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一)第 245 集、台灣 PMI 領先全球,外資為何不回補?

2025-06-09(一)第 245 集、台灣 PMI 領先全球,外資為何不回補?

觀點整理

美國製造業與服務業 PMI 觀點

  • 製造業 PMI 分歧:美國製造業 PMI 呈現脫鉤現象,標普 PMI 達 52%以上,顯示製造業擴張;但 ISM 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僅 48.5%,創三個月低點,反映大型企業投資步調放緩。
  • 進口量影響:2025 年 4 月進口量因 3 月提前囤貨及對等關稅實施而大幅減少,導致 ISM 指數下滑,預估 5 月至 7 月 PMI 可能回升至上行區間。
  • 庫存循環:ISM 製造業指數低於 50 時,通常為庫存調整點,過去如 2020 年、2018-2019 年美中貿易戰、2015-2016 年上證股災、2011-2012 年歐債危機及 2008 年金融海嘯皆如此。本輪庫存循環為史上最弱,但股價已創高,顯示市場可能過熱。
  • 服務業主導:美國經濟 70% 由消費驅動,服務業 PMI 自 2023 年起已重回 50 以上擴張軌道,對股市影響大於製造業 PMI。
  • 投資建議:美國股市短期受關稅影響,但長期仍處擴張格局,投資人應關注服務業 PMI 而非僅依賴 ISM 製造業指數。

日韓製造業 PMI 表現

  • 日本:製造業 PMI 僅 49,未達 50 的榮枯線,受央行緊縮政策影響,2023 年起景氣拉抬不顯著。
  • 韓國:PMI 約 47,受去年戒嚴令及緊縮政策影響,出口表現不佳,5 月衰退 1.3%,AI 產業轉型未完全成功,汽車及電子零組件出口拖累經濟。

台灣製造業 PMI 與台股表現

  • PMI 強勁:台灣 5 月製造業 PMI 達 51,連續數月維持 50 以上擴張格局,優於美國、日本及韓國。
  • 庫存循環:台股與 PMI 高度相關,過去每 3 至 4 年迎來一波庫存循環(如 2020 年疫情、2018-2019 年美中貿易戰等)。目前牛市已近三周年,PMI 高於 50 時間較長,顯示擴張週期可能接近尾聲。
  • 外資動態:央行對外資進入台股持謹慎態度,導致台幣升值空間受限,場外交易量急縮,避險成本從 3% 飆升至 10%,對壽險業形成壓力,台股回補力度相對歐洲及新興市場偏弱。
  • 景氣對策信號:台灣景氣對策信號燈連續一年呈黃紅燈,5 月因股價反彈及關稅戰陰霾淡化,預估景氣指數將好轉,但長期擴張時間過長,短期乖離過高,市場可能面臨回調風險。

全球市場與地緣政治風險

  • 新興市場:彭博社統計的 8 個新興市場貨幣指數創 2018 年來高點,巴西、墨西哥披索及南非幣等貨幣因利差與匯差吸引套利資金,表現強勁。
  • 地緣政治風險:地緣政治風險指數創 2022 年俄烏戰爭以來新高,短期內可能引發避險情緒,影響資產價格。
  • 貿易不確定性: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自 4 月高點回落至 3 月初水準,避險情緒降低,但若美國政策(如川普新政)釋放利空,可能引發新一波回調。

投資建議與總結

  • 長期風險:全球製造業 PMI 顯示擴張時間過長,特別是台灣 PMI 高於 50 過久,可能面臨均值回歸風險。
  • 短期挑戰:台股短期乖離過高,缺乏顯著回調,投資人應謹慎追高,建議預留現金以應對潛在利空。
  • 台股展望:2025 年下半年台股表現取決於內資買盤能否進一步推升,需密切觀察外資動態及央行政策。
  • 投資策略:定期定額投資人可忽略短期波動,但周期投資人應注意景氣擴張瓶頸,靜待回調後的買入機會。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