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一)第 249 集、關稅倒數,川普大獲全勝?

2025-07-07(一)第 249 集、關稅倒數,川普大獲全勝?

觀點整理

美國經濟與股市表現

  1. 川普政策成效

    • 川普執政六個月以來,在多項議題上取得顯著成效,包括「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關稅戰促使各國妥協,以及內政上推動非法移民驅逐潮。
    • 這些政策有效提振美國經濟,特別是在就業市場和本地工資水準的提升。例如,6 月份非農就業數據達 14.7 萬人,遠超市場預期,全職工作人數增加,兼職(多為非法移民)人數下降。
    • 最高法院裁定聯邦法官對川普行政命令的全國禁制令違法,意味著川普的政策(如外籍學生簽證、政府支出、醫療保險及移民政策)將持續強硬執行,推動經濟改革。
  2. 美國股市持續創高

    • 美國股市長期呈現「三代牛」慣性,幾乎每年創歷史新高。2024 年標普 500 指數創下 57 次歷史新高,2025 年至今也連續五次創高。
    • 然而,本輪上漲中僅 22 家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創歷史新高,遠低於 2024 年的 67 支、2020 年的 54 支及 2013 年的 97 支,顯示漲勢集中於科技股,尤其是「7 巨頭」(平均漲幅達 140%),而其他板塊如資訊服務與科技板塊漲幅約 100%,標普 500 整體漲幅為 60%。
    • 市場情緒偏樂觀,6 月份多數資產(如 SPY、長債 TLT、大宗資產 BCOM、高收益債 HYG)全數收漲,顯示流動性預期發酵,資金流入美股僅次於 2024 年水準。
  3. 關稅戰與通膨影響

    • 關稅戰尚未引發顯著衰退或停滯性通膨風險,最新 PMI 數據(標普 PMI 及 ISM PMI)高於預期,服務業 PMI 表現強勁,耐久財訂單增長 16%,遠超預估的 8.3%,主要受川普為波音爭取訂單的推動。
    • 通膨壓力有所緩解,例如日本出口到美國的車價在 5 月份下滑 15%,因供應商為避免關稅影響而提前降價,顯示部分關稅成本由供應商吸收,而非完全轉嫁消費者。
    • 關稅政策為美國政府帶來收入,為未來減稅鋪路,同時提升美國出口商競爭力(如越南對美國採取零關稅)。
  4. 市場風險與建議

    • 當前市場過度樂觀,追高風險高,可能面臨均值回調或庫存回調,類似台積電過去在 600 元或 1000 元以上長期套牢的經驗。
    • 主持人建議投資人避免過度追高,等待市場情緒冷卻(如對川普政策信心下降時)再進場,以降低被套牢風險。
    • 預期短期內可能出現修正,但不認為會演變為長期景氣衰退,因經濟基本面穩健。

台灣市場觀點

  1. 台股表現與科技股主導

    • 台股指數表現高度依賴科技股,特別是台積電。若未持有台積電,投資人可能跑輸大盤,類似美國市場未持有「7 巨頭」的狀況。
    • 「大而美法案」為在美設廠的半導體產業提供 35% 投資稅收抵免,時間線限定 2026 年前,台積電需加速設廠以符合政策要求,否則可能錯過稅收優惠。
  2. 關稅對台灣產業的影響

    • 關稅戰對台灣中小型企業及傳統產業(如手工具、水五金)衝擊較大,這些產業產值雖不高,但養活南部數十萬人,且對美出口占比高達 50%,一旦加徵關稅,可能導致產業嚴重衰退。
    • 資通信產品為台灣出口主力,即便傳統產業受高關稅影響,指數整體影響有限,因科技股主導台股表現。
    • 台美關稅談判將是焦點,特別是半導體關稅問題,投資人應密切關注談 judged 結果。
  3. 汽車市場與消費者建議

    • 台灣進口車價格未因台幣升值而下降,代理商吸收匯差利潤。2025 年上半年各大車廠銷售普遍衰退,如和泰車衰退 7%、中華車衰退 20%、特斯拉衰退 56%,主因消費者預期關稅或貨物稅調降,推遲購車至下半年。
    • 主持人建議消費者提前看車並下單,以避免下半年關稅談判後購車潮導致交車延遲,確保能以較低價格(若車廠調降)更快取得進口車。

總體市場與投資建議

  1. 市場慣性與短期風險

    • 納斯達克在 7 月份歷史表現多為上漲(2009 年以來僅 2024 年因日圓套利平倉股災收跌),但市場慣性不代表必然收漲,短期內關稅時間線接近,可能引發情緒波動。
    • 市場反彈常伴隨「hated rally」(討厭的反彈),如 2020 年新冠疫情後及 2022 年升息後的反彈,顯示市場對利空過度悲觀後往往快速反彈,投資人需警惕追高風險。
  2. 投資策略

    • 主持人強調當前市場情緒過熱,追高可能導致成本攤高並被套牢,建議等待市場回調或對川普政策信心下降時再進場。
    • 投資科技型 ETF 或跟隨大盤可獲較佳績效,但需注意集中風險,特別是科技股主導的美股與台股表現。
    • 對於台灣消費者,建議提前規劃進口車購買,以把握關稅談判後的潛在降價機會,並避免交車延遲。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