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五)人均 GDP 贏日韓,台灣人卻好窮?日股陸股兩樣情,亞洲經濟好不好?
摘要整理
美股與台股回調
- 美股納斯達克指數連續五天下跌,為一年多以來最長跌幅,但目前看來屬於高乖離的回調
- 科技指數先前漲幅過大,回調屬於適度利空,道瓊指數小漲 0.03%,收在 37,440 點,標普下跌 0.34%,收在 4,688 點,納指下跌 0.56%,收在 14,510 點
- 台股從去年 10 月中旬以來也累積相當高的乖離,雖然沒有像道瓊創歷史新高,但整體而言表現不俗,昨天小跌 9 點,收在 17549 點
美國就業數據與聯準會
- 美國 12 月 ADP 就業數據為 16.4 萬人,優於過去幾個月,創下 2023 年 8 月以來新高,顯示就業狀況良好
- 薪資增長正在放緩,未導致進一步的通膨,年增率正在收斂,若非農數據同樣強勁,可能影響聯準會降息的必要性
- 市場目前沒有明顯利空因素,需觀察今晚的非農數據是否顯示經濟軟著陸跡象
台灣經濟表現
- 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為 1.34%,未達主計處預估的保 2 目標,但 2024 年預估至少 3% 起跳,中研院預估為 3.02%
- 台股去年漲幅約兩成四,僅次於日股的兩成七,優於亞洲其他市場,如印度股市漲幅 18%,韓國 COSPI 指數漲幅一成四
- 台灣人均 GDP 在 2022 年已超越日本和韓國,2023 年韓國預估超越日本,台灣目前在亞洲大型經濟體中排名第一
台灣出口與投資結構
- 台灣出口對中國的比重已從接近 3 成 3 下滑至 1 成 1,台商對中國投資正在快速遞減,兩年間減少了三分之二
- 對歐洲、日本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投資佔比則從 66% 快速攀升至 88%,顯示台商投資方向的轉變
- 台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廠區投資規模,顯示台灣企業的海外擴張
台灣內需與消費
- 去年台灣經濟主要靠民間消費支撐,第三季度實質成長高達 9.23%,預估第四季將持續保持在 8% 到 9%
- 國人於餐飲業、休閒娛樂業及國內旅遊的消費活絡,加上 2022 年疫情解封的低基期效應,推升消費成長
- 2023 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主要由內需消費帶動,與過往高度依賴出口的情況不同
台灣薪資與貧富差距
- 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在扣除通膨後,與 2021 年相比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雖然名目薪資有所增加,但通膨抵銷了漲幅
- 工業體系的薪資增長幅度高於服務業,ICT 產業產值遠大於服務業,導致薪資成長也高於服務業
- 台灣基本薪資約為韓國和日本的一半,但人均 GDP 卻超越日韓,顯示台灣底層人民的經濟壓力較大
台灣財富分配不均
- 台灣的財富集中在少數富豪階層,大部分資金並未流入基本薪資或平均薪資中位數
- 台灣基本薪資佔人均 GDP 的比值僅為 2 成 8,遠低於韓國的 6 成 1 和日本的 4 成 4,顯示中產階級對 GDP 的貢獻相對較低
- 房價和股價上漲並非由一般民眾推動,而是由少數族群推高,反映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
日股分析
- 日經 225 指數尚未突破歷史高點 38,915 點,但市場普遍看好其未來表現,多家機構上調預測值,如日經證券上調至 39,000 點,大和證券上調至 39,600 點
- 東京證交所要求企業加強公司治理,增加股利發放和庫藏股回購,以吸引外資
- 日本企業轉嫁成本,搭配日圓貶值,使得日本商品在海外具備高性價比,出口競爭力增強
日本經濟現況
- 日本企業分紅連續三年創新高,但仍有一半企業的股價淨值比低於 1,顯示股價仍有上漲空間
- 日本已擺脫通縮,通膨保持在 1% 以上,勞動參與率也回到 1999 年以來新高
- 日圓貶值雖提升出口競爭力,但也導致進口成本上升,對經濟造成一定傷害,人均 GDP 排名也正在下滑,2023 年 GDP 總值被德國超越,降至第四名
觀點整理
美國股市
納斯達克指數連續五天下跌,為一年多以來最長跌幅。這可能只是高乖離的回調,因為科技指數在 11 月份的漲幅已達 10% 到 15% 以上。目前市場上還找不到明顯的利空,因為 12 月份的 ADP 就業數據表現不錯,達到 16.4 萬人,創下 2023 年 8 月以來的新高。薪資增長雖然放緩,但顯示美國就業狀況良好。如果非農數據也顯示強勁勢頭,可能不會促使聯準會急於降息。股市出現健康回調是必要的,如果持續上漲,道瓊指數可能很快就會達到 5 萬點。
台北股市
台北股市從去年 10 月中旬以來乖離也拉得相當高,呈現驚驚漲。雖然不像道瓊指數創下歷史新高,但隨著台股獲利年增率向好,預計將使本益比顯著下拉。台北股市去年的漲幅約為兩成四,在亞洲市場中僅次於日股的日經 225 指數。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量能開始縮減。如果以全球經濟尤其在亞洲市場的概況來看,台北股市的表現算是不錯。
台灣經濟
- 2023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 1.34%,未達預期。但預計 2024 年的經濟成長率至少為 3% 起跳。
- 2023 年台灣的 GDP 主要由民間消費支撐,實質成長高達 9.23%。
- 出口結構上,對中國的出口比重從 2021 年的接近三分之一,下滑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台商對歐洲、日本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投資佔比則從 66% 上升到 88%。
- 台灣的製造業庫存高峰已過,預計 2024 年將進入復甦週期。
- 台灣 250 家企業的年度獲利在 2023 年年減 2 成 5,但 2024 年預估獲利年增率約 2 成 1 起跳
- 台灣的出口訂單海外生產,對中國的比例也快速下滑,從 2011 年的接近 60% 降至約 25%。
- 由於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訂單更容易從台灣發酵,台灣經濟某種程度受益於此。
- 整體而言,台灣今年的經濟表現不錯,預計各項產品的復甦週期將回到正成長。
台灣薪資與財富分配
- 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從 2021 年以來幾乎都在年減,意即通膨吃掉了薪資上漲的幅度。
- 工業體系的薪資增長幅度相對較高,而服務業的薪資增長幅度較低。
- 台灣的基本薪資僅為韓國和日本的一半,但人均 GDP 卻超越了日韓。
- 台灣的財富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大部分資金並未流向基本薪資或平均薪資中位數。
- 台灣基本工資佔人均 GDP 的比值僅為 2.8,遠低於韓國的 6.1 和日本的 4.4,顯示中產階級和貧困階級對於 GDP 的貢獻相對較低。
- 台灣的有錢人很有錢,這是造成房價和股價持續上漲的原因。
日經指數
- 日經指數的走勢相對堅挺,市場普遍看好其持續上漲的空間。
- 日經指數目前尚未突破歷史高點 38915 點。
- 東京證交所強化公司治理,要求公司加大股利發放和庫藏股回購,以吸引外資。
- 日本企業不得不轉嫁成本,商品價格上漲,加上日元貶值,使日本商品在海外的性價比很高。
- 日本上市企業的分紅已連續三年創新高,但仍有一半的企業股價淨值比不到 1,股價有上漲空間。
- 日本已擺脫通縮,通膨率保持在 1% 以上。
- 日本的勞動參與率回到了 1999 年以來的新高。
- 日元貶值幅度接近三成,使得日本進口成本上升,內部反彈聲量大,可能促使日本央行停止貨幣寬鬆。
- 日本的人均 GDP 和總 GDP 排名正在下滑。
- 日本製造業的實質薪資正在反复,且內部通膨高漲。
- 日經指數的上漲可能是日元貶值所造成的,但外資看好也是事實。
其他
- 要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不能單純由總體數據判斷,而是要從一些小數據來看大趨勢。
- 要搞清楚實際的狀況與資本市場的繁榮,必須理解這是財富分配的問題,而非數據造假
閱讀推薦書籍:《貨幣縮水》
- 推薦書籍:《貨幣縮水》
- 作者: 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生於1867年,卒於1947年。
- 核心概念: 這本書主要探討利率與貨幣之間的關係。費雪方程式(MV=PY)是理解此書的基礎。
- M 代表貨幣供給量(Money Supply)
- V 代表貨幣流通速度
- P 代表資產價格
- Y 代表實質 GDP
- 方程式意義: 貨幣供給量乘以流通速度等於資產價格乘以實質GDP。
- 重點解析:
-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不僅取決於貨幣供給量,還取決於貨幣的流通速度。即使大量撒錢,如果市場缺乏交易意願,經濟依然可能通縮。
- 縮水貨幣 不單指紙幣的升貶值,更衡量市場信心。
- 本書探討了貨幣與流通性的關係,以及價格與GDP的關聯。
- 學術地位: 本書被認為是學術經典,為1960年代興起的貨幣學派奠定了基礎。
- 本書適用對象:
- 對經濟學有興趣的投資者
- 想要了解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市場的讀者
- 對費雪方程式有興趣的人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