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0(六)2024 缺工又低薪,台灣經濟兩樣情?
觀點整理
台灣經濟與就業市場現況:
- 近期台灣剛結束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許多選民對台灣的經濟狀況及薪資成長幅度感到不滿。
- 然而,從數據來看,疫情後台灣經濟表現亮眼,股市、房市、資產價格大漲,失業率創近年新低,甚至出現全台大缺工的情況。
- 儘管如此,許多人並未感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服務業薪資漲幅有限,實質購買力持續減弱。
- 主計處數據顯示,2023 年 11 月失業率為 3.30%,創下 23 年同月最低紀錄,且青年失業率也顯著下降.
- 勞動市場職缺數在 2023 年 8 月底達到 23.7 萬份,職缺率為 2.81%,內需服務業職缺數創下歷史新高. 住宿餐飲業職缺率達 4.3%,為 25 年來最高。
- 求職者平均可獲得的工作機會數從 2020 年的 1.29 份,到 2022 年已達 2 份,顯示就業市場需求強勁。
- 餐飲業和基層服務業幾乎無法僱用到人,這與就業變革及疫情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有關。
缺工現象的四大原因:
- 疫情影響: 全球因疫情出現大量死亡人口,以及因長新冠被迫離開職場的民眾,直接影響勞動參與率。美國有 680 萬人死於疫情,台灣有 17,668 人。美國至今仍有 300 萬人因長新冠而無法工作。
- 全球退休潮: 2020 年海量貨幣寬鬆後,美國和台灣出現史上最大規模的退休潮。美國有超過 300 萬人提前退休,台灣 2022 年勞工退休人口達 10.4 萬人,創 15 年新高。
- 社會觀念改變: 美國有 720 萬名 25 至 54 歲的男性不工作也不找工作,仰賴他人維生。台灣稱這些人為「巨嬰」或「尼特族」,約有 10 萬人。台灣在 64 個受評國家中,不在學也不在職的青年比率排名第 51。
- 服務業需求增加: 民間消費顯著拉抬台灣經濟,2023 年民間消費對經濟成長率貢獻達 3.82%。科技業因半導體帶貨潮而累積大量超額儲蓄,成為消費主力。2023 年 1 月至 11 月,綜合商品零售銷售額達 1 兆 4,000 億,年增 10%。
薪資與購買力:
- 政府雖調漲基本工資,但多數人並未領取基本工資,因此感受不大。
- 台灣人均 GDP 已超過韓國和日本,但基本薪資仍處於相對低位。
- 餐飲業薪資雖有提升,但仍屬低位,且實質薪資因通膨而下降。
- 名目經常性薪資雖創新高,但實質薪資卻連續三年下滑。
- 科技業薪資顯著上漲,但服務業薪資停滯,造成薪資脫鉤。
- 批發零售業的平均年薪僅 48.1 萬,且 2022 年年薪甚至遞減 0.35%。
服務業缺工與外送員現象:
- 服務業從業人數並未因缺工而增加,反而減少。
- 大量服務業員工轉為外送員,2019 年至 2022 年外送員人數從 4.5 萬人增加到 14.5 萬人。
- 年輕人偏好自由支配時間的工作,或選擇更高薪資但高風險的產業。
犯罪與黑幫問題:
- 成年與少年犯罪人口均增加,少年犯罪人口並未因少子化而減少。
- 投資詐騙案件數和金額均顯著增加。
- 妨礙秩序罪的不起訴率高達 65%,顯示犯罪行為的成本降低。
- 台北市的幫派組合眾多,竹聯幫就有 44 個分支。
- 黑幫經營多種產業,包括娛樂、賭博、餐飲等,並從事暴力討債、圍標工程等犯罪活動。
對年輕人的建議:
- 選擇科技業,或從事與科技業相關的服務業,以獲取較高薪資和溢出效應。
- 可考慮購買科技股或 ETF,或在科技業聚集區創業。
- 在服務業中,選擇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如格鬥教練或金融從業人員。
- 透過投資和擴大本業收入,朝向資產階級邁進。
社會階級與未來展望:
- 中產階級人口比例在美國、日本和台灣均下降。
- 未來社會可能呈現兩極化,一方是資產階級,另一方是社會邊緣人士。
- 政府應在資本主義架構下,為社會創造穩定性,並同時提升薪資和購買力。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