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五)台積電 ADR 暴漲 10%,半導體復甦歸來!
摘要整理
台積電財報分析
- 台積電 TSM 美股上漲近 10%,股價飆至 113 美元
- 第四季 EPS 高達 9.21 元,營收 6,255 億台幣,年增 14.4%,營業利率 11.6%
- 2023 年每天開門仍賺 26.8 億,全年 EPS 32.3元,年減 14.4%
台積電展望
- 預估 2024 年營收成長約兩成,毛利率 52 - 54%,營業利率 40 - 42%
- 主力 AI 訂單將貢獻 8% 營收,未來複合年增長率 50%
- 2024 年 EPS 預估 38 - 39 元,有望超越 2022 年營收高點
供應鏈分析
- 美國半導體復甦進度延後,產能利用率偏低,人力問題仍待解決
- 中國自給率已達 25%,正式超越聯電及格羅芳德
- 台積電主要製程轉移至台南園區,2 奈米則規劃於高雄新廠
半導體週期分析
- 全球半導體 11 月收入 480 億美元,年增 5.3%,台積電帶動美國廠商復甦
- 台積電第四季開始見底,領先全球半導體進入復甦期
- 台積電 3 奈米製程收入已從 6% 升至 15%,高階運算占比 43% 領先手機 38%
股市領先展望
- 台股開盤大漲 303 點,重量能外資回補賣盤
- 台積電開盤 616 元跳空上漲,但仍有獲利了結賣壓
-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續升 4.15%,股市仍上漲顯示經濟向好
財經新聞及數據
- 美國初領失業金人數下滑至 18.7 萬人,為 2022 年 9 月以來新低
- 2023 年外商對台投資 112.5 億美元,16 年來新高
- 汽車銷量下滑單價上漲,房屋供給減少但價格上揚,營收反而成長
觀點整理
台積電 ADR 股價飆漲:在台積電法說會後,台積電 ADR (TSN) 股價飆漲近 10%,股價已達 113 美元。從量價結構來看,下方買盤強勁,上方賣壓不大。雖然台北股市可能有人套在 600 塊以上,但這些賣壓可能已不存在,因為許多人可能已停損或均攤成本已下降。
半導體復甦週期:半導體的復甦期早已歸來,目前市場只是在觀察消費端是否會稍微走疲。獲利通道已打開好幾個季度,市場是在股價上漲後才意識到這點。
股市回調:近期股市回調是正常且健康的。即使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股市仍上漲,顯示市場對經濟狀況的信心。聯準會的降息並非因經濟或財報太差,而是因為通膨達標。
台積電股價與未來展望:台積電股價在昨天收盤為 588 塊,長期來看需要盤整一段時間才能有新共識。台積電去年第四季 EPS 為 9.21 塊,遠優於市場預期。AI 總營收成長幅度接近 5 成至 6 成。2023 年全年 EPS 為 32.30 塊,預估 2024 年成長幅度約兩成起跳。若能超越 2022 年的 EPS,股價很自然會超越 680 塊。
AI 訂單與營收貢獻:AI 訂單是台積電獲利復甦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目前訂單量不大,但已開啟先機。AI 營收貢獻在 2024 年約為 8%,2026 年將達 11%。雖然比例不大,但成長幅度顯著。未來幾年由 AI 驅動的高階運算複合年增長率高達 50%。
資本支出與股東政策:台積電資本支出明顯下調至 281 到 320 億美元。這是好事,因為過去幾年資本支出龐大是因應建廠需求。資本支出下調後,若營收沒有衰退過多,可能會有發放股利的可能性。
全球半導體地緣之爭:全球半導體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各國都在擴建廠區。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二座工廠延遲投產,這可能與美國希望將先進製程移至本土有關。
台積電的客戶與市場:蘋果佔台積電營收約 2 成 4,輝達佔 9%,AMD 佔 11%。目前高階運算營收已連續一年跑贏手機營收,2023 年高階運算佔 43%,手機市場佔 38%。
對美國股市的看法:科技股財報在第四季可能會較第三季稍微收斂,但重點在於對今年的展望。
台積電的競爭力與挑戰:台積電的競爭力來自於其長期經驗的工程師,以及不與客戶競爭的策略。然而,在美國市場,台積電面臨人才招募與文化差異的挑戰。另外,中國的半導體產能正在快速擴張,可能在成熟製程方面取代聯電和格羅方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產商。
投資策略:不傾向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但認為可以從不同投資思維中學習。不要複製別人的人生,而是要了解其投資概念。不要對賭機率不高的事情,要一步一步慢慢來。
閱讀推薦書籍:《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2023全新增修版〕》
巴菲特投資哲學
- 不追逐高風險高報酬的投機行為,例如打賭一桿進洞或俄羅斯輪盤賭
- 追求長期穩健的複合報酬,不為短期獲利冒太大風險
- 在市場恐慌時反而是投資良機,過去許多財富累積來自於熊市期間
價值投資策略
- 重視公司的真實價值,而非僅看股價的涨跌
- 挖掘被市場忽視的優質公司,長期持有並等待其內在價值被認可
- 廣泛蒐集公司資訊,深入瞭解經營實質,避免盲從投機
分享投資經驗
- 透過一年一年的股東信函,分享當年投資策略與市場見解
- 不因短期利空而改變長期投資風格
- 案例式說明投資決策背後的思考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