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一)第 106 集、金融股拉回,該買兆豐金還是中華電?
觀點整理
- 外資動向:外資過去三年持續賣超台股,今年第一季的賣超金額已達 2020 年和 2021 年總和的 5000 億台幣水準。外資的買超成本約在 8000 點到 1 萬點之間。他們在台股的投資邏輯是,在台幣相對便宜時買入,並賺取資本利得、股息和匯差。目前台幣匯率雖已貶至 29 塊,但對外資而言,仍不夠便宜,因此外資大幅回補的可能性不高。
- 防禦性概念股:近期資金轉向防禦性、抗跌性概念股,如金融股和電信股。這些股票受到內資和投信系統單的回補力道支撐。
- 電信股:
- 中華電信股價近期創新高,但獲利能力因 4G 和 5G 競標而下滑,造成內捲化現象。
- 雖然現金股利殖利率看似不錯,但其 EPS 卻逐年下降,未來可能影響現金股利的發放。
- 台灣大雖然也屬於電信股,但其營收有六成來自零售,實質上是電商概念股。
- 遠傳電信的 EPS 也明顯下滑,但為了維持市場對電信股的股利期待,仍持續發放股利,但其獲利能力是否能跟上股利發放值得關注。
- 整體而言,電信股雖具抗跌性,但股價已高,獲利可能跟不上,不一定適合中長期存股。
- 金融股:
- 近期漲勢強勁,主要受惠於升息題材。漲幅較大的多為放貸的中小型股和流動性較高的放貸股。
- 壽險類股的漲勢受到壓抑,因為資產價格下跌。
- 放貸股的利息收入預計在 2024 年達到高峰,之後可能趨緩,因此股價可能會提前反應。
- 電信股:
- 存股建議:
- 不宜在此時大量買入漲多的防禦性概念股,因為殖利率已因股價上漲而下滑,可能喪失購買的價值。
- 應選擇在收益率表現亮麗的時間點買入。
- 可關注景氣循環下行的電子股,因其股價下跌,殖利率可能回升,且具備長期資本利得的潛力。
- 定期定額仍是不錯的策略,但聰明的投資者應選擇在低基期時大量建倉,高基期時則應減少買入。
總結來說,目前台北股市的結構是防禦性概念股漲多,但這些股票的殖利率可能因股價上漲而降低。存股族應更關注週期性產業,如目前處於下行週期的電子股。
最後更新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