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二)一口氣了解穩定幣
觀點整理
穩定幣的背景與全球趨勢
全球立法熱潮:
- 主持人指出,2025 年全球多國積極推動穩定幣相關立法,顯示穩定幣已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焦點。例如:
- 美國於 5 月 20 日通過穩定幣《天才法案》(GENIUS Act)的關鍵程序投票,草案約 20-30 頁,規範發行資質、儲備資產、風險管控等。
- 香港於 5 月推出《穩定幣條例草案》,8 月 1 日生效,採「沙盒」監管模式,試點港元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
- 歐盟、新加坡、英國、韓國等也在一年內陸續推出穩定幣立法草案,顯示全球監管趨勢從觀望轉為積極規範。
-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於 6 月首次公開討論穩定幣,顯示中國對此議題的關注。
- 主持人認為,這波立法熱潮反映各國不願在加密貨幣新賽道落後,試圖搶佔金融話語權,特別是美國旨在維持美元霸權。
- 主持人指出,2025 年全球多國積極推動穩定幣相關立法,顯示穩定幣已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焦點。例如:
市場熱度與企業參與:
- 穩定幣市場快速成長,全球總量超過 2,500 億美元,五年內增長 20 多倍,交易量於 2024 年達 27.6 兆美元,超越 Visa 和 Mastercard 的支付總和。
- 主流企業積極布局:
- Circle 上市不到一個月,股價飆漲 750%,顯示市場對穩定幣的樂觀預期。
- 特朗普家族、Paypal、Stripe、摩根大通、花旗、高盛、京東、螞蟻、小米等均進入穩定幣市場。
- 香港「沙盒」參與者包括京東幣鏈(背後有小米、富途)、原幣創新及渣打銀行聯盟,螞蟻集團也積極爭取牌照。
- 主持人強調,這些大企業的參與表明穩定幣並非單純炒作或「美國陰謀」,而是具備真實應用潛力。
穩定幣的吸引力:
- 主持人認為,穩定幣的三大優勢(便捷、私密、穩定)使其成為理想的交易貨幣:
- 便捷:穩定幣基於區塊鏈,無跨境、匯率轉換、銀行對接等限制,交易分分鐘到帳,手續費遠低於傳統跨境匯款(平均 5%)。
- 私密:類似遊戲幣交易,僅顯示匿名地址(如「九億少女的夢」),但區塊鏈公開帳本確保透明。
- 穩定:與比特幣等波動性高的加密貨幣不同,穩定幣(如 USDT)以 1 美元發行與贖回,價格穩定。
- 這些特性吸引黑市、跨境支付及高通脹國家(如阿根廷、尼日利亞、巴西、土耳其)的應用,後者將穩定幣視為「數字美元」以規避本幣貶值。
- 主持人認為,穩定幣的三大優勢(便捷、私密、穩定)使其成為理想的交易貨幣:
穩定幣的特點與運作機制
穩定幣的基本原理:
- 穩定幣是一種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與比特幣、以太坊類似,但其價值與美元等資產 1:1 錨定。例如,泰達(Tether)發行的 USDT 可兌換 1 美元,泰達以等值美元儲備作為擔保。
- 運作機制類似早期美元以黃金為支撐,穩定幣以 100% 美元儲備為後盾。例如,泰達 2024 年第一季報告顯示發行 1,436.8 億 USDT,儲備資產達 1,492.7 億美元,超出 56 億美元。
- 主持人比喻穩定幣像遊戲公司發行的遊戲幣(如 Q 幣),透過抵押資產擔保價值,但主流穩定幣仍依賴中心化機構(如泰達、Circle),與區塊鏈去中心化理念略有矛盾。
穩定幣的盈利模式:
- 發行穩定幣的公司利潤率極高,例如泰達 2023 年利潤達 130 億美元,僅 100 多名員工,人均利潤超 1 億美元。
- 盈利來源主要是用戶存入的美元投資於短期國債或隔夜逆回購,獲取高額利息。例如,泰達發行 1,500 億美元 USDT,按 4% 利率計算,年利息收入約 60 億美元。
- 主持人幽默指出,若發行日元穩定幣,可能因低利率而「窮得叮噹響」,凸顯美元高利率環境對穩定幣發行商的吸引力。
穩定幣的應用場景
黑市交易:
- 穩定幣因便捷、私密、穩定的特性,受到地下交易青睞,彌補比特幣波動性高的缺點,成為洗錢等活動的新選擇。
跨境支付:
- 穩定幣在跨境支付的應用快速成長,2024 年每月交易量達 500 億美元,月增率 20%-30%,遠低於傳統跨境匯款的成本與時間。
- 全球跨境支付市場規模每年 200 兆美元,穩定幣具高成長潛力,吸引亞馬遜、沃爾瑪、京東等巨頭布局。
高通脹國家的「數字美元」:
- 在阿根廷、尼日利亞、巴西、土耳其等高通脹國家,穩定幣被用於規避本幣貶值與外匯管制。例如,巴西將穩定幣接入官方支付系統 PIX,阿根廷允許用穩定幣支付房租。
- 這些國家因民間需求強烈,從禁止轉為支持穩定幣,顯示其實際應用價值。
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
- 穩定幣是 RWA 的一種,將美元等資產數字化至區塊鏈。其他 RWA 包括房產、企業債券、知識產權等,具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特性。
- 貝萊德與 Securitize 於 2024 年 3 月推出美元貨幣基金 BUIDL,規模達 29 億美元,顯示主流金融機構對 RWA 的重視。
- 香港、螞蟻集團試點充電樁、光伏等 RWA 項目,顯示穩定幣在區塊鏈融資與投資的潛力。
穩定幣的風險與挑戰
投機與詐騙風險:
- 穩定幣具投機屬性,易與洗錢、詐騙等掛鉤,時常發生重大崩盤事件,導致公眾印象不佳。
- 主持人提醒,近期有人冒用其名義拉群教投資,皆為詐騙,呼籲觀眾舉報並保持警惕。
監管不確定性:
- 早期缺乏明確監管與法律紅線,導致跨國公司不敢大規模涉足,市場多被投機與非法活動主導。
- 近期各國立法(如美國《天才法案》、香港《穩定幣條例草案》)旨在規範市場,雖限制嚴格,但對穩定幣及加密貨幣市場是重大利好,有助吸引主流企業參與。
對金融體系的衝擊:
- 穩定幣推動「金融脫媒」,跳過銀行與支付公司,可能削弱銀行放貸能力及與經濟體的聯結,進而降低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 為避免穩定幣被用於投資或融資,各國普遍禁止或嚴格限制穩定幣支付利息,定義其為「支付穩定幣」。
各國對穩定幣的策略與動機
美國:
- 動機:
- 強化美元國際地位:99% 的穩定幣以美元為錨,推廣穩定幣等於推廣美元應用範圍,特別在高通脹國家實現「美元化」。
- 刺激短期美債需求:穩定幣儲備 60% 為短期國債,2024 年泰達淨買入 331 億美元美債,預計 2028 年需求達 1 兆美元。
- 搶佔加密世界話語權:避免在區塊鏈新戰場落後歐盟、新加坡等地。
- 策略:
- 特朗普上任後簽署行政令《加強美國在數字金融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支持加密貨幣但禁止數字美元。
- 推出《天才法案》,規範穩定幣發行資質、儲備資產(100% 高流動性資產,如短期國債)、反洗錢等,與銀行監管標準類似但更嚴格。
- 特朗普家族發行 $TRUMP 幣及穩定幣 USD1,後者獲阿布扎比 20 億美元投資,規模達 22 億美元,顯示個人利益與政策結合。
- 主持人觀點:
- 美國推動穩定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強化美元地位與搶佔加密世界話語權,而非僅為美債需求(因短期國債受美聯儲影響更大)。
- 特朗普家族發幣存在利益衝突,但市場反應正面,顯示穩定幣的吸引力。
- 動機:
香港與中國:
- 動機:
- 爭取離岸人民幣話語權,搶佔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與新加坡競爭。
- 透過穩定幣推動跨境支付與 RWA 發展,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 策略:
- 香港採「沙盒」模式,試點港元及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參與者包括京東、渣打、小米等,螞蟻集團積極爭取牌照。
- 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推出「跨境支付通」,採用分佈式帳本技術,與穩定幣及數字人民幣兼容。
- 主持人觀點:
- 香港穩定幣市場備受看好,概念股上漲至少 70%,顯示市場樂觀。
- 中國大陸雖禁止加密貨幣,但透過香港試點穩定幣,採「雙軌制」策略,謹慎參與全球競爭。
- 動機:
歐盟:
- 動機:
- 謹慎規範穩定幣,保護金融穩定與貨幣主權,防範洗錢與投機風險。
- 策略:
- 2023 年通過 MiCA 法案,禁止穩定幣支付利息、收取贖回費,限制日交易量,顯示保守態度。
- 主持人觀點:
- 歐盟對穩定幣持「謹慎中略帶排斥」立場,限制其吸引力以保護傳統金融體系。
- 動機:
新加坡:
- 動機:
- 搶佔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幣圈公司設立據點。
- 策略:
- 2023 年發布穩定幣監管框架,2022 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案》要求數位代幣服務需獲牌照。
- 主持人觀點:
- 新加坡積極開放,與香港競爭,吸引全球幣圈企業。
- 動機:
韓國:
- 動機:
- 平衡民間熱情與監管風險,2022 年 Luna 幣崩盤後轉為嚴管,但新總統李在明態度轉為友好。
- 策略:
- 2025 年 6 月提出《數字資產基本法案》,允許韓元穩定幣。
- 主持人觀點:
- 韓國從排斥轉為接受穩定幣,反映全球趨勢影響。
- 動機:
阿聯酋:
- 動機:
- 成為幣圈前沿市場,吸引全球企業與資金。
- 策略:
- 採寬鬆政策,只要不禁止即可嘗試,幾乎不收稅。
- 主持人觀點:
- 阿聯酋積極吸引幣圈公司,成為全球穩定幣與區塊鏈的熱點。
- 動機:
穩定幣對全球金融的影響與未來
金融脫媒的挑戰:
- 穩定幣與去中心化金融跳過銀行與支付公司,可能削弱銀行放貸能力及央行貨幣政策效果。
- 銀行與支付公司(如摩根大通、Paypal)積極發行自有穩定幣以應對挑戰,預計 2025 年底歐美主要金融機構將全面布局。
全球競爭與「打不過就加入」:
- 主持人認為,穩定幣熱潮是全球性「打不過就加入」的現象。各國與企業雖目的不同(美國強化美元、香港推人民幣、企業謀利等),但共同推動穩定幣市場發展。
- 類似 AI 與機器人風口,穩定幣市場因各國監管與央行的參與,成為「全球性大混戰」。
未來的挑戰與不確定性:
- 主持人指出,穩定幣仍處早期階段,風險包括投機、洗錢與監管不確定性,需更多立法規範。
- 各國政府對穩定幣的理解有限(如美國參議員多為 50 歲以上,缺乏專業知識),政策多為「走一步看一步」。
- 穩定幣引發多重衝突:不同貨幣間、傳統金融與加密交易間、私營公司與監管機構間、穩定與創新間的碰撞,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主持人的總結觀點:
- 穩定幣具備便捷、私密、穩定的優勢,應用於黑市、跨境支付、高通脹國家及 RWA,潛力巨大。
- 全球立法與企業參與顯示穩定幣並非單純炒作,而是金融市場的未來趨勢。
- 各國策略反映大國博弈與貨幣競爭,美國以美元為核心,香港推人民幣國際化,歐盟謹慎規範,新加坡與阿聯酋積極開放。
- 穩定幣的崛起將重塑金融體系,但其風險與監管挑戰需密切關注。
其他觀點與提醒
對詐騙的警示:
- 主持人強調,近期有人冒用其名義進行詐騙,呼籲觀眾勿相信任何私訊、拉群或投資教學,並積極舉報。
對美國政策的質疑:
- 主持人質疑美國推動穩定幣立法是否僅為美債需求,因短期國債受美聯儲影響更大,認為強化美元地位與加密世界話語權才是主要目的。
對 RWA 的看好:
- 主持人認為 RWA(包括穩定幣)是區塊鏈的潛力領域,香港與新加坡尤其重視,未來可能成為融資與投資的主戰場。
最後更新於