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7(六)人均 GDP 超車,薪資卻遠輸日韓?台灣最好職業:股東與房東
觀點整理
- 台灣經濟在半導體產業的帶動下顯著成長。台灣的人均 GDP 已經超越日韓。
- 南韓媒體擔憂在先進製程關鍵技術上被台積電超越,並認為在 AI 時代,三星可能被邊緣化。
- 南韓的財閥體制被認為只在乎家族利益,使一般百姓難以翻身,而台灣企業家則具有強大的創造力與對家鄉的愛。
- 儘管台灣人均 GDP 超過日韓,但台灣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舒適度是否真的超越日韓,值得探討。
- 南韓科技巨頭工會的長期勞資談判,為韓國勞工爭取到更高的基本工資。
- 韓國的平均月薪約為新台幣 81,300 元,而台灣同級的平均月薪只有新台幣 57,728 元,南韓的月薪比台灣高出近五成。
- 南韓和日本的薪資中位數佔人均 GDP 的比值接近九成七、九成八,而台灣僅有五成九,甚至不到六成。
- 台灣的人均 GDP 在 2024 年第一季達到 34,430 美元,超越韓國的 34,160 美元和日本的 33,140 美元。
- 台灣的超額儲蓄在 2024 年達到新高,為 3.7 兆新台幣。
- 台灣人均財富高達 27.3 萬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
- 台灣的總資產中位數是 894 萬,其中兩到三成是房地產。
- 2023 年台灣房價總價中位數為 1,370 萬,較 2021 年至 2022 年的 1,100 萬有明顯漲幅。
- 台灣的股價和房價主要由買得起的資產階級決定,而非人均薪資。
- 2023 年台灣百貨業績顯著提升,台北市的營業額從過去的 1,200 億左右增加到 1,800 億。
- 台灣的高端消費市場活躍,但入境旅客人數仍低於疫情前水平。
- 台灣人均 GDP 雖高,但最低工資和薪資中位數卻遠低於歐系國家。
- 台灣的最低時薪約 43 港元,遠低於日韓的 57 和 59 港元,以及盧森堡的 112 港元。
- 台灣的基本工資雖然持續調升,但仍遠遠落後於日韓。
- 台灣的基本薪資佔人均 GDP 的比值僅為 2 成 8,而韓國為 6 成,日本為 4 成 4。
- 台灣的薪資中位數約為新台幣 4 萬 7 千元,而日韓則高達 9 萬和 9 萬 1。
- 台灣政府的收稅能力較低,對民間經濟活動的掌控能力也較日韓低。
- 台灣的實質經常性薪資已連續三年處於負值。
- 通膨導致台灣民眾的購買力減弱,平均薪資能購買的珍珠奶茶數量減少。
- 台灣的平均房價在各新興市場中偏高,房價所得比高達 22.1 倍,僅次於香港。
- 台北的房價所得比高達 28.7 倍。
- 全台灣的房貸負擔率高達 4 成 4,多數人已無法負擔房價。
- 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過去 10 年中未見明顯改善,與日韓的進步形成對比。
- 台灣的超額利潤、GDP 與人均薪資顯著脫鉤,與服務業和工業的 GDP 佔比有關。
- 台灣的服務業佔 GDP 的比例持續下滑,而主要產值由科技業貢獻。
- 台灣的出口商品集中在電子零組件,而韓國則較為分散。
- 台灣的服務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六成,但科技業就業人口不到百萬。
- 韓國的現代汽車在 2024 年達成史上最大幅度的加薪協議,並發放基本月薪的 500% 一次性績效獎金。
- 日本企業平均加薪幅度高達 5.1%,為 1991 年以來新高。
- 台灣企業缺乏勞資談判,薪資上漲多因缺工造成。
- 台灣企業文化強調效率、快速、SOP 和無條件服從,與美式和日式文化不同。
- 台積電作為代工廠,以客為尊,隨時 on call,與品牌廠的企業文化不同。
- 台積電的企業文化在美國員工的評價中相對較低。
- 台灣的科技廠商多以代工為主,缺乏創新和終端客戶的辨別能力,可能承擔較高的庫存風險。
- 台灣科技業雖然創造了高 GDP,但僅有少數人受益,導致階級落差擴大。
- 台灣整體而言是富裕的,但個體而言卻可能是貧窮的,薪資低落不僅是分配問題,也是國際低勞動成本競爭下的選擇。
- 當勞工薪資調升後,資產價格和物價上漲又會導致購買力減弱。
- 不要當員工,要選擇當股東或房東,因為勞動力增長遠遠趕不上資本增長。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