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一)第 205 集、全民 AI 化,股市過熱了嗎?
觀點整理
- 股市上漲並非全面性: 美國股市的獲利增長主要集中在少數 AI 科技巨頭,如 Magnificent 7。標普 500 指數中,扣除這七支股票,其餘 493 家公司的 EPS 獲利實際上是衰退的。大型股表現優於小型股,而七大科技巨頭又優於其他大型股。
- 市場存在避險情緒: 資金主要湧入大型科技股,而非中小型企業,這表明市場仍存在避險情緒。投資人因擔心風險,不願投資獲利前景不明的中小型股,轉而投資已具有顯著獲利增長的科技巨頭。
- 市場並非過度貪婪: 雖然美股持續創新高,但市場的恐懼貪婪指數並未衝高,仍在 40 左右徘徊。多數投資人並非顯著追多,而是等待回調。
- 基金經理人持倉比例偏低: 基金經理人對股票權益的持倉增持幅度僅為 17%,遠低於 2021 年底多頭市場尾聲時的近八成。這顯示市場並非全面樂觀。
- 不應僅憑新聞判斷市場過熱: 不能因為聽到一些關於 AI 的新聞或「擦鞋童理論」就判斷市場過熱。 必須觀察所有情緒指標是否明顯過熱,才能做出最終判斷。
- 提前離場可能造成損失: 如果提前離開市場,可能會造成比回調更大的損失。 在所有情緒指標明顯過熱時再選擇離場會更合適。
- 散戶投資人更加成熟: 現在的投資人比以往更具研究能力,不易被市場上的 AI 炒作所蒙騙。 舉例來說,台積電股價持續上漲,但股東人數反而減少,顯示投資人並未盲目追高。
- 基本面仍有支撐: 台灣的經濟基本面有實質支撐,外銷訂單年增率高達 7%,且實體消費亦有顯著支撐。 百貨公司營收持續增長,多個商場即將開幕,顯示經濟活動並未衰退。
- 中期回檔並非泡沫破滅: 除非景氣指標顯示獲利動能走到盡頭,否則在景氣上行區間的股價回調都應視為中期回檔。
- 應持續關注數據: 投資人應持續關注數據,而非憑藉心理感受判斷市場是否過熱. 只有在情緒指標和景氣明顯過熱,且全面大型股、中小型股都表現大好時,才是真正的泡沫破滅開始。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