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8(六)台灣央行再不升息,2024 房價大噴發?
觀點整理
台灣央行升息與否的兩難:
- 雖然全球多數已開發經濟體已停止升息,但台灣的實質薪資仍為負值,且房價持續上漲,因此央行可能不僅不該停止升息,反而有緊急升息的壓力。
- 台灣的通膨僵固性較高,要達到 2% 的目標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 各國央行通常在利率或薪資漲幅超越通膨時才會考慮停止升息。
- 目前台灣的薪資漲幅(今年一、二季度為 1.5%)遠低於核心通膨(2.44%),顯示購買力正在減弱。
- 相較之下,美國、歐元區和英國的實質薪資都已轉正。
台灣通膨與房價問題:
- 台灣的低通膨並不代表高購買力,因為許多高通膨國家的工資漲幅也較高,長期而言購買力反而會增加。
- 台灣的房價不僅跑贏薪資,也跑贏物價。
- 國泰房價指數(預售屋)和信義房價指數(中古屋)都持續創下新高。
- 內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台灣的房價所得比已達 9.82 倍,台北市更高達 15.5 倍,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標準。
- 央行過去的信用管制並未有效抑制房價上漲,而央行總裁認為利率僅是影響房價的因素之一,並非單靠利率工具就能解決。
- 美國因為多數房貸為固定利率,升息對既有房貸戶影響較小,但台灣多為浮動利率,升息將影響所有房貸戶。
囤房稅 2.0 的影響:
- 囤房稅 2.0 可能會導致租金上漲,因為稅率增加的成本可能會轉嫁給租客。
- 台灣的房屋稅基較低,即使稅率上調,對囤房族的影響也不大,難以達到打炒房的效果。
- 台灣的房價指數在過去十年翻了近 2.5 倍,但房租漲幅僅 12%,兩者之間存在顯著落差。
央行的角色與困境:
- 台灣央行長期以來提供國庫穩定的收入來源,被稱為國庫的金雞母。
- 央行透過持有外匯存底賺取利差,並將部分盈餘繳交國庫。
- 為了維持利差,央行可能傾向將利率維持在相對低的水位,但這也導致了高通膨和高房價。
- 央行若持續維持低利率,勞動力的價值將相對於資本越來越廉價。
對未來經濟的看法:
- 即使央行升息,也不一定能使房價下跌,但能讓民眾的購買力提升。
- 台灣的景氣可能在今年第四季開始復甦,但若薪資漲幅仍追不上房價,情況依舊嚴峻。
- 少子化雖然會影響人口,但因家庭組成改變,戶數仍持續成長,小坪數房屋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
- 從通膨、房價和囤房稅 2.0 可能導致的租金通膨來看,台灣央行有立即升息的壓力,但央行可能也有其考量。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