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一)第 238 集、川普衝擊,還要震 4 年?
觀點整理
川普政策對全球市場的影響
市場主導與不確定性:
- 2025 年全球市場格局受到川普政策的高度主導,其言論與政策直接影響美國股市、債券市場及全球資產價格。
- 過去一周,美國股市波動劇烈,債券流動性風險悄然上升,債券波動度甚至高於標普 500 指數,顯示市場對川普政策的敏感性。
- 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隨著其多次談話逐漸鈍化,例如對等關稅的首次宣布影響較大,後續影響幅度可能減小,但長期政策方向不變。
對等關稅政策:
- 川普推動對等關稅,短期內針對中國市場課徵電子產品 20% 關稅,傳統產業關稅高達 100% 以上,對全球貿易造成顯著衝擊。
- 關稅政策以 90 天暫緩執行,市場焦點集中於半導體及電子產品是否面臨更高關稅。
- 根據白宮經濟顧問米倫的「助美五大途徑」,前四項已逐步實現:
- 各國接受 10% 基準關稅,不開徵報復性關稅。
- 開放國內市場,停止不公平貿易行為(台灣放寬汽車貨物稅與保健產品關稅)。
- 提高國防支出與美國軍購(台灣已達成)。
- 投資美國並設廠(台積電等企業赴美擴廠)。
- 第五項「直接捐款給美國財政部」尚未實現,但顯示川普政策的強勢。
美中貿易競爭:
- 美國對中國關稅逐步加碼,從 13% 增至 125%,目前穩定在 20%(芬太尼關稅)及 10%(其他國家)。
- 美國進口中國商品以終端消費品為主(如手機、電池),中國進口美國商品以企業端半成品為主(如大豆、集成電路)。
- 關稅戰導致美國終端消費者首先感受到通膨壓力,中國則是企業端利潤受壓縮,未來將取決於哪方先承受不住通膨影響。
- 美國政策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由白宮直接宣布關稅,靈活性高,抑制中國短期報復能力。
全球市場影響:
- 關稅戰集中於東亞及歐洲,北美(美墨加協議)與南美(10% 關稅)影響較小,促使亞洲企業轉往墨西哥或南美設廠。
- 中國市場資金大量撤離,穩匯措施效果有限,美國政策執行效率高於 2018 年。
- 全球 iPhone 85% 在中國生產,關稅導致價格上漲(iPhone 16 Pro 預估漲價 846 美元),推升通膨,皮革製品、穿戴飾品等漲幅達 10% 至 20%。
對台灣的影響
貿易環境改變:
- 台灣接受美國 10% 基準關稅,並放寬汽車貨物稅與部分保健產品關稅,顯示貿易環境顯著調整。
- 台積電等企業赴美設廠,符合川普「投資美國」政策,但未來可能面臨半導體或電子產品特殊關稅風險。
經濟與投資影響:
- 台灣企業(如台積電、鴻海)因供應鏈與美國市場高度連繫,短期內可能因關稅戰波動,長期則因美國製造業回流而受益。
- 川普政策不確定性可能讓台積電等企業股價暫停上漲,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低成本進場機會。
對台股的投資策略
市場現況:
- 台股融資維持率一度跌至 120%,顯示散戶離場,籌碼集中於千張大戶,市場清理乾淨。
- 國安基金進場暗示中長期乖離低點,通常在跌幅達 20% 以上時介入,過去八次經驗多數獲勝。
- 景氣面顯示訂單暴增(尤其組裝業),未完成訂單減去庫存預估高速攀升,但市場情緒低迷,恐慌指數(VIX)高於 50,CNN 恐懼貪婪指數一度低至 3,顯示極度恐慌。
投資策略:
- 選股不選市:
- 選擇具高競爭力與護城河的企業(如台積電),即便面臨利空,仍具市占優勢。
- 利用市場不確定性與基期滑落進行佈局,價值投資者已進場(如巴菲特可能在本季撿便宜)。
- 選市不選股:
- 優先選擇美國市場,因外資直接投資(FDI)快速流入,美國本土企業受益於製造業回流。
- 長期投資應放眼 4 年,逐步建倉,靜待市場回穩。
- 資金佈建時機:
- 短期內等待市場恐慌情緒回落(如 VIX 低於 45 或 CNN 指數回升),避免追高或過早進場。
- 長期投資者可利用川普政策不確定性,分 12 至 48 個月逐步投入,攤平成本。
- 當情緒與景氣均低迷時(目前僅情緒低迷,景氣仍高),為最佳資金佈建時機。
- 選股不選市:
川普政策的制衡因素
市場流動性風險:
- 美債流動性風險(全球對沖基金爆倉、投資人拋售美債)迫使川普延後關稅 90 天,顯示市場可對其施加壓力。
- 川普需關注股市與債市流動性問題,避免信用評級衝擊。
民意壓力:
- 蓋洛普民調顯示,美國民眾最關心經濟問題(60%),通膨與醫療負擔次之。
- 川普關稅政策支持率下滑至 40%,反對率升至 55%,顯示市場對激進關稅存疑。
- 若民意支持度持續下降,川普需顧及中期選舉(2 年後)風險,政策可能趨於溫和。
總結
- 川普政策短期造成台股與全球市場波動,但長期為具護城河企業(如台積電)及美國市場提供投資機會。
- 台灣企業需應對關稅戰與供應鏈調整,投資者可採「選股不選市」或「選市不選股」策略,結合長期視角與分批建倉,抓住市場低點。
- 市場與民意仍是川普政策的制衡力量,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其政策動向與景氣指標,把握最佳佈局時機。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