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三)台日股市創新高,2024 陸港股成灰犀牛?
摘要整理
市場總覽
- 美國股市出現回檔,道瓊工業指數下跌 0.17%、標普 500 指數下跌 0.6%、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0.92%
- 輝達公司財報預估過高,股價大跌 4.5%
- 投資銀行上調標普 500 年底目標價,高盛上調至 5,200 點,瑞銀上調至 5,400 點
台股追蹤
- 台北股市收在 18,753 點,創歷史新高
- 外資買超幅度未如預期,整體買賣呈現內資為主的局面
- 近期個股表現參差,顯示市場並非全面樂觀
台灣經濟
- 台灣出口年增率與製造業景氣迴圈週期有關,形成 3 - 4 年一次高點
- 台北股市獲利年增率預估為 20% 左右,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 導因於台積電等大型電子股獲利表現
日股追蹤
- 日經 225 指數接近 1989 年泡沫化高點 38,957 點
- 2023 年日本股回購金額達 9.6 兆日圓,為 2022 年的 1.5 倍
- 日本本身的多頭慣性與台股、美股不同,源自日圓貶值與貨幣寬鬆政策
有趣看法
- 日本政府寬鬆政策加劇泡沫化,股價脫離經濟基本面表現
- 經濟呈現衰退跡象,但股市卻有望創新高,值得關注其內涵
陸股追蹤
- 人民銀行降息,上證綜合指數反映,政府積極救市
- 外資撤離中國、亞洲市場,轉往自建供應鏈
- 中國內需不振、通縮壓力加劇、信心缺失為主因
國家隊資金
- 政府大規模購買 ETF、上市股票投放資金
- 但民間投資卻持續下滑,政策效果未彰
信心問題
- 中國家庭儲蓄率居高不墥,影響內需復甦
- 物價持續通縮,心理因素導致「儲蓄多於消費」的惡性循環
- 外資對華投資降至 30 年新低,顯示資金流向內部供應鏈重組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
- 美股在 2 月 20 日出現顯著回檔,輝達股價下跌 4.5%。儘管如此,這不改變美股的多頭結構。
- 高盛和瑞銀等投行陸續調高標普 500 指數的年底目標價。高盛將目標價從 5,000 點調高至 5,200 點,瑞銀則從 5,150 點調高至 5,400 點。
- 輝達的年度收入預估在 2024 年為 600 億美元,2025 年達到 950 億美元,2026 年達到 1,100 億美元,顯示其持續增長。
- 美股每年大概會出現兩次回檔,牛市的回跌和熊市的下殺。
- 目前市場情緒正在慢慢轉變,但還未到全面樂觀。
台灣股市
- 台股創下歷史新高,最高點達 18,756 點。台積電在尾盤有拉抬大盤的表現。
- 外資買超幅度不大,台股主要由內資和主力推動。
- 外資從 2020 年開始針對亞洲市場進行調節,並非只是短期的撤離。
- 台股越來越像內資市場和主力市場。
- 多數投機交易者目前偏空,並未因股市創新高而顯著追高。
- 今年以來,前十大科技股中僅有四大股票收漲,顯示並非全面樂觀。
- 台灣的出口年增率正在從低檔緩步推升,而股價通常領先反應出口表現。
- 週期投資的重點在於看到 3 - 4 年的長線,而非短期的 3 - 4 個月。
- 預估台股今年第一季獲利年增率將成長至接近 2 成 2,全年獲利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 多數個股的投資成功都是在特定時空、環境和背景下產生的。
日本股市
- 日經 225 指數逼近歷史高點 38,957 點。
- 日本企業積極回購股票和發放股息,吸引資金流入。
- 日本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和第三季分別下滑 0.4% 和 3%,技術上已進入衰退。
- 日本的消費也呈現衰退。
- 日本股市的上漲可能並非完全由基本面驅動,而是與央行的貨幣寬鬆政策有關。
- 海外市場針對日元的做空和日本股市的做多是同步進行的。
- 日本 2023 年的名目 GDP 成長率為 5.7%,高於中國的 4.6%,為 46 年來首度超越中國。
陸港股
- 中國人民銀行下調 5 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25 個基點,以提振市場信心。
- 滬指近期反彈,但市場對中國經濟數據仍存疑。
- 中國去年 GDP 成長接近 5%,但 CPI 和 PPI 同步通縮,顯示經濟存在問題。
-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持續下跌,失業率高漲,物價下跌,外資撤離。
- 儘管中國政府持續採取救市政策,但民間投資仍然疲軟。
- 外資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降至 30 年來最低水準。
- 中國股市本益比約為 8.4 倍,相較於台股和美股便宜許多。
- 國家隊有進場購買 ETF 以支持股市。
-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信心問題,通縮情況持續發酵。
- 中國的家庭儲蓄率非常高,顯示民眾不願意消費,加劇通縮。
其他
- 投資人應該著眼於長期的週期性變化,而非短期的市場波動。
- 在面對自己欣賞或覺得優秀的人時,可以學習或模仿,也可以將其視為提供自己所需資源的對象。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