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一)第 190 集、蘋果結束 Apple Car 計畫,電動車還有戲?
觀點整理
蘋果公司 (Apple) 結束 Apple Car 泰坦計畫的影響
- 蘋果公司 (Apple) 結束 Apple Car 泰坦計畫,部分原因是全球汽車市場已飽和。
- 美國市場電動車的滲透率相對較低,僅有 7%。
- 蘋果公司 (Apple) 認為,與其投入電動車市場,不如保留現金流用於下一代產品的研發。
- 蘋果公司 (Apple) 的策略是 組裝成熟技術 作為硬體產品推出,而非投入大量資源於科技創新研發。
- 蘋果公司 (Apple) 更擅長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產品。
- 蘋果公司 (Apple) 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比例相對較低,僅佔總營收的 7%。
電動車市場的現況與未來
- 全球汽車實體銷量在 2016 年至 2017 年達到高峰,約 9,000 萬輛,目前尚未恢復至此水平。
- 儘管電動車有取代燃油車的空間,但市場的成長與各地電動車滲透率有關。
- 中國電動車滲透率為 30%,歐元區為 20%,美國僅有 7%。
- 美國電動車充電樁設置相對落後,影響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 特斯拉 (Tesla) 的長期估值,市場不只將其定位為電動車公司,更視為 AI 科技公司。
- 特斯拉 (Tesla) 的估值中,有 39% 來自自動駕駛 FSD 系統,12% 來自 Optimus 機器人,17% 來自 Dojo 超級電腦。
- 特斯拉 (Tesla) 在美國電動車充電樁市場佔有率高達 63%。
蘋果公司 (Apple) 與特斯拉 (Tesla) 的比較
- 蘋果公司 (Apple) 和特斯拉 (Tesla) 都被視為科技領先公司,但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不高。
- 蘋果公司 (Apple) 主要策略是 購買先進技術 並創造硬體產品獲利。
- 蘋果公司 (Apple) 的市值受到 iPhone 成功推出的顯著推升,但其他產品如 iPad、Apple Watch、AirPods 都沒有超越 iPhone 的高峰。
- 蘋果公司 (Apple) 雖然有推出 Siri,但在 AI 發展上,未能像 ChatGPT 那樣快速應用在手機上。
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飽和
-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 2017 年達到飽和,出貨量約 15 億支,之後逐年下滑。
- 2023 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約 11 億支,即使未來有換機潮,也很難超越 2017 年的水平。
- 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趨於成熟和飽和。
科技股的整體表現
- 美國七大科技股在過去兩年推升了美國股市的估值。
- 今年以來,特斯拉 (Tesla) 和蘋果公司 (Apple) 的股價表現相對不理想。
- 特斯拉 (Tesla) 今年跌幅高達 22%,蘋果公司 (Apple) 跌幅為 7%。
- 輝達 (Nvidia) 和 Meta 的股價今年大幅上漲,推高了整體美國股市的平均漲幅。
- 蘋果公司 (Apple) 市值在今年被微軟超越,成為全球第二大企業。
市場週期與投資策略
- 美國股市永遠都會創下歷史新高,但通常不會由單一權值股推動,而是有內部的週期輪替。
- 市場個股輪替不斷發生,難以長期持有一檔個股。
- 建議進行週期投資,以大盤為主要投資方向,並在景氣低位階買入,高位階調節。
- 過去被視為高瞻遠矚的公司,如 Nokia、西門子、Ericsson,在 10 年內都跑輸大盤。
- 科技週期輪替速度越來越快,10 年後市值最大的公司,很可能不再是現在的蘋果、Alphabet、微軟、Amazon 和臉書。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