣市場供給少,中國市場供給過多。
- 臺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高達 6.5%,有實質經濟支撐。
- 臺灣稅收數據亮眼,各項稅收均有顯著成長。
- 臺股某種程度是外溢美國的系統單。
- 投資臺股和美股的資金是同一套,投資中國股市則是在對賭政策。
- 臺股開盤上漲 127 點,來到 20,650 點,逼近歷史高點。
陸港股:
- 陸港股近期反彈幅度比臺股更為兇猛,但因基期過低。
- 上證指數創 8 個月新高,收在 3,140 點,漲幅 1.16%;深證指數收在 9,779 點,漲幅 2%。
- 陸港股從跌破均線到高速反彈,但年線、半年線仍在下行格局,需待 5 月底 6 月中旬均線才可能完全上彎。
- 中概股反彈幅度近 2 成,但距離收復 2021 年高點仍需上漲 300%。
- 陸港股抄底模式較偏向市場慣性,並非價值投資。
- 全球對沖基金、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持倉比例已從 15% 降至 5%。
- 陸港股殖利率已從 1.4% 飆升至近 3%。
- 高盛和摩根大通都看好中國市場,認為 5 月應持續加倉。
- 全球市場對中國股票的持倉遠低於 MSCI 基準線。
- 中國 4 月官方製造業 PMI 為 50.4,高於預期,生產指標也上行。
- 中國內需市場受房地產影響,房地產待售面積高達 4. 748 億平方米。
- 中國爛尾樓約 2,000 萬套,需 3. 2 兆人民幣才能收購。
- 中國政府難以直接救市,只能全面展期,並鼓勵以舊換新。
- 中國房地產市場交易面積持續下行。
- 中國 GDP 預估值約為 4.8%-5%。
- 中國第一季 GDP 年增幅為 4.9%,但稅收卻下滑。
- 中國瀝青開工率下滑,基礎建設投資增長趨緩,與經濟成長脫鉤。
- 中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下滑。
- 中國經濟數據可能存在灌水成分,稅收數據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 陸港股的基期很低,可能具有價值投資的潛力。
其他觀點:
- 不要問 why,要問 how, 如何參與行情才是重點。
- 在景氣復甦週期,只要不是泡沫期,就不用擔心,可把握回檔介入機會。
- 這個世界多數資本家和政治家只在乎有沒有錢賺,不在乎世界是否往好的方向發展。
- 節目中引用唐僧的故事,諷刺許多人只在乎賺錢,不在乎其他。
- 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賴美國國運。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