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9(四)蘋果終止 Apple Car 研發,電動車已成紅海市場?蘋果下一個亮點在哪?

2024-02-29(四)蘋果終止 Apple Car 研發,電動車已成紅海市場?蘋果下一個亮點在哪?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

  • 美國股市波動幅度沒有太大,主要指數都在月線上方徘徊
  • 美股指數高位盤旋多久才會出現下一步下滑?乖離修正時間點已到
  • 重要權值股蘋果股價已開始中期乖離回檔

蘋果電動車

  • 蘋果正式放棄十年造車計畫,原因包括:策略缺乏一致性、領導層流失、離上市還需數年、自動駕駛技術困難、電動車市場增長放緩
  • 預期電動車市場增長遜於預期,蘋果無須急於切入
  • 伊隆·馬斯克在推特上對蘋果團隊表示敬意

車市飽和

  • 全球汽車銷量早已飽和,2017 年高峰後逐年下滑,電動車難以顯著拉升市場體量
  • 誰能控制極低成本,誰就能在電動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 特斯拉在北美已佔據 63% 的直流快充站,享有充電系統主導地位

手機市場

  • 蘋果 58% 營收來自 iPhone,手機市場早已飽和,2017 年為全球銷量高峰,其後逐年下滑
  • 蘋果面臨顯著營收增長瓶頸,需要解決新矛盾尋求突破
  • 蘋果策略是聚焦組裝成熟技術而非創造技術,研發費用占比不高

MR 裝置

  • Vision Pro 頭戴裝置退貨潮升溫,67% 參與者認為價格過高
  • Vision Pro 難成為蘋果新一波營收大幅增長的關鍵
  • 瑞銀認為 Vision Pro 目的在於未來五年佔據 AI 與 MR 市場一席之地

市值變動

  • 美股前十大市值企業在過去一百年中不斷輪替,難以長期稱霸
  • 投資者不該僅持有單一看好的股票,任何企業最終都會有均值回歸現象
  • 適當分散投資風險至 ETF 或基金,是穩健的投資策略

網友交流

  • 小結並呼應本節目精闢見解:股市永存但沒有永遠的王者
  • 不能否認庫克帶領蘋果的成就,但就賈伯斯時期的成就已是不可能再現

觀點整理

  • 美國股市高位盤旋:美國股市在 2 月 29 日時,道瓊工業指數收在 38,949 點,標普 500 指數在 5,069 點,納斯達克指數在 15,947 點,費半在 4,602 點,基本上都在月線上方徘徊。需要留意的是,美股在高位盤旋多久會導致乖離下滑,以及是否會伴隨長期的回檔。
  • 蘋果股價回檔:雖然大多數指數都還在均線多頭排列,但蘋果股價已回歸到年線關卡。 定期定額族的平均成本與目前價位幾乎相同,乖離並未顯著拉高。 蘋果股價回跌的原因包括手機市場飽和、Vision Pro 推出後營收拉抬效果不明顯,以及放棄自動駕駛汽車專案。從個股層面來看,這可能是適合佈建的時機點。
  • 七大科技股走勢分歧:今年以來,七大科技股中,輝達漲幅近 7 成,Meta 股價也創新高。 然而,蘋果和特斯拉股價卻顯著下跌,蘋果跌幅約 2%,特斯拉跌幅高達 2 成。受到賣壓的主要是賣硬體的公司。 蘋果市值已被微軟超越,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名。
  • 蘋果放棄電動車計畫:蘋果正式放棄電動車專案,原因包括策略缺乏一致性、領導層輪替、開發成本高昂、自動駕駛技術棘手,以及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這可能意味著蘋果已意識到電動車市場增量不如預期。
  • 電動車市場飽和:全球汽車市場已呈現飽和現象,2017 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約 9,000 萬輛,而 2023 年預估約 8,900 萬輛。 電動車滲透率在中國較高(約 3 成),歐元區約 2 成,美國則僅有 7%. 電動車市場銷售額年增率正在快速遞減。
  • 特斯拉充電系統優勢:特斯拉的 NACS 充電系統在北美市場佔有領先地位,許多傳統車廠也陸續加入該標準。特斯拉的估值可能不僅僅集中在汽車銷售上,還包括充電站的營運。
  • 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 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比亞迪等品牌以低價策略搶佔市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並未顯著提升,主要原因是售價較高。
  • 蘋果營收來源:蘋果的營收主要來自 iPhone (58%),其次是服務營收 (19%),穿戴裝置佔 10%。手機市場也已飽和。
  • Vision Pro 退貨潮:Vision Pro 因為價格過高(3,499 美元),以及被視為個人電影院而非混合實境裝置,出現退貨潮。目前不應期待 Vision Pro 在短期內有顯著的營收貢獻。
  • 蘋果的研發策略:蘋果的研發經費佔總營收的比例不高(7%),主要聚焦於組裝成熟技術,而非創造技術。蘋果應被視為組裝創意公司,而非跨時代的研發技術公司。
  • 市值輪動:美國股市市值前 10 名的企業不斷輪動,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連續 50 年都保持在前 10 名。長期投資不應只看好單一股票,應分散風險。
  • 均值回歸:表現再好的企業,終究會面臨均值回歸。投資應該分散風險,購買 ETF 或基金。
  • 投資策略:不要執著於單一股票,應適當調動資產配置. 他也提到,美國股市的回報率主要來自於少數表現最好的股票,但這些股票很難預測,所以購買ETF或基金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