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六)股房創史高,台灣憂鬱症人口,卻高達 300 萬人?
觀點整理
- 台灣的資產價格近年來水漲船高,股價、房價幾乎每隔幾年就創新高,平均財富也呈現攀升趨勢。然而,年輕人口的憂鬱症人數及輕生人數也快速增加。究竟是經濟轉好導致更多心理問題,還是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惡化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台灣有 9.6% 的人口有憂鬱症狀,約 250 萬人,其中重度憂鬱者佔 5.2%,約 150 萬人。憂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包含心情鬱悶、快樂不起來、興趣減少、失眠、無價值感、無法專注、反覆想到死亡等。
- 因精神疾患就醫人數從 2017 年的 261 萬人,到 2020 年已接近 300 萬人。目前台灣 每 8 個人就有 1 人患有精神疾病,且每年以 3.5% 的速度成長。
- 正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近年來快速增加,目前已達 150 萬人,相較 10 年前翻了一倍。憂鬱症不僅是社會問題,也造成巨大的經濟成本損失,一年高達 400 億元。其中,藥物、醫療等直接成本約 89 億元,而因憂鬱症導致無法工作造成的生產力損失則高達 300 億以上。
- 憂鬱症造成的輕生人口也在顯著提升。2022 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 3787 人,比前一年增加 202 人,增幅 15.6%。15 歲到 24 歲的自殺死亡率快速攀高,每 10 萬人口中有 10.7 人自殺,比 2021 年增加 12.3%。
- 自殺族群主要集中在 15 到 24 歲以及 25 到 44 歲的人口。在 15 到 24 歲及 25 到 44 歲的死因中,自殺是第二大死因. 台灣的自殺人口數自 2000 年後快速上升。
- 自殺是多重原因造成的,但 97% 的自殺死亡者生前符合精神疾病診斷,其中 87% 達到憂鬱症標準。憂鬱症的成因可能來自心理或社會壓力、內分泌、甚至遺傳。
- 經濟環境與自殺率之間存在關聯。經濟困境會增加人們的壓力和焦慮,進而提高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貧富差距越懸殊的社會,人們患有精神疾病的機率越高。家庭所得低於底層 20% 的民眾,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遠高於收入前 20% 的人。
- 所得不均與貧富階級的對立是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兩大原因。在高度收入不平等的國家,勞工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較高. 貧窮雖然會導致憂鬱症,但相對越來越貧窮,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才會飆升。
- 台灣的社會福祉與經濟環境雖提升,但憂鬱症人口數卻不斷增加,原因在於貧富差距擴大。台灣人均資產在全球名列前茅,但在實質薪資方面,卻因通膨而導致購買力下降。
- 台灣的痛苦指數(失業率 + 通貨膨脹率)仍高於 2020 年以前的水準,且維持在 6% 到 7% 的高點。房價也大幅上漲,許多地區的房價所得比都明顯偏高。
- 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相對剝奪感,是造成憂鬱症和自殺率上升的原因之一。社會比較是人的本能,當人們以富人的生活方式作為參照物時,即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仍會感到不滿。
- 台灣高資產客群的財富規模每年以 18% 的速度成長,遠超過一般薪資及房價成長幅度。大量的財富集中在資產階級及科技產業身上。台灣的基本薪資相較於日韓仍低。
- 台灣餐飲業營業額和百貨公司業績在 2023 年皆創下新高,顯示部分族群消費能力強勁。
- 在經濟地位與憂鬱症的關係中,相對剝奪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當人們發現同階級的人比自己更容易獲取財富時,會產生嫉妒感,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 面對貧富差距惡化的社會,可以嘗試 換個角度思考,並學習投資知識,讓自己更有錢。若身邊有朋友出現憂鬱症狀,要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此外,規律運動、建立支持系統、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提前避免憂鬱症的環境因子,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