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一)第 240 集、台灣能躲過關稅戰嗎?
觀點整理
整體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落差
市場關注與實體衝擊的差異:
- 市場焦點集中於電子零組件、資通訊產品,因其與台股「電子五哥」(台積電等大型科技股)及半導體、AI 行情高度相關。
- 實體經濟中,傳統產業(如機械、鋼鋁製品、石化、建材)及隱形冠軍(如手工具、水五金)受關稅影響更大,但市場關注度較低。
- 台股可能因大型電子股具備產能轉移能力,短期內波動有限,但實體民間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及農業)衝擊較大,體感溫度高於股價反映。
短期與長期效應的矛盾:
- 短期(90 天內):因關稅豁免期,企業搶在 4、5、6 月瘋狂出貨,帶動出口額創歷史新高(3 月進口額達 426 億美元,外銷訂單達 530 億美元)。預估第二季出口表現將極為亮麗。
- 長期(90 天後):關稅正式實施後,部分產業(如水五金、農產品)因無法轉移產能,面臨削價競爭或市場萎縮,衝擊顯著。
對台灣主要產業的影響
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業:
- 優勢:電子五哥(台積電、聯發科等)及 AI 伺服器廠具備產能轉移能力,早已在墨西哥設廠。未來可透過擴大墨西哥產能或集中東南亞產能至墨西哥,規避美國關稅(預估稅率 32%)。
- 影響:短期內因備貨需求,訂單滿載;長期看,關稅衝擊可控,台股相關權值股波動有限。
- 挑戰:中小型電子廠(如桃園的 PCB 廠、伺服器廠)因規模限制,難以移廠,影響人數高達 4.6 萬人。
傳統產業(機械、鋼鋁、石化、建材):
- 現況:這些產業對美出口金額龐大(機械、鋼鋁約占總出口 20% 至 30%,石化、建材約 14% 至 15%),但因成本考量,未必選擇赴美設廠。
- 成本分析:在台灣生產成本約 100 億美元,若赴美設廠成本翻倍至 200 億美元,即使面臨 32% 關稅,留在台灣仍可能更划算。
- 隱形冠軍的困境:手工具、水五金、螺絲扣件等傳統產業對美出口占比高(水五金達 50%,金額 25 億美元),但缺乏移廠能力,影響中南部地區(如彰化、台南、高雄)就業人數達 1.2 萬至 2.4 萬人。
汽車產業:
- 汽車零組件:
- 台灣汽車零組件對美出口占比高(50.6%,金額 1156 億美元,遠超日本的 120 億美元),但多採用 FOB 離岸價,成本由美國零售商承擔,關稅衝擊有限。
- 隨著美國新車價格上漲,舊車維修需求增加,台灣汽車零組件(尤其 AM 市場)需求可能不減反增,市占率約 40%,業績有望持續成長。
- 汽車品牌:
- 台灣幾乎無實體汽車品牌輸美,關稅對品牌商影響小。
- 若台灣調降進口車關稅(目前稅率 17.5% 至 54%),進口車價格可能下降,但降幅有限(預估僅 10% 至 20%),因代理商可能聯合維持高價,類似紐西蘭牛奶零關稅後價格未顯著下降的案例。
- 國產車(稅率約 31%)可能因進口車價格競爭受壓,特別是本土組裝廠(如掛牌豐田的國產車)。
- 汽車零組件:
農產品:
- 衝擊最大的領域:台灣農產品面臨美國農產品進口關稅調降的壓力,可能引發削價競爭,影響本土農民。
- 具體影響:
- 稻米:過去採配額進口,未來可能完全取消,對本地稻農衝擊大。
- 豬肉、家禽:進口稅率(12% 至 20%)若大幅調降,將衝擊本土畜牧業。
- 大豆:美國要求取消基改與非基改大豆的差別稅則,並開放基改大豆進入校園午餐市場。
- 水果:桃李、蘋果、葡萄(稅率 20%)若調降,美國富士蘋果、加州葡萄將更具競爭力。
- 雞翅:美國雞翅市占率高(曾達 60%),若取消進口配額,台灣雞翅價格可能下降,對消費者有利,但對本土家禽業不利。
- 牛內臟:台灣目前管制美國牛內臟進口,若開放,將是談判籌碼,利於美國共和黨州的牛肉產業。
- 出口衝擊:台灣冷凍無骨魚(90% 出口美國)可能因美國關稅受創。
- 應對策略:農民可能需仰賴政府補貼以緩解壓力。
台灣的談判籌碼與策略
談判優勢:
- 電子業具備產能轉移能力,可作為談判籌碼,爭取更低的關稅稅率或豁免。
- 開放美國農產品(如牛內臟、雞翅)進口,可能換取美國對台灣傳統產業或農產品的關稅減免。
挑戰:
- 傳統產業(水五金、螺絲扣件)及農產品因缺乏移廠能力,高度依賴政府談判結果。
- 美國可能要求台灣全面開放基改農產品及校園午餐市場,衝擊本土農業。
政府角色:
- 財政部與國稅局的稅率調整態度將影響汽車及進口商品價格。
- 政府需平衡進口關稅調降與本土產業保護,可能透過補貼支持農民及中小企業。
對台股與投資者的啟示
台股短期表現:
- 因關稅豁免期帶動出口熱潮,台股第二季表現可期,特別是電子五哥及 AI 相關概念股。
- 傳統產業股(如機械、水五金)短期受益於搶單效應,但長期面臨壓力。
長期風險:
- 傳統產業及農產品相關企業因無法規避關稅,獲利可能受壓,投資者需謹慎評估。
- 台股整體波動可能低於實體經濟衝擊,因權值股具備應對能力,但中小型傳產股風險較高。
投資建議:
- 關注電子業及汽車零組件龍頭股,具備產能轉移及市場需求支撐,長期成長性佳。
- 謹慎看待水五金、螺絲扣件及農業相關股票,需觀察政府談判進展及補貼政策。
- 汽車品牌及進口車代理商股需留意關稅調整後的價格競爭動態。
總結
主持人認為,台美關稅戰對台灣的影響是「雙面刃」,短期內出口熱潮將推升經濟與台股表現,但長期看,傳統產業與農產品面臨顯著挑戰。電子業憑藉產能轉移能力可較好應對關稅,汽車零組件甚至可能受益於美國市場需求增長,但水五金、螺絲扣件及農產品因缺乏轉型能力,衝擊較大,需依賴政府談判與補貼。投資者應關注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落差,謹慎評估各產業的短期機遇與長期風險。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